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优发娱乐.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1-22 18:45   

  首页.优发娱乐.首页紫砂壶文化艺术自明清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所青睐,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是集诗词、书画、雕刻、手工制作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其泥质天然肌理蕴含的古雅质感与艺术完美结合,再加上紫砂壶透气不透水以及富含矿物质的实用妙处以及茶禅一味的文化底韵,综合赋予了紫砂高贵典雅的品质。近年来,紫砂壶市场在经历市场泡沫期和净化调整期的阵痛以后,紫砂壶收藏市场又出上升的势头,紫砂壶市场价值偏离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问题正逐步修正,理性收藏深入人心,市场对“有意味的紫砂壶”也更加崇尚。

  近年来,紫砂壶文化艺术行业涌现出一大批的专家、大师,紫砂壶收藏爱好者队伍也日益庞大,加之紫砂壶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使得紫砂壶收藏市场格外繁荣,甚至演绎出一个泥土与黄金等价的神话。个别名家名壶的价格飙升,一些当代紫砂艺人的作品价格,甚至超过了很多明清时期的老壶。

  越来越多的人将紫砂壶称为“紫砂艺术”,无论是大师还是新秀,在介绍其作品时,无不称为“某某的紫砂艺术”。而市场上似乎也对此称谓欣然接受,价位也似乎在迫不及待地证明紫砂壶就是艺术,动辄几百万元的价位屡见不鲜。不少自称为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做的壶部分是代工壶,他自己不做,叫子女、徒弟做,做完之后拿他的印盖上去,就当自己的作品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用灌浆法、用模具法去做。这两个因素伤了收藏者的心,很多收藏紫砂壶的人收藏的积极性减弱了。

  部级工艺美术师张剑先生认为,在经历市场泡沫期和净化调整期的阵痛以后,紫砂壶收藏市场又出现了上升的势头。紫砂壶市场价值偏离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问题正逐步修正,泡沫破除后,紫砂壶行情也逐步回归理性这是行业内的共识。

  1990年,张剑先生从江苏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师从紫砂工艺厂高级技师谈碧云(师承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其紫砂壶艺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深受其父《江苏省陶瓷志》总纂张志泉先生思想的影响,在传承和创新的同时,平和、谦逊的张剑先生一直潜心钻研技艺,其风格造型奇正、内涵丰富、极具文人气质,其作品屡屡获奖:作品《渴望》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广场舞组壶》获“江苏省陶协陶艺作品创新评比”优秀奖;《守望》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涅》获“中国陶协第七届中陶奖”最佳创意奖;作品《春江水暖》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协“第六届大地奖”金奖;作品《支点》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国艺杯”金奖。

  张剑先生是少有的学者型紫砂艺术实践者,对当代紫砂艺术的现状及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并提出了诸多中肯的评论。他陆续发表了多篇关于紫砂壶文化艺术的论文,诸如:《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浅谈紫砂壶光器的几何构成》、《浅谈紫砂壶艺的继承和创新》等。张剑先生对紫砂文化的发展演变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上对紫砂文化作了大量思索与总结,编撰完稿有《紫砂壶筋纹器》、《紫砂壶花塑器》、《宜兴蜀山窑发展史》等。

  紫砂壶自古就有“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常用会包浆”的特点。紫砂壶泡茶独特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喝茶用紫砂壶所带来的感受也是独特而美妙的。“实用为根,艺术为魂!”这里所言美妙,不仅仅包括紫砂泡茶的韵味充足,还有紫砂壶所表现出来的文人品味。

  张剑先生告诉记者:“有一种审美形式是没有意味、没有表达的,犹如一个停止了思想、没有了精神而只有肉体生命迹象的植物人,尽管也会有玲珑的曲线、白皙的肌肤,甚至可以美得让你发抖,你却无法与其交流沟通,她维持生命的唯一意义,就是让你感觉到她存在,寄托你的感情和希望。这样的审美形式就是工艺美术”。

  在张剑先生看来,工艺美术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材料,通过一系列设计,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艺,塑造某种形式,以激发起人类心中对美的感受,但是却并不打算揭示什么。它既不表达人生状态,也不进行哲理探索,它甚至杜绝任何不美的东西,它所强调的是设计的合理性、协调感,呈现的是材质美和工艺美。并且,绝大部分的工艺美术品还具有实用功能。

  宜兴紫砂壶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其造型特别丰富。紫砂壶应宋、明茶道的发展而生,其初创便着眼于实用,发挥紫砂泥优良的发茶性。其色泽古朴,极符合明时文人的审美,因此而深受文人喜爱,自然,其造型设计也受文人影响而极具文人气质。由于古时科技落后,制壶主要依靠全手工成型工艺,往往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会有一些瑕疵,显得较为随意,而使得工艺上不到位。然而恰恰是这些瑕疵和不到位,却真实地反映出制壶者的秉性、气度、修养,使紫砂壶拥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具备较高的人文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而判定其就是艺术品。

  张剑认为,市场上能称之为艺术品的紫砂壶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多。由于市场上对紫砂壶普遍的鉴赏能力偏低,先行致富的一些“大师”们因为历史的原因,文化程度较低,艺术素养略显粗鄙,致使对紫砂壶的鉴赏始终停留于“料、形、工、款”的低等级层次,片面地追求工艺的精益求精。在设计上东拼西凑、乏善可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水平的提高,加之人民对生活品味的追求,市场对具有艺术价值的高水平制作的紫砂壶的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只要是好的东西,就不愁没市场。而有意味的紫砂壶正是市场所需要的。

  宜兴紫砂壶传承发展了几百年。纵观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应是那些堪称艺术品的文人壶。到了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许多更为科学的制作手段,这使得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可以说是历史上水平最高的,然而其艺术内涵却是最为苍白的,这需要尽快引起我们的警觉,应该好好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紫砂艺术”,紫砂壶艺应如何发展。

  张剑先生介绍,紫砂壶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艺术品。紫砂造型艺术将许多中国文化的精髓统一在一起,构成了极其高雅的文化艺术气质。紫砂文化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澄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传统主流紫砂文化的精神是至诚,紫砂文化的内涵是修养,紫砂文化的作用是养心,而造就紫砂文化的态度是平和与谦逊。当代紫砂最需要的是真诚地受教于传统主流紫砂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劣质部分,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紫砂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自己的灵魂。

  与紫砂结缘,因为一个“爱”字;为紫砂执著,因为一份责任,这就是鲁文琴。她的生命之花在紫砂艺苑里绽放,如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绞泥一柱壶”、“流畅壶”、“古居壶”等多件作品在国内各类陶艺展评中获奖;“高竹壶”、“清风壶”、“妍姿壶”等作品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华民族艺术馆等机构收藏;撰写的《论紫砂原料对紫砂作品的影响》、《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对全手工制壶的影响》、《现代紫砂新样创新中的性情把握》等论文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因制壶技艺精湛被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聘为全手工制壶辅导老师……

  鲁文琴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父亲。她的父亲鲁玉贵于1947年步入革命队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曾先后获得六枚珍贵的勋章。鲁文琴从小在军营里长大,是军营里一朵可爱的“小太阳花”。1979年父亲转业,来到宜兴紫砂工艺厂担任党委书记。1981年,正像鲜花一样开得娇艳的鲁文琴高中毕业,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出人意料的是,她放弃别的机会,竟来到宜兴紫砂厂学习制壶技艺。当时,父亲也有点想不通:紫砂行业并不景气,有些人已做了好多年壶也跳槽改行了,你一个姑娘家,怎么会选择与“泥巴”打交道呢?父亲郑重地对她说:“紫砂这条路不好走,你要走,我不反对,但你踏上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不可半途而废。”她也郑重地对父亲说:“你转业有许多单位可以去,可偏偏来到了紫砂厂,这说明咱们与紫砂有缘。你年纪大了做不了壶,就让我好好做壶吧,做一辈子的壶。”

  从此,在宜兴紫砂工艺厂徒工班的泥凳旁,多了一个纤弱娇美的身影。她认认真真地拍打泥片,一丝不苟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制壶。一些老师傅问她:“小丫头,能吃得了这个苦吗?”“小丫头,做壶的技术好不好学呀?”她心里的回答是:别人能吃得了的苦我就能吃得,别人吃不了的苦我也要能吃得了;别人能学得了的技术我就能学得,别人学不了的技术我也要能学得了。凭着一股倔劲、韧劲、闯劲,她不仅技术掌握得快,而且担任了班干部。

  鲁文琴是非常幸运的,她所在的徒工班,传教壶艺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那时候,统一的泥凳、工具,统一规定的基本功动作,统一的练习工序,使她受到了非常规范、严格的训练。就说打片子打泥条,宽和长均有规定,厚度标准3厘米,厚薄要均匀。师傅只要一听到搭子声,就知道火候练到了哪里。一天下来,每个人的泥凳上都是几十根泥条和泥片摞在一起,平整度马上就见分晓:打得厚薄不匀的,几十根泥条叠在一起肯定就不会平齐了。这种以追求质量、速度、技巧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为她以后的技艺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代壶艺大师顾景舟也经常来督导大家,她有幸得到了顾景舟大师的身传言教。一次,她在掺滋泥时,觉得没什么技术性,干起活儿来有些随便。顾景舟大师看到后,悄悄来到泥凳旁,接过她的滋泥棒,一步一步地教她掺滋泥,那种平静与一丝不苟,让她顿时醒悟:学习壶艺不仅要细腻严谨,而且每一项基本功都要扎实打牢。

  在鲁文琴看来,她当初选择紫砂,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谋生的职业,更重要的是要为紫砂扎扎实实做一点事,在紫砂里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1985年,鲁文琴作为技术骨干,考入厂里的研究所,跟随擅长花器制作的紫砂名家谢曼伦专业从事设计制作。她在谢曼伦的精心传教下,技艺更加全面。1993年,她被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系进行理论学习。她在这所工艺美术界的最高学府里,如饥似渴地学习陶瓷发展史、陶瓷工艺、素描、书法、色彩等工美理论。两年的学习,进一步开阔了她的视野,提高了她的设计创新能力。

  鲁文琴的制壶技艺日益精湛,其作品充满灵性和个性。“钟灵毓秀壶”为对壶,宛如双生子女。“钟灵壶”略高,壶把由3个圆组成,壶钮略短;“毓秀壶”圆润,壶把为两个圆,壶钮略长。两壶的壶嘴和壶盖顶部均有一圈黑泥,壶把为红黑泥对称搭配而成。两壶共置,相互辉映,一如壶名,地杰人灵。“一柱壶”以红泥为基调,全手工制作而成。转折点柔和过渡又隐含方的力度,圆润却不失刚劲,圆中有方。壶身似柱,平实稳固,采用绞泥花纹装饰,艳丽多姿;壶钮夸张伸长,状似柱顶,有冲天气势;壶把与壶根部相似,互为呼应;口、盖、钮、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协调统一,匀称流畅。此外,她的“高竹壶”、“得乐壶”、“丰泽壶”等都可圈可点,在壶艺界获得了好评。

  的确,当鲁文琴的壶被许多壶迷追捧时,她反而放慢了速度,让一颗心平静下来。她认为,对于一名从事紫砂艺术的人来说,不是壶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做得越精越好。虽说追求数量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追求没有质量的数量却是不可取的。追求紫砂艺术就应惜泥如金,做精做美手中的每一把壶。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公选课

  《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通过材料与人类历史的互动发展、材料与人类生活、材料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等三大部分的论述,使读者在丰富环境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新型纺织材料、轻量化材料等新型材料科技知识的同时,能够认识材料对人类历史、环境、能源、信息、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的巨大作用,是面向全校非材料专业的科技人文素质类的公选课。作为高校公选课,受众对象是非材料学专业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材料理论基础,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选课不同于专业课中核心课和选修课,它不是专业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通识课。学生选修公选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视野,开阔眼界。这也决定了通识课不能给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教育。这门课必须生动,有趣,上课时让学生感觉像进入电影院一样,充满吸引力。因此,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一对多,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生选修这门课,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是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设计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的同时,要把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展现给同学,并使之与生活相结合。

  由于该课程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且都是95后,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和网络。思维活跃,接受信息的途径也多种多样 ,微博 、微信 、论坛等 ,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并穿插一些音乐,视频等丰富的视觉,听觉冲击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这样,能使课堂更生动,有吸引力。

  《材料科技与人类文明》这门课程,有很多一些经典的材料科学与人类生活的经典案例。讲述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和青铜铸造技术时,就采用著名的青铜器件曾侯乙尊盘为例。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现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可免费参观。通过这个案例,介绍青铜器件的铸造技术陶范铸造和失蜡铸造两种工艺。在曾侯乙尊盘的制造工艺研究中,将对这两种工艺进行反复的比较和尝试。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好奇,究竟是采用哪种工艺,能铸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曾侯乙尊盘。随着这个案例讲完,学生对青铜器的铸造技术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等知识很轻松地掌握了。

  情景教学法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和艺术手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融入角色,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展开对知识的探索、对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1]。例如,在陶瓷与茶文化中,给学生介绍了生活中的茶具―紫砂壶。这里,涉及到一些紫砂壶的选用,怎样判断真假紫砂壶。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让几个学生扮演紫砂壶店的老板,几个学生扮演购买者,几个学生扮演围观者。让扮演紫砂壶店的学生把假的紫砂壶卖给什么都不懂的购买者。扮演懂紫砂壶购买者的第二批学生上场,与扮演紫砂壶店老板的学生进行理论,揭露出紫砂壶店老板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通过这种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进来,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一直以来,教师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作为校公选课,选课人数多,很难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因此,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呢?给学生布置小论文,让学生运用课堂教学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来写论文。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查找相关书籍,文献,并对查阅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内容组织。这也可以作为公选课的考核。没有考试的压力,学生也愿意去尝试,当然,在这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监管,要不就沦为直接从网上下载了[2]。

  依靠建构理论,在《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反响不错。这里涉及到多元化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进来,因此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以学生为主进行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成就感,使学生由传统单一的聆听者转变为思考者。

  [1]赵梦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元化教学模式[J].学园,2014,31:30-31.

  韩其楼先生洋洋50万言的《紫砂壶全书》打响了紫砂文化研究的第一炮,从1981年起,该书不仅多次再版,并曾先后推出港台版本,去年10月北京版第四次修订本问世,香港出版界知名人士萧滋先生认为这是一部断代著作,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也给予充分肯定。

  徐秀棠大师说:“紫砂陶的发展历史,就是紫砂文化的传薪过程。紫砂陶工艺品之所以有魅力,主要也在于它与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部中国紫砂文化史,留给今人探索、考据、梳理的空白点不在少数,这座文化大矿太富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文化是一门以紫砂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各个时期紫砂艺术大师风格的形成及其文化学的研究,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要有相当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支撑。这一研究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紫砂,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紫砂、解释紫砂,例如古今代表性作品格局和风格形成的文化原因等等;另一方面,是对古今代表性作品所携带的文化信息的分析。紫砂器考证的趣味和价值,除了来自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和感染力外,作品和艺术技能传承中的轶事也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财富。考证的过程就是不断挖掘出更多的历史印记,从而有利于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承。毫无疑问,如何在开发研究中给古老的紫砂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如何在传统中寻求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弘扬紫砂文化的重要价值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现代陶艺影响下应运而生的“现代紫砂”,同样是紫砂文化研究的对象,目前这一对象被边缘化了。传统紫砂与“现代紫砂”二者在概念上如何分野?如何发掘出各自空间的文化、艺术价值属性?如何给“现代紫砂”的30年以明晰而准确的轮廓?这些问题需要学术上的回答。

  《紫砂壶全书》是一部大型工具书,50万字写一“壶”,一书通晓500年。新版《紫砂壶全书》内容更加丰富、系统而确凿,书中的史实、专业知识以及历代艺人经历与壶艺的简明陈述,使该书成为具有权威性的第一手资料。

  明代正德年间,宜兴丁山一带的制陶业已十分兴旺,金沙寺附近就有陶瓷的作坊,金沙寺僧自己喝茶的器皿,常用紫砂泥来做。当时有一位名叫吴颐山的官人,带着一个书童在这里读书休养。吴颐山名仕,字克学,宜兴人,文才极好,与吴门画家唐寅是好友。正德甲戌年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他的书童名叫供春。老僧做壶的时候,他就在一旁偷看。日子久了,他觉得老僧做的壶过于粗拙,太缺乏想象力。有一次,趁大家不注意,他取了一点老僧做完壶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紫砂泥,模仿寺旁一棵古银杏树上的树瘿纹样,做了一把紫砂壶。当时他并无做壶工具,只有一把茶匙,所以在壶面上留了很多手指螺纹印,没承想反显得古秀可爱。

  此壶乍看似老松树皮,呈栗色,凹凸不平,壶把似松根,质朴古雅,如古铜器感,又似千年老僧,有入定之美。吴颐山见后非常惊讶,心下对这件意想不到的作品珍爱有加,于是供春又做了几把,更是博得当时的官宦文人青睐。

  因为那是一件划时代的作品,在它之前,紫砂还在无边无际的隆隆黑夜里踯躅,中国的民间收藏心理中,猎奇占了很大比重。对于收藏者来说,“得到”与“拥有”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安慰。但供春就像一个飘忽无定的谜,除了稀罕的几把壶,他只留给我们一个模糊的背影。?其实,供春壶比供春本人重要得多。他是紫砂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符号。人们之所以把供春奉为紫砂壶的开山鼻祖。是因为紫砂从供春开始,终于从简单的喝水器皿纵身一跃,获得了艺术的生命。?供春壶从此不胫而走、声名鹊起;世人争相竞购,几与金玉比价。但他所制作品极少,流传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许多收藏家和鉴赏家都因为未能亲眼见过供春壶而抱憾终身。

  供春壶名满天下,历来宜兴的紫砂名家高手仿制供春壶的很多。像明代的黄玉磷、江案清,近代的裴石民,当代的汪寅仙、徐汉棠等等都对供春做过研究和仿制,他们万变不离其宗,都按照原来供春原作进行仿制。当代紫砂艺术大师华建民在继承传统供春壶创作艺术的基础上,对供春壶的造型进行了大胆革新。

  华建民的供春壶在造型上追求千变万化,将造型和装饰有机地结合起来,争取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其供春作品造型各异,具有较强的整体艺术效果,在传统供春的基础上做了艺术变形和延伸,自然美感强烈,形态变化大,时而奇特、时而质朴、时而抽象、时而具体、时而夸张、时而童趣、时而饱满、时而锈蚀、时而灵巧、时而敦厚。给人感觉似兽非兽,似木非木,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李凭甲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及文学创作,上小学时就拜山东书画家邢福祥为师,学习油画和魏书;之后又拜山东作协副主席郭澄清为师。学习文学创作。1973年参加工作后,一边在艰苦的乡镇工作。一边业余学习书画及文学创作,笔耕不辍,成为小名人。

  李凭甲1983年调北京工作后,结识了一大批书画家和文学家。如娄师白、阿老、李铎、刘炳森、刘大为、米南阳、阎肃、乔羽、刘美华、卫传业、张永金、姜昆、蒋大为等很多朋友。都给了他不少指点和帮助。他从初学行书、楷书、隶书、到攻学魏碑,遍学百家。从中吸取中国书画之精华,扩大了视野。源于传统。但不拘于传统,勤于学习。又善于思考和突破。尽数家之美、擅众家之变,以成独家之奇。向众人敞开了宽大的胸怀。庄重、典雅、大气而不失灵气书法风格,成为一种智慧和风骨,也是一种人格和高度。

  李凭甲画的大海、黄河,大气有韵,形象逼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美感。澎湃有力。繁而不杂。远近分明。色调恰到好处,笔法轻重有度。很有独到之处,突出了大海、黄河浑厚博大的气势。观其图,充满活力。生命跃然其中,如同身临其境,具有迎面扑来之感i观其势。听其涛声的韵律,心旷神怡。加之本人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并虚心倾听各界不同的见解,博众家之长,其人品和艺品更显高于一切的精神境界。据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雎国余教授讲,李凭甲是当代一位具有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书画家。

  目前。李凭甲创作的《观海听涛》、《德艺双馨》、《旭日东升》、《黄河颂歌》、《万里长城》、《涛声万里》等作品。作为慰问品分别送给中国人民陆海军指战员。不少作品还送给省部级领导惠存指导。还有很多作品已被美国、英国、联合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及的美术馆、大会堂、钓鱼台宾馆、总政宾馆、总后宾馆及知名人士收藏。

  李凭甲兴趣爱好广泛,才艺超群。经历传奇。不仅是一位书画家,还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文学家、美食养生家和社交慈善家等,并有杰出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他组织创办并领导的大钟寺肉类食品市场,解决了北京一千多万人口的吃肉难问题,当时闻名全国。他写的《企业发展快速构思法》,于198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与正式出版。当时反响很大,2006年他成功组织了餐饮界“国际食神争霸赛”;2007年成功组织了“亚洲厨皇擂台赛”;2008年又成功组织了“国际名人餐饮论坛”;名扬东南亚和海峡两岸:又亲笔写了《2008中国餐饮文化宝典》一书,由京华出版社正式出版。2009年写了《人才经济全球化的关键问题》,由新华网理论版刊登,并被多家网络转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等,四川大地震后,他带头捐款捐物捐画,并开发大凉山苦养系列养生白酒。慰问抗震救灾的指战员,价值上百万。他被联合国和平周授予“和平使者”光荣称号。并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KonradOste rwalder教授的亲切接见,并被中国政府授予“中国菜篮子工程带头人”光荣称号。以及“中小企业发展快速构思法”发明人光荣称号。

  日前,来自全国的68位漆画、漆艺名家的近200幅作品齐聚位于北京朝阳区管庄塔营382号的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新店金漆艺苑,开始为期两个月的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画的艺术交流之旅。

  此次展览以著名漆画艺术家乔十光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代表,同时还汇集了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漆艺、漆画艺术家罗慧先、梁远、周剑石等名家的作品。水平之高,规模之大在北京并不常见。这些精品漆画展现了人物、山水、装帧的不同表现手法,把具有7000年历史的漆画的深沉、含蓄的材质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耳目一新,代表了当代中国漆画的最高水平。

  据了解。中国漆画具有独特的、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和巨大的艺术潜力,其技法丰富多彩,为任何画种所不能比拟漆画是绘画和工艺相结合的画种,主要以天然大漆为材料,依据其技法不同,漆画又可分成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绘、磨漆等不同品种。据了解,一件漆画作品的制作工序十分繁杂。从制胎骨、褙布、到刮漆灰、涂漆、水磨,装饰程序要依不同技法有步骤地进行,最后还要进行推光。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用上一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日前,由北京艺术博物馆和日本国际艺术文化协会联合举办的“浮世绘艺术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瓷器展厅进行,近40幅珍贵的“浮世绘”作品及42件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极具代表性的各类日本艺术精品同时展出

  浮世绘,即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日本国际艺术文化协会副理事长平井正昭介绍。

  “浮世绘”的产生之初受到了中国文化很深的影响。它产生后成为当时对日本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媒介,人们将期盼和平、过上与自然和谐共存富裕生活的愿望反映在“浮世绘”上,甚至影响到日本江户时代300年没有战争。平井正昭还特别提到,时下流行的动漫艺术的始祖就是“浮世绘”的一种。在江户时代被称作北齑漫画或丰国漫画

  为了让世人对当时日本艺术文化的概貌有更全面的了解。北京艺术博物馆特地挑选了42件馆藏日本艺术精品在此次展览上加以展示,其中包括日本有田系、萨摩系、九谷系的古陶瓷、象牙雕刻、七宝烧和漆器几个主要品种。它们与浮世绘一起反映了当时日本艺术发展的时代面貌及特征。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联合共同主办,子衿山房承办的“诚者灵”――彭先诚中国画展。于2011年10月16日至23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精心印制的《诚者灵:彭先诚画集》也同时隆重推出。

  彭先诚现为四川省诗书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水墨画家,其创作的作品被多家权威机构收藏。艺术成就享誉海内外。画家常以古诗词及传统题材入画,擅长没骨点染破墨法,创作题材宽泛,尤擅画鞍马人物。近年来。彭先诚在花鸟、山水画的创作上也屡创突破。他让我们更广泛地领略到中国画的文化品位和雅逸之趣。彭先诚数十年潜心于中国画创作,追求墨与色的渗化。

  恰恰是这样随遇而安、随机而变的创作方式,形成了彭先诚错综复杂、偶然天成的墨像,传达出画家独特而莫可名状的审美期待。他巧妙地将汉唐艺术之风融于笔端,其画风清雅明丽、单纯拙朴、灵气迫人、高古而又具有现代感。在近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彭先诚的作品也备受青睐。

  这次出版的《彭先诚画集》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卷。精选了画家九十年代以来七百余幅代表性作品。尽显画家对传统笔墨问题的思考和新的尝试与突破。中国画的审美意念,发乎创作,潜于思辨,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辩证性、灵悟性。中国画的“灵”,在彭先诚的绘画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又深透其作品内部的精神中。

  巴黎百年沙龙中国艺术家大舞东风――亚洲艺术博览会应邀参展第104届巴黎秋季艺术沙龙系列活动圆满成功

  “巴黎秋季艺术沙龙”是国际著名、历史悠久的大型专业艺术展览之一,是在世界级艺术大师罗丹和雷诺阿等人的倡导下。于1903年创办的。并在1920年以20世纪现代艺术之橱窗的美誉为众人所熟知。其最具盛名的是。推动法国及世界现代艺术和发现艺术人才的摇篮。104年来,有无数各种风格和流派的艺术家在该沙龙展出过他们的作品。其中包括高更、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罗丹和安迪沃荷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了世界级艺术大师。

  中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刘海粟,常玉,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潘玉良等都以参加巴黎秋季艺术沙龙为荣耀,并从而奠定了他们的艺术地位。

  经过精心挑选并和法方组委会共同确认。12位来自亚洲艺术博览会的艺术家获得了入选第104届巴黎秋季艺术沙龙的资格。这12位艺术家的名字将和以上入选者的名字一样载入世界美术史史册。更值得骄傲的是:这些艺术家将代表亚洲以东方的标准评审“2012年巴黎秋季艺术沙龙来华作品展”的入选作品。这是亚洲艺术界首次按照自己的标准引进西方的艺术。这12位中国艺术家包括已故中国绘画大师刘知白先生,71岁的著名画家唐雪根先生,旅美华人艺术家陈文泽先生,著名青年书画家周泓舟、刘峰、陈洪军、穆成岭、王金、于芳、陈荣浩、郑玉贵、黄曦农等。以及在美青年艺术家潘全海先生,他们是当代东方艺术的代表和亚洲艺术家的骄傲。值得注意的是,全部参展作品都透彻着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和独具东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70年前在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徐悲鸿先生因为“东方艺术家也能画出比西方人还好的素描”获得了西方“欣赏”;而今天亚洲艺术博览会的中国艺术家用“东方人自己的艺术”赢得世界的“尊敬”。展览现场人头攒动,亚洲艺术博览会专区成为沙龙最“火爆”展区。

  在10月13日的首展日,巴黎秋季沙龙给予中国艺术家最高的礼遇,特别为亚洲艺术博览会设置两个小时的主题活动时间。中国艺术家周泓舟。旅美艺术家陈文泽先生代表亚洲艺术家进行了演讲。各国艺术家深度了解亚洲艺术博览会和中国艺术家的更多信息。活动期间亚洲艺术博览会推荐画家进行了中国水墨画和书法表演。并和各国艺术家进行了互动创作,部分国外艺术家不但很快适应了中国笔墨纸砚,而且还创作出了不少东西合璧的艺术佳作。相关展览活动在世界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进行。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圣地巴黎大舞“亚洲东风”。活动现场巴黎秋季沙龙主席正式宣布“永久收藏”参展中国艺术家合作的中国国画《和平颂》。

  10月14日在巴黎著名的时尚场地BROCHURE_CYCLONE隆重举办“巴黎秋季艺沙龙中国艺术家”会。在会前举办了作品展示会,多个主题的专业艺术研讨会密集排列,最后由亚洲艺术家做东邀请各国艺术家和法国当地名流共进“亚洲艺术派对”。

  亚洲艺术博览会参展团访法期间广泛联谊世界各国艺术家和法国各界人士。全程参与巴黎秋季艺术沙龙的学术交流活动。应巴黎秋季艺术沙龙主席、著名评论家NoelCORET先生和亚洲艺术博览会执行主席、策展人文文武先生之邀请,参展团此行代表亚洲艺术家对法进行文化交流,作为东方文化使者中国艺术家向西方文化界展示来自东方神秘文化,并阐述了亚洲文化理念的深邃。相关活动得到了法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访法活动已于1 O月20日圆满结束。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是亚洲艺术博览会和巴黎秋季艺术沙龙所达成的一系列欧亚文化交流活动的开篇之作。亚洲艺术博览会是经商务部批准的国际专业艺术博览会,曾应邀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内举办最大美术展。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并成为北京三大专业艺术博览会之一。亚洲艺术博览会以“建立亚洲独立自主审美体系”赢得国际尊重和学术地位,为了增进欧亚深度文化交流和促进民间公共外交,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组织方还邀请了多家新闻媒体随行,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天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首场拍卖会。将于11月28日在香港举行。本次拍卖会中推出了汇集80余件亚洲艺术品的“当代文人”策划式主题拍卖,打破了传统拍卖中文物艺术品类别划分的界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人是历代最具学养和品味、把艺术触角及审美观融入日常生活的风雅之仕。时至今日一些艺术创作者不仅体现出这种精神哲学。并从其创作中分享注重内涵和美感的生活文化。我们称之为“当代文人”。本次推出“当代文人”专集,囊括当代艺术家以创新现代手法如油彩、雕塑、摄影、录像、综合媒材等演绎传统东方文化精神。或以钻研、演化水墨、书法等传统媒介,以表达当代主题的作品。整个专集之作品融汇东西古今,透过探讨文人精神,向藏家推介优秀的艺术作品,并引发观者探索当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分享“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信念。

  张大千、吴冠中、群、赵无极等现代艺术大师。可说是“当代文人”的典范,本次拍卖搜集到多位大师之精彩作品。当中包括张大千之泼墨作品《云雨巫山》。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糅合中国传统水墨及西方艺术的抽象及用色,于中国水墨发展上极具开创性。此幅作品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幅以青绿钴篮泼彩为主体,气势磅礴,是张大千晚期泼墨作品的成熟之作。以抽象同时兼含具象的手法呈现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作品估价900万至120055-港元。

  另外,本次拍卖亦包括一幅难得的吴冠中双面油彩作品《春景》,该作品正反两面分别为春天河畔景致以及毛驴。吴冠中在大片交融的色彩上作细致的线条勾勒和点线点提。笔法细腻同时具中国画的气韵。作品运用了厚重的油彩堆迭和“刮描”技巧,油料的层次感使作品具有西洋绘画中的生动性和立体感。此件作品多年来由亚洲藏家珍藏,从未于市场曝光。甚为难得。估价为520万至700万港元。

  除了现代大师之作品,本次专题亦包括不少突破传统框架之作。艺术家以传统媒材为创作根基。透过不断钻研探索,演化出崭新的表现形式,以探讨当代主题。其中冯明秋的作品便是传统书法的一种演化。他认为书法是毛笔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表现。书法字的结构。蕴含了空间的概念。他的

  书法重点探索空间和时间,并以当代美感重新演绎文人画的墨趣,体现“书画同源”的美学思想。冯明秋创作出逾百种书法字体,并喜以个人诗作配合文字画,本次推出的《三万音乐字》,是其成熟的音乐字作品。文字的形态图像化成音符。配合诗作的声韵。令作品具有强烈节奏感以及丰富的表情,宛如在纸上抑扬跳跃的音符,估价8万至12万港元。

  吴鸣宇怡陶,居怡陶园。1957年生于宜兴。1977年于江苏陶校学习陶瓷美术,1986年毕业于无锡轻工职业大美术装潢专业。现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任中国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程师、设计中心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委员、中国陶瓷协会理事、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委会主任、《江苏陶艺》主编。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立资助项目《紫砂陶艺的传承与创新》主持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宜兴市政协常委、宜兴市文联副主席、宜兴美协副主席、宜兴市紫砂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紫砂学科带头人、第八届全国陶瓷评比评委、高级职称评委,中级、初级职称委员会主任。

  其兼诗文书画,集设计、制作、刻塑于一体,最早全方位进行了现代紫砂创作研究,其创作融合传统,演绎现代,关注未来,自成风格,对现代紫砂创作有积极影。

  发表作品数百件,论文数十篇。20多次获省、部级专业奖。连续三次入选日本美浓国际陶瓷展。并获评委特别奖。多次应邀出国办展、讲学。出版个人专集。作品被多个文化机构及博物馆收藏。

  范扬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省南通市。1972年进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研习传统民间艺术。

  1978年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研究室主任。擅长中国画,工写兼备。作风淳厚,意味纯正。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级大型展览,多家专业刊物作为专题介绍。作品《支前》,《苦麓烟峦》等为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展馆收藏。中国画《支前》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设计有《太湖》特种邮票、《同志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普陀秀色》特种邮票。出版印行有《水浒人物全图》,《范扬画集》等。

  张正中1964年生于宜兴。毕业于江苏大学美术系。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校外辅导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聘客座教授、美国HOOD大学客座教授、获“中国紫砂优秀青年陶艺家”称号。2004年被评为“中国紫砂十二精英”。

  作品以其感性创造在理性紫砂世界中独树一帜,并被誉为学院派传统融合的典范,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大展中获奖。

  2001年作品《海风组壶》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2002年作品《年轮》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同年作品《海风》、《星际》入选埃及“第六届开罗国际陶艺双年展”;《海风》被收藏于中国驻开罗大使馆;《束柴三友》、《寿桃》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与香港茶具博物馆收藏;《朽木可雕》被无锡博物馆收藏。2003年《天地》获“第二届全国陶艺展”金奖、《脱颖》获铜奖。2004年《天地》入选法国“中法文化年系列美术作品展一陶艺展”,并入选加拿大“中国现代陶艺展”;2004年《潺》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人民日报》、《装饰》、台湾《紫砂金砂》、香港《文汇报》等报刊杂志多次报道其作品。

  王辉1986年生于江苏宜兴,199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HOOD学院客座教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方圆之韵总设计师、宜兴紫砂行业协会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主任。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创作作品多以理性思考为主,兼有感性之作,注重在传统紫砂艺术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强调符合中国茶文化的文化意韵。并具有一定的当代性。

  作品多次入选海内外大展,并被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1997年北京电视台“春华秋实”栏目专题采访,2003年应中国科协邀请赴美国参加在克里夫兰举办的“中国传统艺术展”,在《人民日报》、《装饰》杂志、《茶周刊》等专业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作品“趣”被无锡博物馆收藏;“潺”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作品“五色土”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作品“奇罗香风”收录于《中国当代艺术全集》等。

  孔春华1959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陶艺世家。1987年毕业于江苏宜兴轻工业学校,1992年进紫砂工艺厂研究所从事紫砂作品创作,现为中国当代紫砂名家、宜兴紫砂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业委员会会员。2005年入编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主办的大型国际交流《世界名人录》。在创作过程中,以继承紫砂优秀文化、艺术为基础。并不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使自己的创作在壶艺形体上达到和谐统一。在壶艺的审美观上形成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孔小明1962年出生于制陶世家。中国当代紫砂名家、宜兴紫砂厂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86年在江苏省轻工学校陶瓷工艺专业学习,1992年调进紫砂工艺厂研究所从事创作设计,在创作过程中受到潘持平的指点和吕尧臣作品风格影响,作品在传统基础上,恰当地加上有规则绞泥纹样装饰,整体美观大方,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做工精细挺拔,线条流畅自然,每件作品都溶注着作者的心和意,每件作品都散发出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陶瓷展评并获奖

  孔新华紫砂工艺美术师。系紫砂工艺美术师孔春华、孔小明胞姐、著名品牌《孔家壶》技艺骨干,1987年毕业于江苏宜兴轻工业学校,长期从事紫砂陶创作,其技艺娴熟,作品力求一丝不苟,擅长紫砂微雕的制作,绞泥装饰光素器、方器手法精湛,并具多样性。作品新颖、古朴大方、和谐统一,并具实用艺术。

  顾治培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出生陶瓷世家顾家。8岁从祖父祖母学艺,从小耳濡目染,艺术的天赋激活了平凡的生活,在平凡岁月中默默积淀,展开想象,深入探究,使他成为一代陶瓷艺术名家。他至今还珍藏着10来岁时做的那只憨态可掬的小猪。翻开邵华泽题写的《顾治培紫砂艺术》画册,一件件紫砂精品展示了顾治培大师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魅力。

  在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岁月中,顾治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制壶以“光货”见长,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颇具大家风范。尤其是他独创的绝活――紫砂微雕,赋予紫砂独特的神韵、形态、气质、意趣,也使自己的作品绽放了个性,成为紫砂艺术中的奇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钱绍武为他题词:“外人善器,中国重气。以气入器,天下无敌”。

  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于创新和发展,顾治培独辟蹊径,甘于寂寞。在多年陶艺创作探索中,顾治培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技术结合起来,运作现代光感技术,潜心研究出了紫砂“自鸣蟋蟀”壶。“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墙”。在宁静的江南乡村夜晚,顾治培常常被蟋蟀啼鸣牢牢抓住了心灵,蟋蟀忘情的吟唱令他如此痴迷。为了掌握蟋蟀的生活规律、习性,把蟋蟀刻画得生动、逼真、传神,那阵子他除了研读《蟋蟀谱集成》等著作,还经常披星戴月,捕捉大量的蟋蟀,观察其生活习性,反复进行烧制实验,终于探索出“自鸣蟋蟀”紫砂绝活!除了形态逼真外,遇到亮光则会发出鸣叫;在壶中注入沸水,孔内热气升腾,在钵内环绕不绝,犹如疆场硝烟弥漫;合上壶盖则又归于沉寂,观者无不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顾治培制作的“秋声贵妃壶”,又名促织七件套,共分三个层次组成,组合在一起,整个壶形协调一体,丰满妩媚。当他揭开第三层,一对栩栩如生的蟋蟀正在龙虎争斗,一阵阵清脆的叫声令人信以为真。再看,紫砂泥竟能做出一根根细细的触须,和一片片薄薄的翅翼。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彭冲惊叹其巧夺天工,欣然题写了“紫砂一绝”四字赠顾治培。此壶被评为“中国十大紫砂茗壶”。

  我们观赏了顾治培赠送吴伯雄的“紫灵三线壶”。他说:“我的作品能给中国主席吴伯雄先生收藏,深感荣幸。‘紫灵’意味着紫砂是有灵气的,‘三线’意味着三通。愿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两岸关系美好未来。”“紫灵三线壶”呈扁圆型,线条流畅,气度柔和,造型美观大方。

  顾治培创作的紫砂微雕《千禧万福》(又名《蟋蟀群英会》)还曾获得了紫砂艺术品中第一张“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在1.5平方米紫砂陶板上,聚集了中外70余种形态各异的紫砂微雕蟋蟀1028只!只见群峰兀立,5只老虎雄踞山头,1028只与实物一样大小的蟋蟀在山下草地间,有的在生死决斗,有的在谈情说爱,有的在高歌猛进,有的在自得其乐……静中显动,妙趣横生。老虎每一根胡须,蟋蟀每一根尾刺,都能清晰可辨,甚至可以分辨公母。顾治培凝神静气,精雕细琢,呕心沥血,用了整整三年时间雕制了这件紫砂艺术品。

  作为一名紫砂艺术家,顾治培竭力为弘扬陶都紫砂艺术奔走。他常说:“做壶先做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把壶做得更好。”他笑言自己只是一名“艺人”。他认为,艺术是无止境的,只有拥有宽广胸怀,不固步自封,不断地创新,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国家重大事件融入到紫砂作品创新中,令人振奋。如,“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了“飞天揽月壶”。该壶整体形状像个“6”字,意为神六;壶盖上塑一半圆形月亮,壶的上半部像个返回舱;壶的中部凹进去,用红色紫砂泥制作,代表火箭发射时的火焰;壶底三足鼎立,代表发射基地。

  顾治培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丰富创造力,受到了海内外收藏界、艺术界的青睐,有许多被指定为国家礼品。在连续担任宜兴陶瓷博物馆紫砂艺术研究所所长的14年里,顾治培先后创作不同造型和装饰风格的新品120多件,“玉玺”、“锦鸡壶”等10多件作品荣获一等奖、金奖。2006年4月,他制作的“汉云壶”被无锡市选作礼品,赠送来大陆访问的台湾萧万长先生。他的“连心壶”曾于2006年月10月赠送给荣誉主席连战。“雪华提梁”紫砂壶,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此壶以传统的提梁壶为主体,饰以雪花和蝙蝠,其主题是“瑞雪”,成为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唯一的紫砂“申遗”参展代表作品。

  艺海无涯,顾治培在紫砂艺术领域中仍不断追求与探索,为紫砂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作品于国内外大展中屡屡获奖的同时,他还不忘紫砂创作的理论研究,撰写了《探究紫砂微雕,弘扬民间工艺》、《浅谈供春壶》等众多紫砂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内专业刊物上。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8年,我和我的同仁们决定策划这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记录与传播那些曾经只在师门内口耳相传的经验与智慧;在纸媒上呈现那些生动的创作过程,让大师们毫无保留地公开那些“独门绝技”。

  经过6年的努力,2013年底,煌煌50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终于全部出版,阵容整齐地出现在书店以及各种书展上。笔者自2005年进入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工作,其后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套丛书上面。从选题的策划、丛书的编辑,再到后期的制版、印刷,笔者都全身心投入其中,感触颇多。

  为了在400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遴选出50位大师,确定丛书的体例以全面而细致地展现大师的技艺,我们组建了丛书编委会。编委会除了出版社的策划、编辑人员,还邀请了国内该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编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召开学术研讨,落实大师名单、明确编写体例与要求、商定出版规划。

  我们邀请著名的艺术学领军人物张道一教授担任丛书总主编,对丛书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等方面总体把控,他还为丛书欣然撰写了总序;我们邀请了濮安国教授、李立新教授担任丛书副总编,负责落实安排丛书的组织撰写工作以及专业总把关。丛书编委会中的专家、学者还包括唐克美、范文典、郑礼阔、刘文、朱玉成、李绵璐、廖军、吕美立等,他们长期从事专业教学或创作实践,是我国工艺美术产学研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为丛书的编写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

  编委会召开多次图书选题论证会议,遴选出50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这50位大师遍及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的工艺品类有30余种。其中陶瓷、石雕、玉雕、木雕、牙雕几大品类下根据地域、技艺等特点再进行细分。有些品类,如惠山泥人、刺绣、挑花与丝绫堆绣、缂丝、蓝印花布、剪纸、景泰蓝、微雕、漆线雕、金银镶嵌、雕漆、年画、内画鼻烟壶、唐卡等,基本遴选了该品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大师。

  我们还邀请常莎娜、朱培初、龚良等组成丛书的编审委员会,这些学者有的参与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编撰,审核的此类图书获得过众多部级奖项。此外,我们还依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工艺美术方面的教育、科研、学术权威机构,组成强大的联合编辑单位。

  将50位大师的人生、技艺绝活、经典作品展示给读者,是图书内容出版的重点。但如果仅仅以图录的形式展现作品,那将与市场上诸多“大师作品集”的出版物没有什么差别。通过调查市场同类书的出版情况,我们制定了丛书的出版方针:通过对大师本人、亲人、徒弟、友人的采访,了解大师的工作场景、工作用具、个人喜好等工作生活背景,挖掘大师的设计理念、传统技艺、本人绝活、工艺口诀,以图文并茂、图文互动的方式,力争使丛书具有史实纪录的史料性、文献性、专业性和理论性等多重价值,揭示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的真谛。

  经过与编委会专家们的多次商讨,最后确定丛书的编写体例:总序(丛书总主编张道一撰写),本卷前言(分卷主编撰),第一章 大师生平(个人小传),第二章 大师作品和技艺,第三章 大师著述、言论语录,第四章 评述摘要(以前对大师艺术的评述介绍),第五章 大师年表,后记。

  其中第二章“大师作品和技艺”是每卷图书的重点,也是笔者作为责编在每一卷图书的审稿意见中提出修改要求最多的部分。从每卷涉及的工艺品种的专业性角度出发,要求作者用工艺美术技艺的专业术语、专业眼光、专业要求来分析大师技艺、大师作品。着重把大师传承与创新的绝活、技艺挖掘出来。

  在编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要求作者深度挖掘大师的技艺绝活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有三:①有的大师过世较早,且大师的后人并不从事工艺美术,缺乏资料搜集、保管意识,图片、文字资料散失严重。②部分年事较高的大师,他们精于制作,却不善于口头表达。③书稿撰写者非该领域从业者,缺乏实践经验,文字表达终隔一层。

  为了让第二章的内容不失专业深度,笔者与编委会的专家、学者议定出一个统一的编写标准,要求书稿撰写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修改:①简单介绍每卷涉及的工艺品种的技艺发展历史,适当交代大师在我国该工艺品种历史发展中的地位。②以图文对应的形式,介绍大师的工具材料。重点介绍大师在工具材料革新研究方面的贡献。③在挖掘大师技艺上,可以通过采访大师本人、弟子、亲属等,由大师本人或者弟子演示具有代表性的技艺制作流程,并以此为契入点,记录基本流程、步骤,从而挖掘大师技艺绝活。如遇工艺口诀、专业术语(方言行话)的,则结合实例阐释。④给读者提供专业性的作品欣赏。针对代表性作品提供欣赏文字,文字需要紧贴技艺,从本质上让读者看懂大师的经典作品。

  经过反反复复的斟酌与修改,丛书基本实现了我们的预期。该套丛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呈现大师的创作技艺,与目前图书市场上图录式的作品集有很大区别,获得了行业内专家、大师本人的普遍认可。

  丛书的质量取决于写作者的功力,50册丛书,最终由遴选出的40多位优秀作者(少数作者同时撰写两册)完成。为了寻找合适而优秀的丛书写作者,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物色:

  1.某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些人多年从事此领域的教学、科研,对该领域有着全面而具体的了解,自然也是丛书最为合适的写作者。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紫砂壶)卷,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研究所所长高英姿教授撰写。高英姿出生于紫砂创作世家,她的父亲高海庚、母亲周桂珍均为顾景舟大师的得意弟子。高英姿自小受顾景舟大师呵护和教导,在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攻读研究生期间随顾景舟大师学习陶瓷鉴定,并参与编写《宜兴紫砂珍赏》一书,深受顾老教诲。高英姿从事紫砂艺术研究工作几十年,目前可谓国内研究紫砂的顶尖学者,她所著的《紫砂名陶典籍》是紫砂领域的权威著作。所以,对于顾景舟大师的了解以及阐释,无人能出其右,高英姿是顾景舟卷的最佳写作人选。

  2.某位大师的专注研究者。大师精湛的技艺总会引来众人的目光,其中不乏研究者,他们对大师的研究更加具体,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玉雕)卷,由鲁迅美术学院的苏欣老师撰写,她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京都玉作》期间,曾经长期呆在李博生大师旁边悉心请教,深入洞察,对李博生大师可谓了解得细致入微。苏欣撰写李博生卷的过程顺利而快速。

  3.大师身边的人。大师的亲人、弟子以及工作人员,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与大师朝夕相伴,其他人很难如此近地观察与了解大师的创作观念与过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益坤》(漆艺)卷,由郑益坤大师之子郑鑫撰写,郑鑫子承父业,继续从事着漆艺的创作与研究,出色的专业水平让他又担任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长、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父子的关系以及专业的素养让郑鑫成为郑益坤卷的不二人选。

  4.大师家乡的学者。工艺美术的滋长与传承,与当地的原料、传统习俗等紧密相连。所以,工艺美术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大师家乡的学者对大师本人以及此类工艺美术,自然比外地学者更为熟悉。邀请大师家乡的学者也是我们遴选作者的方案之一。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和顾永骏都是扬州人,我们就邀请了身为扬州人的费文明博士来撰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剪纸)卷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玉雕)卷。费文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史是他的研究领域之一。缘于对家乡的热爱,他的文字也就更多了一分感彩。

  我们还邀请了国内的一流专家、学者担任丛书的分卷主编,由他们对各卷的内容进行学术性把关。同时,他们也是各卷写作者的顾问,在写作的过程中,写作者会向分卷主编咨询各种专业性的问题。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木雕)卷邀请本套丛书的副总主编濮安国教授担任该卷的分卷主编。濮教授为我国著名的明式家具研究的顶尖学者,多年从事明式家具的收藏与鉴定以及红木雕刻的研究,出版了多部有学术影响的专著如《中国红木家具》《明清家具鉴赏》《明清苏式家具》等,也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参与本套丛书的选题策划、大师人选确定、体例论证等具体工作,深谙丛书的编写要求,由他推荐的木雕研究者单存德完成陆涵生卷的撰写,两位的密切合作,无疑确保了书稿的专业性。

  策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选题之初,我们就想在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把这个选题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在选题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没有采取树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名目,然后由作者出钱、包销的常见形式,相反,我们还给作者付稿费。大师们都无比惊讶,因为上门来找他们出书的都要让他们付一笔可观的费用,这使得我们的组稿颇为顺利;另一方面,丛书编委会确定了50位大师的名单,这个名单基本不作变动。期间有名单外的大师想加入进来,而且他们愿意付一定的费用,都被我们婉拒。

  为了打造这套精品图书,我们邀请了著名装帧设计家、“世界最美的书”获得者朱赢椿先生为丛书做整体装帧设计。该套图书有别于市场上“大师作品集”的精装类书籍,采用了软精装的装帧形式,方便读者捧读,拉近了读者和大师的距离。整体设计兼顾50位大师、30余工艺品种特色,通过温暖的色调、有节奏的线面分割构成,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回首过去的6年,我们用1年的时间策划并确定选题,用1年的时间进行广泛组稿。接下来的4年时间进行深度组稿和具体编辑,第1年出版10册,第2年出版12册,第3年出版13册,第4年出版15册。这样的进度安排是根据50位大师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编辑力量确定的,确保了每一卷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都有序地稳步推进。

  据故宫博物院权威人士近年透露,该院直到1998年才对所藏紫砂进行系统的整理,1963年要开展此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当年上半年,张守智老师与故宫博物院有关部门联系,己故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当年正是年富力壮之时,对这件事情很支持,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工作正式开始之后只要在双方都方便的时候,每周约有两三个下午均跟随老师去故宫博物院陶瓷组进行测绘。记得当年的陶瓷组办公室就在故宫神武门东边的一排平房里,因为这些紫砂藏品都收藏在库房内,每天到达后必需由专人凭主管人的单子到库房去提出来。面对那些曾经明清帝王摩挲把玩的古董紫砂,刚开始工作时我们不免怀著诚惶诚恐的心情,十二万分小心,逐一对遴选出的紫砂茗壶进行测绘。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测绘了故宫紫砂藏品约三十个品种。除部分作品无名款外,看到了宜兴紫砂历史上的众多名家的精彩作品,这些名人有时大彬、惠孟臣、陈觐候、陈殷尚、陈鸣远(图1)、项圣思、王南林、陈曼生、杨彭年(图2)、程寿珍等。著名的作品有时大彬雕漆天圆地方壶,乾隆御诗描金四方壶,殷尚款菱花式壶(图3),陈曼生的小汉扁壶,程寿珍的掇球壶、仿鼓壶、汉扁壶,俞国良的提梁石瓢壶等。因为张守智老师的研究课题是紫砂造型,因此有些釉彩砂壶、砂胎漆壶及文房雅玩等就没有进行测绘。

  明清是宜兴紫砂的繁荣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饮茶风尚的改变。茶作为中国人的国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代也有着不同的茶俗茶礼。唐代就有皇帝清明节设御茶宴,宴请群臣的习俗。宜兴在唐朝称为“阳羡”,是出产“贡茶”的著名茶乡,每年阳羡的地方官必须将当年采制的新茶,用快马在清明节前送到长安,因此留下了“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唐宋时制茶都要添加香料制成团饼状,饮茶时都要烹煮,因此只是用茶碗来品评。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倡导制散茶,用茶壶冲泡品尝茶叶的真滋味,导致了茶壶得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一时瓷器、漆器、金属器的茶壶纷纷登上茶桌,宜兴紫砂茶壶却以天然透气的宜茶特性后来居上,从此“壶废银锡及闽豫瓷”,宜兴紫砂壶成为茶人首选之茶具。

  从故宫博物院藏明清紫砂实物来看,进入宫廷最早的茗壶是万历年间时大彬制的雕漆天圆地方壶。这个时期也是宜兴紫砂作为一个独立的陶窑品种得到成熟的时期,时大彬是这个时期的领军人士,他完善了宜兴紫砂的工艺流程,发明了整套的专用工具,创作了众多完美的砂壶造型,将普通的民间实用品提升到赏用相结合的高度。时大彬的紫砂壶进入宫廷是顺理成章的事,“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确为当时的真实写照。

  自明朝中叶至今近六百年以来,从宜兴紫砂发展过程中的整体风格来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由三种不同风格共同构成的:即平民风格、文人风格及宫廷风格。

  平民风格:宜兴紫砂植根于宜兴日用陶器的土壤中,据考古发掘,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兴地区就有制陶活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宜兴成为南方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的主要产地之一。唐宋时宜兴生产的青瓷及日用陶器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需要。1976年出土的宜兴羊角山南宋小龙窑里的砂器残片,在胎土色泽、造型手法等方面已具有紫砂雏形。明清的紫砂产品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普通平民日常用的壶罐类、瓶盆类、餐具、文具等。平民风格的紫砂用料普通,造型简洁,实用功能强,而且价格低廉。

  文人风格:中国文人对茶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自宋代以后,曾出现许多有素养且想做仕官的读书人,这些名士爱好琴棋书画,沉浸于文房清玩之美的趣味中。文人们在书斋悬挂能带给他们寂静的书画与古琴,桌上摆放自己喜爱的文房四宝,文人们也以佛像、盆石、铜器、陶瓷器为饰物,而鉴赏这些物品的眼光就成为文人应有的修养之一。文人趣味以简朴素净为特色,于明末清初最为隆盛,其间饮茶品茗也是文人们聚会时的一件大事,因此文人便将他们的审美情趣到紫砂壶上。像时大彬等制壶名工也常常会到文人处作客,听取文人们对茗壶的要求和修改意见。最著名的是清嘉道年间以金石书画家陈曼生为首的一批文人,直接与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进行茗壶的设计和制作。很可能受到文房四宝上装饰手法的启发,在传统紫砂器作者落款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成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紫砂陶艺新风格。文人风格的茶壶用料讲究,造型简洁,雅而不俗,铭文借物寄情,或切壶切茶,体现文人的崇尚和爱好,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内涵。

  宫廷风格:明清皇室御用宫廷紫砂的来源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地方官吏选择民间优秀工匠制作的精品进献朝廷,供皇室使用。第二是皇帝本人经使用后,发现不合自己的审美标准或是使用习惯,遂提出构想,由宫廷造办处画好图样甚至做好木模,交有关官员到宜兴定制。因此凡是送进宫廷去的紫砂,必定是精选优质陶土,由最出色的工匠费尽心血制成。风格上宫廷紫砂茗壶造型端庄,体现古典厚重的艺术风格。其主要成就是在装饰上,开创了多种全新的手法,呈现了一派富丽堂皇、精致高贵、显现皇室帝胄之气的宫廷风尚。

  此三种不同风格并不互相排斥,它们虽有着各自不同的服务对象,却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比如,在服务于广大平民的紫砂茶壶品种中,曾广泛流行一种被称为“什锦贡壶”的低档商品,它们分别称作“莲子贡壶”、“灯笼贡壶”、“洋桶贡壶”、“凹肩贡壶”等等,究其来源均是清代进献宫廷的茗壶样式,只是作为民用后选料普通、工艺简陋而已,但并不影响泡茶功能。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乡镇茶馆中及平常百姓家都可以看到。在这类茶壶上均有刻画装饰,正背面分别刻上简洁的梅兰竹菊及诗文,这是清代文人壶的遗风。

  服务于至高无上的皇帝本人及皇室的宜兴窑品种繁多,有茶具类:茶壶、茶叶罐;文具类:砚台、笔筒、水丞、水注、笔洗、臂搁、镇纸、墨床等;文房清供(陈设观赏品)类:各式炉、杯、瓶、陶塑等;以及盆栽盆景盆、鱼缸等。明清时的宜兴窑主要代表品种是宜均与紫砂,这是两类差别很大的陶艺制品。宜均是一种挂釉陶器,其胎土主要有两种:缸泥及白泥,缸泥呈浅红棕色,白泥呈灰白色,缸泥是由几种不同的矿土配制而成,颗粒较粗质地疏松,如不挂釉很可能渗水。不同于紫砂结构致密、单一矿泥即可成陶,因此历来讲到宜兴窑都是把宜均与紫砂区分开来论述的。在故宫博物院藏的宜兴窑制品中以紫砂器为主,宜均制品数量虽少,但各式造型及烧制的釉色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中国陶瓷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表面不施釉彩的紫砂器在明清开始进入宫廷时,其材质的特殊气孔结构带来的可葆茶汁更为香醇的宜茶特性,受到帝王们的肯定。但开始时宜兴紫砂砂粗质古的表面肌理并不被帝王们看好,帝王们整日锦衣玉食,平常所用的生活用品其材质无不高贵精美,金、银、玉、象牙、犀角、玛瑙、水晶等,瓷器也是专门出自有钦定督陶官督造的官窑的珍稀之物。因此皇帝命令内务府工匠给裸胎的紫砂穿上各色漂亮的外衣,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宫廷紫砂装饰风格。

  1.髹漆:最有代表性的是时大彬款雕漆天圆地方壶(图4)。此壶通高13.2厘米,由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制,按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造壶,壶身为四方形,壶盖、壶颈为圆形,壶嘴、壶把舒出自然,整体比例恰当。此壶进入宫廷后,由内廷造办处漆作工匠于砂壶的表面髹十几层朱漆,漆厚约3毫米。采用锦地开光的装饰手法:腹部四面开光,正面饰松荫品茶图,背面雕高士对谈图,左右两侧及肩部、盖面雕杂宝纹,嘴把上为流云飞鹤纹,通体雕饰的锦底回纹衬托主题纹样,给人以精致高贵、完美典雅的艺术享受。此是紫砂工艺与髹漆工艺的完美组合,代表了明代宫廷紫砂艺术的水准。

  除雕漆手法外,还有通体髹漆后再在漆面上彩绘描金的(图5),不细看一定会当作是一件漆器。

  2.珐琅彩:珐琅彩是清代吸取了西洋铜胎珐琅工艺,用于官窑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据清宫档案记载,康熙皇帝特别喜爱洋人的珐琅彩,因此他授意在紫砂器的表面,用瓷器珐琅彩的工艺进行装饰,纹样精致,金碧辉煌(图6)。几乎看不出是紫砂陶胎。紫砂珐琅彩需要很珍贵的珐琅彩颜料及高超的技法,制作成本高昂,非一般人士能所为。故宫所藏的完好的紫砂珐琅彩作品,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3.粉彩描金:也是移植瓷器的装饰手法,比起珐琅彩工艺的要求简便些,手法也更自由(图7),完成后仍然可以看到基本的紫砂胎质。清乾隆皇帝喜好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他除了喜爱紫砂胎彩漆描金壶外,曾有在紫砂胎上作描金御题诗的茶壶六款。这几件茶壶,基本上保留了大面积的紫砂素胎,有的正面作本色泥绘浮雕烹茶图装饰,背面用描金手法书写乾隆御诗。其中一件在壶身上有一首作于乾隆七年(1742年)的《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的诗云:“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凤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隄转。”句末分别有“乾”“隆”二字圆、方篆书印款(图8)。另外还有一些茶叶罐上也能见到描金或刻画的此类诗文。需要特别提示的是,这些御用茶壶、茶叶罐上的泥绘手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极致,不仅宫廷画家的画稿好,泥绘技法也是超一流的,最后的效果如薄浮雕,有立体的感受。

  4.炉钧釉:炉钧釉是一种低温乳浊釉,是在已烧制成陶的紫砂胎上满挂釉汁,再二次用烘炉低温(约摄氏800度)烧成,釉色呈天青、月白等宋钧瓷色泽,因此称为“炉钧”。此釉因是用低温烧成,因此釉面常见细碎裂纹(图9)。

  受明清宫廷风格的影响,宜兴紫砂装饰手法得到空前的大发展,呈现万花似锦的局面,除前面提到的四种手法外,还有泥绘(图10)、印贴、镂空、包锡、包金、镶玉、嵌螺钿、浮雕、刻画等等。在造型上宫廷风格的典范、严谨、雅致、多变不仅深刻影响了宜兴紫砂的深入发展,对我国瓷器造型也产生了不容置疑的影响。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雍正皇帝由于喜欢宜兴紫砂壶的造型,曾多次命景德镇官窑照紫砂壶样烧制瓷壶。我还记得当年在北京读书时到故宫陶瓷馆参观,看到一些霁蓝釉、粉彩等瓷壶,其原型即是来自宜兴紫砂壶。

  在评价和鉴赏明清宫廷紫砂的特殊艺术成就时,必须重视除茗壶外的文具及文房雅玩类藏品(图11、图12),因为其中有很多精美绝伦的佳作。

  紫砂收藏界对紫砂大类中除茗壶之外,诸如文具餐具盆瓶及陈设类作品统称为“杂项”。故宫博物院里的紫砂“杂项”,均出自名工巨匠之手。如雍正乾隆朝的描金彩绘笔筒(图13),均由宜兴名工如杨季初等人先用紫砂本山绿泥制成素胎,然后送至清宫造办处,由宫廷画师进行书画装饰。画面有春山访友、秋江待渡、祖孙打枣等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画面构图疏朗,人物形象生动,色泽雅致。这些米黄色的笔筒经彩绘,再在口沿及底足处髹漆描金,更显非凡的宫廷风采。

  其余如水丞笔洗、笔架以及炉瓶等陈设摆件均制作精致小巧,肖形类更是塑造逼真,设色奇妙。如桃式砚滴,主体桃形直径不过六七厘米,通体以极富生态的桃枝、桃叶、桃花组成,最奇妙的是桃形水盂内还有一枚玲珑的桃核,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及精湛的技艺。另一件项圣思款的梅花杯也是难得一见的紫砂精品(图14)。人们知道项圣思,是由于南京博物院的一件项圣思款桃杯,整件器皿玲珑剔透,由桃实、桃枝、桃叶、桃花组成,极富勃勃生机,因而项圣思被誉为“桃圣”。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梅杯”,以花形为杯体,以梅根为柄、梅枝为托,通体有一种旋转律动之感。杯口沿处刻有行书“远声霜后树”,下有“项圣思制”四字印章款,“南桃北梅”是紫砂“圣手”项圣思鬼斧神工的杰作,这些小巧可爱的文玩精品显示了宫廷紫砂的无穷魅力。

  由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主办、中国《收藏界》杂志社承办的“上海收藏大家许四海藏品北京鉴赏会”,于2月19日在北京“收藏界艺术馆”举行,约40位专家学者出席,品鉴了许四海先生带来的书画、陶瓷、紫砂壶等精品50余件。许四海收藏的历代陶瓷、紫砂精品以及吴昌硕、李可染、傅抱石、黄胄等大师的8幅书画作品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本刊现将鉴赏会中专家学者们的品鉴精华摘录出来与广大读者分享。(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首先,感谢高社长在百忙之中来组织这个活动,也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个会议,非常感谢!对于收藏,我的体会是,玩是一种心情,不管是真是假,开心就值了。在收藏的过程中我可能真的假的交学费就交了两三百万元。收藏,藏是一个过程,因为藏品上个时代是在人家手里,这个时代是在我手里,到了下个时代就不知道在谁那里了,而且这些东西的内在文化价值是无量的。在我们中国人的手上,就是我们中国的财富,这些财富可以说是你的,是我的,是大家的,其实最后都是社会的。我和在座的收藏家只不过是例行一个义务,这个义务就是保护的义务,保护就是我的责任。

  紫砂真正成为贡品是从明清开始的,就是宜均,档案是有记载的,上面有“故字号”的,就表示是原来清宫旧藏。后来台湾拿走一部分,因为当时认为这东西不是特别漂亮,故大部分留在了北京故宫。中国产紫砂的地儿有三个,一个是宜兴,一个是广西钦州,一个是云南建水,这三个地儿是轻工业部原来扶持的。当时把宜均老跟石湾的广均弄浑,我记得冯先铭那时跟我说过一个诀窍,石湾没给皇宫进过贡,只要是“故字号”的肯定就是宜兴的,实际上这宜兴后来有五朵金花,紫砂是一个,均陶、彩陶、精陶、青瓷,不是一个品种,这几年刚在市场上大家才开始知道宜均,后逐渐成为收藏热潮。我刚才看了一下,这里有葛明祥的款,因为皇宫里面进贡的都是后来收购的,宫里面进贡的东西是不让打个人款的,包括紫砂。给皇宫进贡是从康熙开始的,没有一个敢写谁谁谁制造的,而且后来到皇宫里面,康熙把它都给加上珐琅彩了,他认为这个紫砂还不是特别漂亮,尤其到乾隆的时候把紫砂全部给画满了,根本就露不出来紫砂的质地之美了。我们后来收藏的有一批东西,其中有一件大家后来公认的时大彬款的紫砂壶,那个紫砂壶我估计不是给皇宫进贡的,应当是后来的人把这个收购了,然后地方官进贡给皇宫的。我们有两个枕头,上边儿写有“故字号”,还有一件乾隆给上面题诗了,这个时大彬的紫砂壶我估计可能是给皇宫进的贡,进贡以后皇帝可能玩着玩着又不喜欢了,在外边儿给包上漆了。那个时候这个东西归故宫工艺组管理,当时我们跟工艺组一块儿办展览,后来就老提时大彬的东西,因为当时延安的那几个纪年墓还没有出土,我说现在就没法真正能确认是时大彬的,后来正好漆器的那个底坏了一块儿,我们出库的时候注明有伤,但是没写伤多大,我们组长后来就偷着往下抠了一点儿,后来一看说是时大彬,反而是宫里旧藏的,最起码乾隆时候在,现在大家公认说这个是,但是不是就真是时大彬的,谁也不敢定,为什么?因为这个东西只有墓葬纪年墓里出土的现在能定。为什么我们故宫的人一般都回避紫砂壶鉴定,因为在故宫里面收藏的紫砂壶除了康熙雍正乾隆,有款儿的旧藏我们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康熙的紫砂壶北京故宫没有一件,全部被台湾拿走了,我们有雍正和乾隆的,由于我们的紫砂分得不是太好,故关于紫砂壶的鉴定也比较困难。我的建议是看是不是把它的成分跟其他方面结合一下将年代给想办法断一下,最起码就是能分出来这是明代的或清代的,因为分类以后再找大师专家分析一下这是不是当时仿的,或者就是原作,我提这么个建议。紫砂壶的问题就是这么多,我希望宜兴不光是紫砂一个项目,因为它作为一个整体,现在申报了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宜兴有一个挺重要的东西,就是像大缸似的东西,还有咱们腌制咸菜的坛子,那个原来都不值钱,也就几十、几百,现在全上万了,好多都是农民工匠农闲时做的,非常有生活气息,确实表现出了艺术的奔放感,这个东西确实可以作为一个门类,现在大家都返璞归真嘛,这几个品种都是宜兴地区原来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紫砂壶是一个手艺技术活,关于许先生的藏品,从个人收藏的角度来说,能收藏到官窑吉祥葫芦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个现在已经是非常少见了。

  紫砂壶的鉴定现在有点错位,错在很多工艺美术家,就是很多做壶的人变成鉴定家了。鉴定牵扯到很多历史知识、文化知识,包括考古上的东西,所以可能这个东西到现在为止一些专家还没有把它理清楚。我觉得今天许先生拿了很多好壶,隔着玻璃窗不上手看也能看出来这是大师的好壶,所以我希望能够有机会亲手摸一摸许先生的十大名壶。紫砂壶制作工艺在最早的时候是放在钢炮里面烧的,它上面有内釉,到了时大彬,才开始放夹。许先生虽然当过宜兴紫砂二厂厂长助理,但不是宜兴人,所以要跳开这个圈子。既然鉴定是个科学的东西,那就必须实事求是,今天许先生有这么多好壶在这,而且能够让我们近距离的看,还能摸一摸,这点有利于我们把紫砂壶搞清楚。

  现在紫砂壶鉴定很乱,乱在鉴定家没有深入的去研究。我觉得许先生作为一个壶艺大师,一方面是研究鉴定的,一方面又是做壶的,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所成就,最后能够做到对壶有个很清楚的断代,让我们后人别再搞糊涂了。我们现在到全国各地鉴宝,时大彬的壶很多,陈明远的壶也很多,但是都没有一个很权威的、让各个方面的人都很认可的一本书,我希望这个重担许四海先生挑起来,而且把这个担子挑到目的地。

  我感觉《收藏界》是专业媒体当中和藏家、读者联系最紧密的一家,能给一个大收藏家在这里办一个品鉴会我觉得很了不起。我个人认为紫砂鉴定的难度原因主要有五点:1、胎土的单纯性;2、缺乏釉彩技术的特性;3、制作的单纯性;4、多数仅有造型艺术;5、胎土、胎色稳定性强、缺乏变化。对于书画,我是皮毛,不太懂,对于陶瓷我很感兴趣。许先生的这些陶瓷我挺欣赏的,他的这个葫芦瓶儿挺不错的,但是我最欣赏的是那件双鸡头越窑的壶,元代的那种壶能够完整的留到今天真是太不容易了,非常难得!从这些展品的陈列能看出许先生的收藏是很有文化品位的,很理性的收藏,没有追逐那些泡沫的东西,这点我比较钦佩,也比较崇拜,因为你拿到这儿有代表性的精品的东西很多,可能限于陈列面积,没有把你的好东西都拿出来,有朝一日,想看看你更多珍稀的藏品,我看东西就是学习。

  为什么现在市场紫砂这么热呀?从中国的文化上来讲,紫砂是年轻的。从明代的紫砂到清到民国然后到现在,五百年左右,不过有它的科学性。第一,紫砂里面有矿物质,且透气性好。有些事情真的很奇怪,同样的消过毒的开水,放到紫砂壶里二十天以后再喝都不会拉肚子,但如果水放在其他容器里,可能肚子就会不舒服,老百姓民间生活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宜兴地区用这种泥质东西作为一个盛器有它的科学性。第二,我觉得紫砂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文化内敛等等,甚至包括字画,名家的一些很有哲理思想的佳句、国画等。在这个上面作为一个载体,是很有意思的,除了日用外,还可以欣赏、可以收藏、可以把玩,所以它的好是有道理的。第三,东西一定要买对,不怕买得贵。刚开始,没有一定眼力的时候可以从做工比较粗的、价钱比较便宜的且一定要是老东西入手,老东西入手以后,老东西跟你之间就会产生一种感性认识,那种知识是不能从书本上学到。

 
 
公司名称:奇亿娱乐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奇亿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5232077821
传真:400-822-4455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qzqs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