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17娱乐〝主页除了美术史之外,美术基础理论在安徽笔试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每年在客观题中就占到4到5题的题量,涉及到素描、色彩、各类画种、摄影摄像、书法篆刻、设计、民间美术、地方特色等等。如:
近两年,美术试卷中的考察范围越来越广,除了上述我们能考到的两题常规点的题以外,还有一些不按常规出牌的题,比如:
24.通过咏物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能想到的是( )
通过诗词与专业知识进行联系来进行考察,这是今年新出现的一类题,其实这类题型,我们在面授课程中一般都会与学员进行欣赏,所以这种题都不难,只要文字理解能力与图像联想意识强一点的考生基本上都会做。
至于艺术概论,安徽每年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1到2题,甚至是不考,且难度较低,一般通过常识就能判断出来。从考生角度来说,花了大量时间去复习学习,考试的时候很可能都考不到,所以大家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主要的知识上。
中学课标,今年考试更加偏重于理论的运用,这类题总体难度也不大,还是以理解为主如:
20.《中国民间美术》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掌握民间美术概念,理解民间美术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属于( )
中学的案例分析题与小学的都比较简单,只是中学考查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标,都是以片段为主,主要是以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教学片断为素材,考察点主要集中的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等。中学的考查方式要更活一点。相对来说难度不大。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两个不完整的成语词条:金口西坠,口宫折桂,并组织学生进行成语填词游戏。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教师利用投影展示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典型的蛙形纹饰,并在黑板上手绘演示蛙形纹饰造型演变过程。学生认真观看,积极思考。
教师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参观馆藏新石器彩陶器,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观察、理解、评述相关陶器纹饰。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评述。
美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法、练习法、演示法、示误法、参观法、读书指导法等。请从所给方法中选出每个片段教师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并写出该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绘画题,安徽每年都会以两种题型的方式来考查创作题,一是美术图示题,这种题型一般会在试卷上给出一张图做引导,这种图可能是一张照片,可能是一个图案,也可能是一个图形的轮廓让考生填充。
我想学过美术史的都知道“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这两个典故,说的是宋徽宗用诗句作为主题让画家作画,以此来选拔宫廷画家,那在今年的安徽考编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考查方式,比如:
六、美术创作题(本大题共15分,请用黑色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虚线.以诗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为主题,用黑白手法的形式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这里可以看出,现在的考编内容以及不仅仅只局限于形式,更注重美术老师的美术素养和艺术修养,在难度上有所提升,所以今年的画图题放在了教学设计题前面,教案写作变成了最后一题。这也就需要考生能合理控制时间,给后面写教案预留部分时间,以免做不完整张试卷。相对的画图题的练习也要多样化一点,做些适当的改变和突破。
最后我要说的是关于教案设计,安徽每年都是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出题。而在教案的模块选择上,一般不会考整篇的教案,未来不敢保证,但到目前为止,安徽是没有考过完整的教案的,那么考查的模块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主要是导入和新授部分),每年都会在这几个模块中选择一到两个部分进行考查,必考的是新授的主要环节,学生实践和展示评价省略。在答题卡上给出的篇幅大概在一页A4纸的范围供考生来写。所以对于安徽来说,教案的几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导入和新授部分的练习。比如今年的教学设计题如下:
41.《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24.8厘米X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宋代风俗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全卷采用全景式构图,内容结构分为三个段落;开端为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侧的船舶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全图以严谨精细的方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一下是某老师进行《清明上河图》一课教学时使用的导入环节,请你续写“新课学习”环节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合理有效。
教师将《清明上河图》1:1仿品画卷展示给学生,学生争相观看,异常兴奋。教师介绍《清明上河图》相关信息。
安徽的考题出题方式更加灵活,从单纯的知识搭配,更多延伸到知识的组合;从没有读图题,到读题题的增多;知识点也是由容易到复杂。未来安徽的考题将会更加灵活,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多关注知识的融合,与前后联系。在复习时不要停留在知识碎片,不仅要挖掘知识点的深度,还要了解其广度。
公司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奇亿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5232077821
传真:400-822-4455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qzqs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