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才紫砂杯:紫砂非遗传承人“人的声名,有时候听起来是很虚幻的东西,但在陈富才身上,潮水般的“好评”只证明了一件事:努力是一个人从原点走向未来的可贵品质,而更加难得的是:努力之余,还需清醒。
在是是非非之间,他就像一支利箭,像他心中崇拜的达·芬奇那样,尽情地沉浸在中国器物宇宙中,飞向一站,又一站。
在众人的口中,陈富才像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身份听起来有点复杂,既是一名紫砂艺人,也是宜兴杯王,又是陈氏杯艺领军人物,同时,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器的合作守艺人。他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我至今觉得我还是一个青年人,(之前)我有一个印章,叫做少年中国”,他跟我说。
陈富才相信人活在世上,能够改变命运的,首先要有一门赖以生存的手艺活,然后要看个人努力。
陈富才出生的潜洛村,在七十年代以前是一个贫困的村子,这里既不靠太湖,又不靠山区,更谈不上比邻城镇,是地道的纯农业经济。1100多口人,守着1600亩贫瘠的土地,日复一日地耕作着。事实上,这里自古就有为丁蜀镇窑厂加工紫砂壶坯件的传统,只是大多以日用陶为主,村里的人们忙着务农,闲时制陶,弥补一点收入。
“我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的小时候家里有多穷”,陈富才的母亲就是一个乡村艺人。他小时候怕黑,晚上他经常看着母亲的背影做壶,家里点的灯少,有的时候看着看着,他就坐在泥凳另一头睡着了。
陈富才的第一个老师是母亲。他起初不愿学做杯艺,这门手艺活在一个年轻的孩子眼里没有什么吸引力。母亲就跟他说,你试试看,这是一门手艺活,做好了,一通百通。这是一句简单的鼓励。手艺给了母亲一生中朴素的领悟,也影响了陈富才对手艺的理解。
跟着母亲学习之后,陈富才后来进入紫砂厂拜师紫砂名人蒋氏,又得到了大师徐先生、张先生指导,而后师从鲍先生,逐渐获得,随着对紫砂的理解加深,他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又是公平的。”很多年后,陈富才回看自己的学艺时期,仍觉得努力这个品质十分可贵,“你努力了,别人不一定会知道,但是努力的最终结果,一定比别人优秀。”
陈富才的个人创作,不赢在时间,而是领域。当他觉得在一门陶瓷门类中做到瓶颈的时候,他就会换一样去尝试挑战。
他崇拜达·芬奇,这位身处于文艺复兴的全才,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涉猎了数不清的领域,建筑学、工程学、医学甚至音乐,而贯穿这些领域研究的,就是达·芬奇一生所追求的:探索宇宙的奥秘,了解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
他的解释是“(其实)所有实际操作的东西都是玩材料,不论是造车还是造火箭”,他的心中有一套自己的公式,一方面是对工艺的理解,也就是读懂材料的运用,另一方面是个人的思维。个人思维是对材料的化学反应,就像是古代的庖丁,手里握的是同一把刀,即便面对不同的材料,仍旧能用个人思维驾驭。
就拿天目盏和紫砂杯对比,天目盏和紫砂杯同样追求的是一种材质感,造型感,只不过,天目盏是一个开放式造型,紫砂杯则是圆融式,但是紫砂杯透露的视觉信息会丰富很多。倘若把紫砂杯的底座、杯沿去掉,就是一个圆形,而一旦加上这些部件,视觉线条就会呈现出流畅的连续性,从而给人优美的感受。
陈富才做的紫砂杯,要表现的是一种“健康状态”,他经常会把一只杯当作一个人来想象,一个健康状态的人具备的是天然的魅力,对于紫砂杯来说,健康则可以对应到:泥料选择,讲究天然,造型特征,以人为本。
就好比是明式家具,工匠用的料子虽不多,但在造型上却处处着力贴近人的形体需求,紫砂杯与明式家具一样,其诞生背景都源于江南文人对生活方式的理性思考,提倡的是“日用即道”的思考,因此,一把紫砂壶上,高度浓缩的是江南工艺的集成,人们在日常使用中体会到那些万千工艺中的精微艺术:陶工、瓷工、金属工、漆工、木工等等。
他从过去的紫砂杯中学习空间比例关系,像紫砂中的经典器型石瓢壶,抽象来看,就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角的结构性,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极度稳定。但同时,这个稳定的结构中,只要创造出一些动态的变化,就能够给人以静中有动的能量。
他还需要静下心揣摩自己的创作,留给自己输入信息的时间。他开始给自己做细致的时间管理,采用四象限法,把工作按照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区分开来,然后分解任务、制定计划,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他觉得自己仍未到达那个心目中的“彼岸”,尽管有一些作品已经实现了他的一些个人想法。这种状态让他觉得非常好。奇亿娱乐注册,
公司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奇亿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5232077821
传真:400-822-4455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qzqs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