内容详情
天辰娱_网址测速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9-08 16:56   

  “黄龙源”品牌泥料(底槽青、特紫、本段、老玉段、青段、铁砂、鲨皮青、清调砂、红清调砂或“壶铭释解”和“壶型来历”,使其兼具了实用性、艺术欣赏性、把玩性和投资性等特点。

  本套作品在传承和发扬“曼生文化”的同时,结合了品牌泥料的多样性、纯正性和稀缺性,集紫砂材质标本、制作工艺和陶刻文化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紫砂泥料标准器”。其意义在于:将已知的某些“纯正”和“原矿”的紫砂泥料在特定温度下呈现的色彩、质感等特点作为标准摆出来,通过“比对”就能达到“辨伪”的目的了。

  “横云壶”的壶铭为:“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儒。”含义为:茶叶有消食养生的效果,是仙儒的养生之道。

  “此云之腴”典出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他曾将茶叶赞誉为“云腴”;“癯”为清瘦之意;“列仙之儒”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意为列仙而可称“儒”,可见,儒为有道术者之通称。此壶造型如一朵圆腴横列的云朵,“截盖”以保证壶身与壶盖曲线贯通一体,壶底三足片,使“横云”身形托空,增加虚空的感觉。

  初夏,好友喜得贵子,曼公前往贺之。归途之中,暴雨突至,曼公避于溪旁草屋。转瞬雨骤停,一道彩虹横挂于天,一头隐于云端,一头没于溪间,有如彩虹渴饮清泉。曼公痴迷于此美景,久久不愿离去,至飞虹消散,犹恋恋不舍。及归,有感而发,绘稿数十,终成得意之壶式。因心恋彩虹汲水,乃起名“饮虹”,但仍觉不足以抒怀,苦思冥想,终有所获,以“横挂彩虹,飘于云端”为意,终定名“横云壶”。

  “笠荫壶”的壶铭为:“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含义为:大热天,戴着斗笠喝茶,感觉很凉爽。其原因之一是斗笠能遮荫,原因之二是茶水能解渴,那么,到底是哪种原因呢?佛祖不说,喝茶之人心里也明白。铭文介绍了茶的主要功能是解渴,其造型似斗笠,故铭文切茶、切壶。

  仲夏某日,曼公微服出巡。晌午时分,曼公饥渴难耐,偶遇一山间小店,信步入座,清茶入口,酷热顿失。邻桌端坐一僧,观曼公举止,不禁颔首,起身相揖曰:“施主此生有佛缘,阿弥陀佛!”曼公笃信佛教,还之以礼。僧人遂以斗笠相赠,乃飘然而去。曼公执笠于手,若有所思,乃呼小二,笔墨伺候。曼公依笠而绘,壶随心生,跃然纸上。曼公慨叹佛之无量,感恩所获清凉馈赠,谢僧之赠斗笠,遂名“笠荫壶”。

  “汲古井栏壶”的壶铭为:“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其中,“井养不穷”出自《周易·井卦·彖辞》。壶铭含义为:深井有如文山书海,其中的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该壶原型是溧阳的“汲古井”,因该井常年使用而不枯竭名之“汲古”,故此处“汲古”有双关之妙。铭文从切壶的井开始,再由井名引申到学习的好处和茶道用水的规则。

  初夏,杨彭年来访,曼公设席庭院。彭年问及近日新思,曼公摇头曰:“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公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公紧盯井栏与汲水之丫环,渐渐丫环化为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彭年眼望曼公,已知其意,遂传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彭年曰:“命为汲水壶如何?”曼公摇头:“此壶天成,唯曰井栏。”二人相视大笑。

  “古春壶”的壶铭为:“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髻。”含义为:春天供什么?春天供茶事。说话的是谁?是梳着“双丫髻”的小丫头。

  中国的“茶事”古代有“三时茶”,即朝会(早茶)、书会(午茶)、夜会(晚茶);现代则有“七茶事”:拂晓、早晨、正午、饭后、夜晚的茶事以及专题和临时茶事;此外,还有开封茶坛及其惜别、赏雪、赏花、赏月等茶事。而且每次茶事均有主题,如祝贺新婚、乔迁之喜,纪念诞辰或庆贺获得珍贵的茶具等等。两髻形状如丫形,故称“丫髻”,这种髻式,自商代始,各朝代均流行。春天是一年采茶的开始,也是茶农最重要的季节,春茶又是全年最好的茶,茶事的两个主角——茶壶(“古春壶”形如丫髻)和供茶人——恰好又都是小丫髻,故铭文的语调生动形象。另外,在溧阳西北,与句容的界山就叫“丫髻山”,山民素有种茶、品茶、赏茶之风俗。故铭文切茶又切景,一语双关。由此可见,溧阳丰富的人文景观正是“曼生壶”创作的源泉之一。

  “石扁壶”的壶铭为:“有扁斯石,砭我之渴。”含义为:有了这把如圆石般的“石扁壶”,就能够满足我渴求得到好壶的愿望了呢!

  初识石扁,并不起眼,造型古拙,壶面粗糙;然再观之,则觉其意犹未尽,粗中有细;久而观之,乃觉此壶大拙大雅,内涵至深。拥此壶以饮茶,自觉文气高三分,或许“宁静致远”用于此处最为恰当。其中还蕴含了“石”与“时”之天机,“石扁至”乃“时来运转”之意也。

  曼公钟爱紫砂茗壶,然常叹平生未得一式以尽显才学。潥阳赴任,已过三载,调令将至,而此壶未得,曼公夜卧冷榻,久不成眠。忽有小童唤之,起身跟随,行至一桥,小童不见,桥头置一五彩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公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水!曼公惊醒,乃南柯一梦!而圆石、八字却历历在目,曼公掌灯夜画,以梦中所见之石为壶身,绘好流、钮、把,真乃一款千古难觅之壶式!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曼公喜极而泣。有诗为证:

  “葫芦壶”的壶铭为:“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含义为:画着葫芦画,喝着“葫芦壶”里的茶,愉悦地和亲戚说着亲情的话。

  铭文表现了作画、喝茶、聊天的意境。“葫芦”与“福禄”谐音,是民间象征幸福的吉祥物。

  曼公自幼家境贫寒,苦读入仕后为官清廉。某日,一远房外甥来访,竟以一担青葫芦为礼。曼公不以礼薄,热情款待。外甥虽亦清贫,却也酷爱读书,临走道别:“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贺以福禄双全。”曼公大喜,连声道谢。外甥别后,曼公捧葫芦逐一观看,甚觉可爱,遂拎起一只,置于案头作画,画毕再观,越觉有趣,遂依葫芦作紫砂壶式样,奇亿/注册平台,壶钮上之小环,更是点睛之笔,曼公乐之,遂命名“葫芦壶”,取“福禄双全”之意。

  此壶特别之处在于壶钮置一小环,把玩时“丁当”之音不绝,犹如曼公细语送福,情趣盎然。曼公设计此壶时,能准确提炼出葫芦的特征,这是曼公绘画功底所赐,壶把尾梢的一个内钩,把葫芦藤蔓表现得活灵活现!

  “百衲壶”的壶铭为:“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含义为:不要轻视普通老百姓,他们中有很多能人,多倾听则兴盛。

  因“衲”和“纳”相通,故此壶也叫“百纳壶”。“褐”为粗布衣服,“短褐”泛指普通百姓。壶形似一人穿着短褐,圆型直嘴,压盖圈把,看似非常普通,因此切壶的解释为:不要轻视我的“百衲壶”,其中可有好茶,倾倒茶水时出水好。铭文生动恢谐,设计者的爱壶之意展露无遗,同时,这也正是曼公的为官信念。

  “棋奁壶”的壶铭为:“帘深月迥,敲棋斗茗,器无差等。”含义是:夜深了,窗帘放了下来,月亮也回到了云后,咱俩来下棋、喝茶吧;喝茶所用的棋奁壶和棋盒的形状没有什么差别。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文人们的四大雅趣,“琴”特指古琴,“棋”特指围棋,棋奁壶,顾名思义,壶型取自棋奁,即围棋的棋盒。铭文既说明了茶之意境,也说明了壶之器型,“下棋、喝茶至深夜”的意境如在眼前。

  “石铫提梁壶”的壶铭为:“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含义是:此壶是借用了“铫”的形式,使用紫砂泥精工捏塑制成的;它不是周穜的“石铫”,而是我的作品石铫提梁壶。

  “铫”是一种有嘴、有软梁的水吊,根据材质的不同又有铜铫、瓷铫、石铫之分,此壶造型取自宋代人周穜送给苏东坡煮茶用的“石铫”。据记载,周穜凿石做茗壶,铸铜做壶的提梁,称为石铫,东坡极为欣赏并题诗。曼公仿石铫之形,又在设计上小作改动,通过铭文叙述了自己的茶壶设计理念:“铫之制”说明“曼生壶”的设计经常借鉴器皿外形,“抟之工”说明使用的是紫砂泥料捏塑工艺,“自我作,非周穜”说明虽借用了周穜的“铫之制”,但这是我的设计作品。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一份简要的设计报告,又感受到了这位文人设计师沉浸在完成满意作品的回味中。

  曼公某日不适,居家休养。好友江听香闻之,登门探访。曼公设茶待客,二人以茶为题,相谈甚欢。谈及古人所用茶具,认为“器之要者”首推铫,煎茶煮水皆宜,古人以石、铜、瓷为铫,而铫以薄为贵,故因石铫太厚而不宜,铜铫则腥涩异味,瓷铫又不耐火,听香建议:“何不以紫砂为铫?”曼公欣然提笔,画铫为壶型,因适手而设置提梁。壶成,命名曰“铫梁”,又思不妥,因铫之初乃石器,为取其“原始”之意,故改名曰“石铫提梁”。

  此壶因选茶具材质而得之,还蕴含玄机,任何事物都有其适用规律,择其最合适者而用之,才能功德圆满,水到渠成。把玩此壶可融古通今,神交古圣与先贤。

  “柱础壶”的壶铭为:“石臼泉,柱础间。”含义为:在“柱础壶”里注入茶水,壶身就润了,这正如发生“还潮”现象时,“柱础”外面像涌出了泉水一样。

  南方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快下雨时,柱础会发生“还潮”现象,民谚称“础润而雨”。铭文用注茶而壶润比喻础润而雨,切壶、切茶、切民谚,非常巧妙。以柱础为壶形,不仅显其优美别致,更显其稳重大方、含蓄内敛,符合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取建筑元素入壶,是“曼生壶”的又一创新。

  该壶的壶型来源于古建筑中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础。柱础,宜兴人称之为“鼓墩子”,是用来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一块垫基石。为防木制立柱受潮而腐烂,人们就在木柱底部垫上石墩子,使柱脚与地面隔开,每一根木柱都有一个柱础,既可防潮又加强了柱基的承压力,所以,在古建筑领域,柱础十分重要。

  “匏瓜壶”的壶铭为:“饮之吉,匏瓜无匹。”含义为:用这把匏瓜壶饮茶最合适,无比吉祥。

  “吉”是吉祥、幸福之意;“匏瓜”俗称“瓢葫芦”,是“葫芦”的变种,草本,独个,藤蔓生长,“葫芦”与“福禄”谐音,是民间象征幸福的吉祥物。曼公巧妙地用“无匹”的葫芦象征“无比”的幸福吉祥,同时也有“我设计的茶壶无与匹敌”之意。铭文还直接说明了饮茶的好处。

  清朝官制,有些官员的家眷不能带在身边,因而曼公夫妻无法长相厮守。曼公遂以壶寄情,以解相思,无奈终不能创一中意之壶。一日偶读曹植《洛阳赋》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勤”句得“匏瓜”,细究之,古时将匏瓜象征男子无妻独处。曼公不禁哑然失笑:此物正好寄我之思,释我之苦矣。遂数日观摩匏瓜而成此不寻常之壶式,名曰“匏瓜壶”。

  曼公寄情于物,以此壶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正是曼公的独有创意,将“紫砂壶乃世人情感的寄托”发挥到了极致!

  “汲直壶”的壶铭为:“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含义是:喝苦茶的目的是通顺思维,使体相气脉通畅,于是,王室贵族就把苦茶视为甘甜的美酒了。

  对于真正的饮茶者来说,苦茶如甘醇的甜酒,正可应“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淡泊情致。史料记载,秦汉时,茶以药的作用出现;三国时,茶开始在王室贵族等上层社会流行,名医华佗在《食论》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即久饮苦茶,能使人开通思维,提神醒脑。这是历史上关于茶的药用效果的首次记载。铭文叙述了这段“茶之起源”的故事,壶形又为直身筒,故此铭切茶且切壶。

  此壶命名源自汉武帝时的忠臣汲黯,他铁面无私、忠直敢谏,被时人称为“汲直”,是后世诤臣的典范,“铁砂”泥料的选用也切合了汲黯的高贵品格。

  “乳瓯壶”的壶铭为:“乳泉霏雪,沁我吟颊。”含义为:母亲的乳汁甘甜如琼浆,浸润了我的思念之情。

  曼生经过寒窗苦读,进士及第,丁忧守制,入幕交游,终于在中年先后任赣榆、溧阳县令。特别是在溧阳任上,勤政为民,政绩卓著,获得百姓赞誉。桑连理馆内,长夜独处,每每思念慈母时就会不觉吟诵起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母亲之情油然而生。曼生心有所动,想到乳汁甘甜,滋养万物生灵,饮之犹如琼浆玉液,于是数易其稿,终成“乳瓯”,壶铭尽显饮水思源之意。

  “天鸡壶”的壶铭为:“天鸡鸣,宝露盈。”含义是:鸡鸣时分,珍贵的露水采集满了。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无水则无茶,茶之色、香、味都需通过水才能体现。茶道中,露水、雨水、雪水等称之为“天水”,井水、泉水、河水、湖水等称之为“地水”。未受污染的天水,活水的井水,泉源源头水,都是沏茶的好水。唐白居易《晚起》诗中写道:“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精彩描述了用梅花雪水煮茶的韵味。古人认为,采集露水须在凌晨第一缕阳光出来之前,因此时的露水属阴性,用这种露水煮茶最为清香。

  此壶造型犹如昂首鸣啼的大公鸡,抽象简练,气韵生动,“天”字还说明了此鸡的至尊地位。铭文从壶形出发,短短六字就把古人崇尚天水,讲究阴阳太极的养生茶道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瓜提梁壶”的壶铭为:“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含义为:隆冬时节品饮热茶能使人心情畅快、身体暖和,使用的茶壶正是苏东坡当年亲手用来煎煮茶汤的“提梁壶”呢!

  此壶有感于“东坡提梁壶”而得,故文人气息最浓。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满座,独处得以神交古人,人生之乐,莫过于此。把玩此壶,犹如茅屋赏雨,竹林读诗,“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隆冬时节,曼公生日聚会,大家煮茶斗诗,乐在其中。好友郭麟,言及东坡当年“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今曼翁诞辰,何妨古为今用,活火煮茶,神游古今,众皆称妙。曼公惊异于“提壶”二字,提梁之意萌生于心。席散,曼公秉烛夜思,绘提梁于案头,易稿数十而不得。东方泛白,曼公信步入庭,侍女送来南瓜羹。曼公惊喜,忆及昔年东坡归田,院内外皆种南瓜,本自诩“坡仙之徒”,何不以南瓜为壶,与坡公同喜南瓜岂不妙哉?曼公再入书屋,以南瓜为壶身,绘三叉提梁,得此“南瓜提梁壶”。

  “却月壶”的壶铭为:“月盈则亏,置之座隅,以为我规。”含义为:月圆之后就要月缺了,我将这把“却月壶”放在座位旁边作为“座右铭”,时时提醒我。

  此壶形如缺月,古文中,“却”与“缺”音相同、义相通。铭文以自然现象“月圆月缺”来比喻中国传统哲理文化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以及“谦受益,满招损”的儒家做人道理,告诫人们凡事过犹不及,居安思危,谨慎行事,才能平安度世。用心爱的茶壶作为“座右铭”,这是曼公赋予茶壶的一个创造性用途。

  曼公乃文人天辰娱_网址测速,寄情于古典文学,尤好“两情相悦”之典故。恰逢十五圆月,闲暇之余,夜读《水浒》,不禁为李师师与燕青之情所动。唏嘘间,挥毫书师师赠燕青之古诗词于书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默诵数遍,以己为燕青,有如身临其境、其情,不禁黯然神伤,临窗抬头,满月如轮,挂于天际。曼公浮想联翩,一日之隔,满月则亏,有如人生,患得患失,遂手绘一满月壶,观之却竖置不能立,横置不优雅,乃弃之。再看“月有阴晴圆缺”之句,曼公不觉已是泪挂两颊,为己?为壶?为师师?不得而知,又一经典壶式,却已然成形。

  “石瓢提梁壶”的壶铭为:“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含义为:用清泉煎煮的白石茶,茶汤上泛起绿云,最好需邀请桐君一起来细细品饮这样的好茶啊!

  “白石”指白石茶;以清泉煎煮白石茶,茶汤清澈明亮,白花浮在碗面,热气袅袅而上,犹如流动的“绿云”;“桐君”,相传乃黄帝时人,采药求道,行医济世,在浙江桐庐县东山湾大桐树下结庐栖身,有问其姓名者,但指桐下茅庐以示,故被尊称为桐君。

  清泉白石茶,何以定要相邀桐君一起品饮呢?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载:“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录那知味”。意为:因饮茶起于后世,所以炎帝虽然尝过百草,他并不懂煎煮茶汤的方法;桐君虽然著有《采药录》,也并不知道茶的味道。现在要品饮如此美妙的清泉白石茶并得其真趣,自然要邀请这位“有录那知味”的桐君了。切壶又切茶的铭文与茶的温馨,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美感。

  曼公嗜茶,对茶的研究颇有造诣。一日翻读《采药录》(托名桐君所著),以究茶汤之药效,恰有好友到访,曼公以石瓢壶煮白石茶待之。好友曰:“石瓢乃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公心动,遂依石瓢壶绘之,去其把,设提梁,几易其稿,得“石瓢提梁壶”。曼公依此经历,题此铭文,可谓妙笔生花。

  “合欢壶”的壶铭为:“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含义为:品尝好水煮的阳羡好茶,像苏东坡这样的爱茶之人,都非常欢喜。

  宜兴古称“阳羡”,以“阳羡雪芽”为代表的绿茶作为古时贡茶,享有盛誉,唐代诗人“茶痴”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赞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溧阳西郊乃胥溪、濑江、别桥河三江会合之地,即“合江”。三水合流后,经溧阳县城继续东下,直奔宜兴。古谚云:“宜兴溧阳,终究不长。东坝一倒,一淌平洋。”可见宜兴与溧阳山水相延、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曼公的“桑连理馆”东侧和北面均为“合江”,近在咫尺,故此铭切景切情。“合江”又是四川的一个地名,在赤水河与长江的汇合处。此处的“合江水”则泛指煮茶的好水。“坡仙”当然是指苏东坡啦,他是四川眉山人,曾先后三次来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极深的眷恋之情。此铭前两句点“合”,后两句提“欢”,切茶、切壶,意趣盎然。

  曼公为溧阳令,上任伊始,便遇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白芽”须在每年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茶中的第一纲运至京城,故曼公不敢怠慢,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终如期完成,龙颜大悦! 消息传来,欣喜之余,曼公设宴以贺。席间,曼公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好友郭通提议造壶以载此喜。此时,鼓乐欢天,乐手持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公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敲击大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分则响,合而美。曼公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用红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

  此壶取皆大欢喜之意,适于节庆、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用此壶品茗,必逢喜悦之事。把玩之,犹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喜不自禁由壶传。

  (提示:1、“合欢壶”须呈“大红”色,体现“吉祥和幸福”之意,在“黄龙源”品牌的泥料中,“朱砂”或“红清调砂”最为适合,容量的差别也体现出这两种泥料烧成收缩比的差异;2、这套作品在泥料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却月壶”给人们的启示——抱残守缺:“底槽青”泥料制作了三式,打破了每种泥料制作两式的平衡;“合欢壶”采用两种泥料制作,这样,无论怎样选择,每套作品总共只采用了九种泥料,避免了“十全十美”。)

  紫砂史上,清代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陈鸣远、邵大亨和陈曼生,其中,前两位都因制壶出色而名噪一时,陈曼生则因“曼生壶”成为紫砂史上影响最为巨大的文人。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又号老曼、曼寿、曼公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曼公可谓“全才”,他善书法、通绘画、精篆刻、懂壶艺,是“西泠八家”之一,时人认为“西泠八家以丁敬为最早,而以陈鸿寿为最好”。若论政绩泽民,曼公也为官民所称颂。嘉道年间,曼公为溧阳(宜兴邻县)县令。嘉庆十八年,溧阳大旱,曼公利用其艺术特长与政治地位推动当地富人出资赈灾,救人无数。至于其独倡之曼生壶,堪称“前无古人”!

  曼生壶,是由曼公亲自设计出壶样,请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制作,再由曼公及其幕友撰词作画镌于壶上,集众人智慧于一体的艺术结晶。这种书画文人与紫砂艺人的完美结合,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曼生壶”的主要特点是融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壶,使清雅素净的紫砂壶平添几分诗情画意,形成独特的“文人壶”风格,使紫砂壶超出了单纯茶具的浅层意义,而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曼公不愧为紫砂艺术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壶艺大家,他推动了紫砂造型设计改革、丰富了书画装饰内涵,他把文人参与紫砂创作活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这对当时和后世的紫砂发展影响极大。经过历史传承,曼生壶的造型一直影响到了现代紫砂茗壶的设计和创作。

  曼生壶非常注重实用性,简洁稳重是其最大的特点,其造型来源很广泛:有来源于古器文玩的,如“石铫提梁壶”、“镜瓦壶”、“半瓦壶”、“乳鼎壶”等;有来源于实用器物的,如“合斗壶”、“柱础壶”、“井栏壶”、“笠荫壶”、“钿盒壶”等;有来源于生物形态的,如“匏瓜壶”、“葫芦壶”、“天鸡壶”等;有来源于几何形体的,如“方壶”、“汲直壶”、“春胜壶”、“圆珠壶”等;还有来源于自然现象的,如“却月壶”、“饮虹壶”、“横云壶”等。

  “曼生文化”的精髓,除了壶型来历以外,还在于其铭文。曼生壶铭每款都经过了精心构思,蕴涵了幽幽雅趣,文切意远,其格调之高不是一般铭文所能比拟的。曼生壶铭除了表达陈曼生等人的人生哲学及处世态度外,还具有切茶、切水、切壶、切壶形等特点,是中国茶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曼生壶铭大多还含有深邃的哲理,给人以启迪,读来优美隽永,意境万千,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此均得到了升华。由此可见,陈曼生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将紫砂壶艺术化和文学化。

  陈曼生等人以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取法古器文玩、实用器物、生物形态、几何形体、自然现象等等,绘制了《陶冶性灵》一书,其中收录了茗壶二十种。据统计,《陶冶性灵》、《前尘梦影录》及《阳羡砂壶图考》等资料中的曼生壶造型共有三十八式之多。那么,该怎样来理解“曼生十八式”呢?

  国人爱用“十八”这个数字,是因为它代表“多”,象征完善、成熟或极致。例如:佛教中菩萨端坐的莲花是“十八瓣”,佛祖释迦牟尼两旁有“十八罗汉”,武器库中有“十八般兵器”,绘画技法有“十八描”,诗歌中有“胡笳十八拍”,武术招式中有“就地十八滚”、“沾衣十八跌”,贬义用法有“十八辈祖宗”、“十八层地狱”等。壶友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爱和特定的要求来精选出十八款作为曼生十八式。

 
 
公司名称:奇亿娱乐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奇亿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5232077821
传真:400-822-4455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qzqs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