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万向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1-22 18:45   

  首页『万向注册』首页宜兴紫砂,中国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以当地出产的紫砂泥土为原料,通过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精心构思,塑造成供世人欣赏、实用的各种器皿,成为独具风格的无釉细陶。尤其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在众多紫砂艺人和文人墨客的共同创意中,紫砂陶从日用品的范畴提炼成具有美学欣赏价值的艺术陶,同时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宜兴紫砂的名工和大师,顾绍培先生就是当今紫砂界最具实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顾绍培先生在长期的紫砂陶艺创作实践中,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石之上,认为中华大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之源,紫砂文化、紫砂艺术应该不断吸取多种“营养成份”,融汇古今文化、中外文化之精华,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具有时代风貌。他探索研究中国古代铜器文化和玉雕艺术的精萃,研究中国书法、绘画及古典诗词的精神气韵,学而化之,化而用之,鉴古开今,创作了许多紫砂陶艺的经典杰作。

  继德国捧回金奖之后,他多次参加全国性及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全国陶瓷行业的专业性创新设计评比,先后20余次荣获金、银奖。如:1990年创作的“双百福寿瓶”获工艺美术百花金杯奖;2002年创作的“仰宇提梁壶”获上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及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金奖;为中南海紫光阁设计的一对紫砂大型“十六竹千筒”、一对特大“百寿瓶”被永久性收藏陈设;1987年,特大紫砂壶“高风亮节”在香港展出时,以十万港元高价被海外收藏家珍藏。

  纵观顾绍培先生的紫砂陶艺作品,无论是陈设类的花瓶,还是“赏”、“用”皆宜的茶具、花盆,都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尤其是他独创的造型,端庄的风貌,以稳重飘逸的线条所构成的灵变意韵,总在散发着优雅的丈人气息,激发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他众多的创作新品,以雅俗共赏的高格调、高品位,构成了顾绍培先生的个性化艺术风格,形成了紫砂陶艺领域里新一代流派。

  他把自己几十年来在紫砂陶艺创作实践中的经验,特别是紫砂陶艺术大型作品创作和制作中面临的难题和解决的办法,把紫砂花盆创新设计中的多年摸索出的美学规律、制作技法,把一般人认为的“独门秘诀”整理成篇,写成论文公开发表,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人,从设计理论上、技术上、工艺上,为宜兴地区紫砂花盆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难能可贵。

  紫砂艺术从一开始的日用陶瓷工艺脱胎成了一门融书法、绘画、雕刻、诗词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的高深人文艺术。可以说紫砂完成了从日用品到工艺品再到艺术品的转变,时至今日,从事紫砂艺术研究的工艺师们越来越注重自身文化的修养,因此紫砂制品的艺术性在当今紫砂界越来越被工艺师所注重。渐渐的所谓的紫砂艺术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太过偏重艺术性,而忽略了自身的实用性。

  要说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争论,在紫砂界可以说是泾渭分明、各持己见。有的工艺师认为艺术性高过实用性,应该放在首位。他们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不是一般的工匠之人,他们是艺术大师,他们所制的壶也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代表着他们思想的艺术品,一件艺术品自然是要以艺术性为重的。这样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还有些人则认为实用性高过艺术性,理由很简单:紫砂壶之所以叫壶,自然首先应该是它具备类似一般茶具的实用性,假如一味地抛弃紫砂壶的实用性而去追求它的艺术性,这不是本末倒置吗?那样还叫什么紫砂壶呢?

  紫砂原料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可塑性极强。通过特殊手工工艺制作后,紫砂陶器造型丰富多彩,更因选择矿源、调配泥料以及烧制温控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五色陶土”的美名。加上工艺师们的独特构思,形与色的结合,给人难以用言语描绘的视觉享受,不得不说为艺术极品。但茶壶就是茶壶,更需泡得出好茶!当今时代,科学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怎样的艺术品不能仿制,但紫砂壶不但经久不衰,反而更见其盛世。其原因很简单,只因其泡茶不走味、存茶不变色,甚至盛夏不馊,这就不是像其他艺术可以轻易被科技替代的。

  当今紫砂事业一片欣欣向荣,传统工艺经历时代气息的洗礼,逐步在改革创新中寻求发展,这一切是令人可喜的,但我们必须看见“可喜”背后的隐患。在现今的金钱社会,名利充斥着整个紫砂界的情况下,紫砂逐渐失去了它的本质,艺术也在变味。而紫砂实用性逐渐被削弱,这也是这种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现象。纵观如今庞大的紫砂市场,许多新壶固然不断“冒新芽”,但是违背了紫砂本质。其过分追求所谓的“艺术”境界,而导致忽略了紫砂壶最重要的一个基本价值所在――实用性。说到紫砂壶的实用性,其实毋须高谈“泥、形、工、款、功”,也勿论“形、神、气、态”。其实很简单,相信大多数壶友都知道“壶身周正匀称,口盖配合得当,流、把、钮同一轴线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净利落,暗接要和顺流畅”。再简单点说就是要适合泡茶品茗,如此而已。真的易为,然而还是存在这许多的“不为”。对于这类“不为”的现象,在这里只对所见的几种较为典型的现象试做分析:第一类是艺术极端主义,之所以把它称为“艺术极端主义”,是因为此类作品的作者不无其创作意图,只不过因为过度追求其自我意识中的艺术而导致作品失去紫砂壶的本质“实用性”,不知不觉中迈入艺术的极端。这类作品概括起来围绕“大”和“怪”二字。“大”指的是其作品体积过分巨大,缺乏实用价值。“怪”指的是作者另辟蹊径的“别出一格”。举例来说有的壶竟以“破、残、损”为“制胜法宝”。也许残缺是美的特殊定义,但如此的壶实难想像在泡茶品茗中会觉得顺手,也许它不失为艺术,但绝不是实用性的艺术,而这就违背了紫砂壶区别于其他艺术品的实用性本质。第二类是镶嵌重裹。这类现象,壶型本身没有问题,但在装饰艺术上违背了紫砂本质。诚然装饰是一门艺术,紫砂装饰艺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但在这点上还是主张“本色主义”。紫砂俗称“五色土”,“素面朝天”未尝不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过于华丽的“外衣”有些画蛇添足之嫌。其实,笔者认为紫砂装饰艺术,运用紫砂本身的“五色”,足矣!再次对于新近时兴的一些政治题材的纪念壶也不得不一说。先要肯定一下紫砂艺人的创新精神,这类壶假如既有政治纪念价值,又合乎紫砂壶造型规律,不失其实用特性,未尝不是一把与时代相连的好壶。但纪念壶顾名思义毕竟是“纪念”为主,因此很多偏离了紫砂壶造型规律,为求充分表达某种纪念意义而失去本质。这类作品难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大多如昙花一现。

  宜兴紫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成熟与北宋前,文化底蕴深厚,是工艺史上的一朵美丽独特的奇葩。千百年来,历代名家辈出,承前启后,茶壶造型千变万化,层出不群,使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又佩服先人的匠思独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虽然它已经是蜚声中外,但是这样一种美妙的文化和工艺,至今还未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和接受,至今还像个大家闺秀,束于闺阁之间,虽有闭月羞花之容,却难于像明星一样耀眼夺目。所以我在这里就紫砂文化的普及和网络营销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紫砂工艺是一门独特的工艺,艺术形式独特,变化形式多,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亲睐,成为高洁雅士君子达官贵人追求典雅生活的必备品。因此在艺术表现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紫砂风格!也因为这样,紫砂工艺的传承和普及一直受到限制,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而目前文化处于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要恪守这样的传统?是否还要把这样一种灿烂的文化限制在少数人的圈子里?是否还要孤芳自赏?答案是否定的。

  其次,饮茶成为高度忙碌的社会经济下,人们修身养性的最佳选择,茶道艺术的推广,对紫砂的艺术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紫砂也是饮茶器具中的上佳选择,而且我们也看到更多的人开始慢慢喜欢茶道,喜欢紫砂,热爱紫砂,不论是普通大众,还是街边小贩,不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小孩,时不时都能见到紫砂的身影,这就迫使着紫砂工艺品走向大众。

  紫砂文化普及的必要性是经济全球化下的最终选择,如果还是一味的束之高阁,则会慢慢的被大众所忽略,或者被其他文化所替代。随着快餐文化,和西方自由经济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经济热潮的影响,各种文化都与国际接轨,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开放,不再保守,所以一种文化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潮流,这才能体现一种文化的巨大魅力。

  最近十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各种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整个工艺品行业,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网络营销,甚至古玩城里摆地摊的老大爷也有了自己的邮箱,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网络中,里面虽然有大公司,但也不乏小企业的踪迹,越来越多的书籍、文章在探讨网络营销的技巧、方法,书店里的关于营销方面的书籍,关于网络营销的摆得最为醒目,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营销公司煞有介事的给企业打造营销方案,几乎所有的一切迹象在表明,网络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紫砂的营销已经不能再单一靠传统的营销模式,多开几家店是可以实现一些经济效益,但是固态的地点式营销,客户群有限,信息传播范围窄。而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下,网络电子商务的高度发展,以及懒人经济的凸现,对传统营销是个巨大挑战,所以为适应更大化群众的需要,网络营销的发展,对宜兴紫砂工艺,紫砂文化,宜兴经济是个巨大的机遇。

  紫砂的起源是个谜,有说是宋代、有说是元代、有说是明代,还有说是唐代,各有理论,莫衷一是。紫砂壶艺的创始与传播者,也是个谜,有说是金沙寺僧、有说是供春或龚供春、有说是时大彬,甚至还有说是另有其人。紫砂的物质结构,更是个谜: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全国只有宜兴有,若论其分子结构,世界上都存在相似的材料,可就是缺少一种见不到的特殊功能,所以就不能称之为“紫砂”。紫砂的神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质与出产地的唯一性。

  紫砂是一种最富想象力与表现力的物质材料,它可以轻易的模拟、汲取同行业与跨行业的任何器物形态,并做到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紫砂的可塑性,足以发达到可以模仿其生存空间中的任何器物与自然生物,让其形态与自身特色巧妙融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品。紫砂可塑性的智慧运用,使其不断的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时代的皎皎者。

  紫砂本身的“导热性”很强,它能结交到上至皇室、下至庶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各个阶层的各类同道朋友。对于爱茶人,喜壶者,钟情紫砂人士,无论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忠奸智愚,入世隐居都会为其吸引,纷纷作为相濡以沫、登堂入室的知己朋友。紫砂无论跨洋越海的身居天涯海角,它维系情感、“布施”德育的观念依旧不改。它前行的轨迹无论多长,总会有一种金子般不变的本质贯穿其间。

  紫砂是最有收藏增值空间的实用性收藏品。紫砂的纯正性、稀有性与艺术性,在投机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之前,留下了巨大的疏漏的升值空间。紫砂茶具的茶文化“主角”地位,使之富有禅茶一味的高雅飘逸。紫砂壶的把玩养护,不但其色泽动人,而且越发珍贵。通过与其长期相伴,还有提升品位、净化性灵等特殊功效的无形价值。

  紫砂壶是宜兴对外的一张名片,紫砂陶制作工艺已由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并且向联合国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涵盖了紫砂陶刻这一元素。因此,坚持文人参与,做好紫砂陶刻大文章,显得尤为重要。许多传世名壶正是“字以壶传,壶随字贵”,造就了珠联璧合、世代相传的艺术价值。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修养、书画功底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式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进一步完善文人参与的运作机制,力求使能工巧匠和高级专业人才在全体规模上得到提高。总而言之,在顺应市场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加入现代的元素,让作品既具备传统的经典,又有时代的气息,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文人与壶结缘,并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对紫砂壶艺术的认识与参与,至少有个过程:

  紫砂壶之所以受到文人的青睐,是由文人特有的个性造成的。自魏晋起,文人开始汉赋所推崇的浮华气息,追求平实肃静自然天成的清淡风格,并对后世影响甚广,如“建安风骨”,乃至以后 “五言诗”,律诗,以及词曲等。而紫砂壶源自于土,脱胎于火,暗合易数。其质呐而不笨,拙而不俗,沉而不闷,与金银比,少一份霸气,多一份可人;与玉石论,逊一分姿色,赢一分亲和。这些偏是文人所追崇的风韵,于是在一扇一墨,一砚一棋皆可雅玩的文人眼中,紫砂壶自然也成了一种可以用来修身养心明志的佳品。

  文人对紫砂壶的认同其独特的方式,最早于紫砂结缘的文人,应首推北宋大文豪坡。他曾数次游历宜兴,并深爱上了宜兴的山水草木。东坡一生都以观瞻自然秀美之山水为快事。生活中,他亦同其他文人一样嗜茶。据说他饮茶有三项要求:茶壶一定是紫砂提梁壶;茶叶一定是阳羡唐贡茶;茶水一定是金沙泉水。而书法家隆池山人杨彭年,对于自己喜欢收藏的壶,皆署“寒绿堂,彭年”字,以示独享。而陈维崧先生则在《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不吝溢美之词,又作《满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其中有“而我偏怜茗器,温而栗湿翠难扪。掀髯笑,盈崖绿雪,茶事正堪论。”写尽他对紫砂壶的喜爱。

  文人在欣赏肯定紫砂壶的同时,由于自身修养与品位不同,渐渐不满足于老匠人们的传统壶式。开始热情参与其中,自行设计壶手制作,甚至自己亲自制作。清签嘉时期西冷八家之一,集文学、书画、篆刻于一身的陈鸿寿(号曼生),虽不是制壶艺人,但他却是一位非凡的紫砂壶艺的设计大师。他与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等杨家三兄妹等联手制作“曼生壶”名扬天下,陈曼生不仅自己设计紫砂壶,爱好紫砂壶,还以壶艺结交周围的一批文人,并以此影响一批紫砂壶制作的匠人高手。这种文人与匠师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紫砂壶制作的新风尚、新景观。郭若愚先生《漫谈陈曼生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一文,整理搜集曼生壶的壶式及款式,认为“这是工艺美术设计史上的一件重要之事”。

  文人的参与,把其他门类的一些艺术因素也引入了紫砂壶,使其逐渐有了章法,也就是所谓的有了规矩。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就形成了固定的工艺程序。同时,对于泥料来源、设计造型、制作标准、款识画样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如方器“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衡庄重”,花器“简勿繁、主次分明、平衡和谐”,这些尺量帮助紫砂壶摆脱了匠气,并使紫砂壶真正登堂入室。

  文人的加入不仅大大丰富了紫砂壶的造型,而且把多种艺术诸如雕刻、绘画、书法、诗词都纳入壶中,让紫砂壶集各种艺术于一身。小小一把壶,其款式图样、铭文装饰、书法绘画都在股掌之间,这种境界是其他艺术很难比拟的。在此基础上,文人们又发挥他们的智慧,创造的题词、题跋,更进一步地把紫砂壶艺推向高文化层次。携铭的内容与茶切、与名切、与饰切,茶句,词句都延伸到哲学、伦理、道德、知识等领域。这不仅提升了紫砂壶的装饰层次,而且其深蕴的文化内涵,更提高了紫砂壶艺的品位,紫砂壶在文人的厚爱与扶持下,圆满的完成了他的华丽转身。

  紫砂陶产品制造历史已有五百多年,制作紫砂陶产品的名工巧匠是历代文献中记录最多最全的,紫砂陶产品的造型之丰富在世界上也称得上少见。紫砂陶产品是一种无釉陶,它不象别的陶瓷以釉彩来进行装饰,而是主要通过造型结构和制作工艺来表达其外观美、材质美和工艺美。历经几百年的长期发展,经过一代代能工匠师的不断锤炼和完善,使一些传统造型的紫砂陶产品成为经典的范式。这些设计都蕴含着很多美学理念,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增多,紫砂陶产品的造型也受到国内外现代陶艺的影响,吸收许多新的设计理念,扩展了紫砂陶产品造型的外延,也提升了紫砂陶产品的文化品位。所以,紫砂陶产品的造型设计与开发创新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课题。

  紫砂陶产品造型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数百年来其造型层出不尽,尤其在现在,紫砂陶产品的造型更是花样繁多、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社会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经过毕工穷智的艰苦劳动而创造的结果。归纳紫砂陶产品的造型设计及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紫砂陶产品,分别是圆器类紫砂陶产品、方器类紫砂陶产品、花器类紫砂陶产品及筋纹器紫砂陶产品。

  宜兴紫砂圆器造型为紫砂陶产品造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创作规律体现在它是以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形体塑造的器皿。主要运用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抛物线、圆曲线组成,具有珠圆玉润、饱满浑朴、比例协调、隽永耐看的特点。即所谓“圆、稳、匀、正”,柔中寓刚,刚柔相济。此类造型丰富多变,古有“圆不一相”之说,一把上好的紫砂圆器茗壶无论是整圆、半圆、椭圆等形式,均需要追求壶体的协调统一,视觉和触觉上的平衡、和谐、韵律、对比等,通过形式来体现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美感。如“大彬提梁壶”、“提壁壶”等均是紫砂陶产品圆器类茗壶的经典代表作品,具有圆器茗壶永久的艺术魅力。

  方器造型是宜兴紫砂陶产品造型中最基本的款式之一。方器是以方形为基本形塑造的一种器皿,它主要运用各种长短直线组成,造型明快,工整有力,具有阳刚之气。方器作品是讲究“以方为主,方中寓圆,曲直相济”,要求比例协调、轮廓分明、块面挺括、线条平整、口盖紧密、气势贯通、力度透彻,尤口盖处理十分严格,不论任何方形,随意调动壶盖方向均需与壶口严密吻合,丝丝合缝,处处贴切。紫砂方器造型变化众多,古有“方匪一式”之说,主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随方、寓方等几种基本形状。在基本形态的造型处理中,又可根据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细演变成几十种不同的方器形态。亦有人在处理时与圆器、筋囊器配合,做到上圆下方,上方下圆,口方盖圆,口圆盖方等。总之,方器造型的变化可随着作者对形器的设计创意要求进行或圆或方的处理,也包含着方圆造型的变化跟筋囊器的有机结合。

  花器类紫砂陶产品造型也称“塑器”、“仿真器”,是将生活中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经过艺术化处理制作的作品。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椿形造型,也可将某种动物的形象运用于壶体上,如壶的嘴、把、钮的主体部位加以简洁的雕堆装饰。它的总体效果不仅生动形象、视觉美观,艺术处理时不但肖形状物,更重“寄情寓意”,也可利用各种色泽的紫砂泥料来增加艺术效果,如“供春壶”、蒋蓉的“莲藕酒具”等。“供春壶”是明代一书僮供春所制,造型上参照了自然界中树枝上的瘿结制成,形态逼真,构思脱俗,设计巧妙。“莲藕酒具”构思新奇,它以一段白藕为壶身,由一片荷叶及莲梗组成嘴、把。造型自然逼真,可爱动人,充满了田园情趣。酒杯造型是一朵初放的荷花,配以各种颜色的紫砂泥,烘出明快清新、逼真自如的整体效果。

  筋纹器紫砂陶产品俗称筋瓤货,是造型体系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造型创作理念主要是依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瓤和纹理等分均衡、齐整协调、线条流畅、自然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是茗壶造型艺术中具有代表性、形制丰富、影响较大的门类之一。从古至今,在紫砂陶产品筋纹器的制作方面,时大彬弟子李仲芳制作的“瓜棱壶”,徐友泉制作的“仿古香形三足壶”,都将筋纹器的工艺表现得淋漓尽致。邵大亨制作的“鱼化龙”壶,气势浑成,雅俗共赏,茶壶以鱼龙化立意,在壶身云卷波涌的纹理中显现着鲤鱼飞跃、神龙腾空的形象,壶盖上矗立着的龙头能随着注茗而动,龙舌也能自由伸缩,作者匠心独运的创作影响甚大。

  宜兴紫砂陶产品是中国工艺美术园地中的一株奇葩。紫砂陶产品艺术,其造型变化千姿百态,从形态设计到制作,极具个人风格。分析紫砂陶产品的造型设计,无论是名人名作,还是一般性产品,都要全面地分析造型设计在功能效用、工艺材料和工艺技术、艺术处理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造型设计的规律。

  画珐琅紫砂壶的烧制起源于康熙,兴于雍正,到了乾隆年间,画珐琅的制作有了新的进步,一是所绘的题材拓展;二是画风的变化,当时清宫有许多西方画师的加入,仕女画和风景画在画珐琅中出现,三是胎骨除了铜质、银质、金质、瓷器,还有宜兴的紫砂系列。而宫廷制作的画珐琅彩紫砂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曾是康熙、雍正、乾隆等帝王所用。据清宫造办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陶胎上,而创新的陶瓷品种。珐琅彩属于宫廷垄断工艺,由清宫造办处彩绘、烧制。故名为宫廷御制珐琅彩紫砂壶,如今传世品极少,全世界仅存的几把画珐琅彩紫砂壶在博物院当做镇馆之宝。北京故宫只有一把残品的珐琅彩紫砂壶,也是当做镇馆之宝,在故宫藏宜兴紫砂一书里有论述。

  珐琅彩紫砂壶其制作技术,一直因是宫内技艺秘而不宣。即便是后来民间在相对熟悉了金属胎珐琅彩(如景泰蓝)制作技术的情况下,紫砂壶画珐琅技术仍然处于宫廷秘制状态。乾隆以后到光绪年间,这种专用的紫砂器画珐琅技艺,随着封建王朝的消亡,也逐渐销声匿迹了。民间虽有所谓画珐琅紫砂壶出现,大都假以虚名,粗糙伪劣,光暗无神,更谈不上“坚亮如宝石”了。

  对历史未解的好奇心,成为挖掘民族遗产的不懈追求,2000年初,我成立了《志钢艺苑》工作室,开始关注和研究紫砂器画珐琅。画珐琅制作工艺,是将釉和胎体通过高温烧制一体而成,是集绘画等复合性工艺过程。珐琅釉料采用石英、长石、瓷土等矿物质材料,为了增加艺术渲染力,我也使用宝石贵金属等原料,使作品更加有光彩和观赏性。

  十几年来,我在悉心研究制作珐琅彩紫砂壶的过程中,不畏艰难,苦心钻研,阅读大量的有关资料,不断地配料试制,屡遭失败,几乎丧失信心,可我誓不罢休,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潜心研制,发掘创新,攻坚克难,终于破解了百年难题,完美地复原了宫廷御制珐琅彩紫砂系列十分繁杂精细的烧制技术和程序,创作出了精美绝伦的、无愧于“宫廷御制”名号的珐琅彩紫砂系列工艺品,达到了当代紫砂系列艺术装饰的新高度,被称赞为紫砂界珐琅彩工艺新创举。

  呈现在众人面前的“志钢艺苑”的宫廷御制珐琅彩紫砂壶,所用的都是宜兴原矿紫砂,以专业人员和制壶大师的作品为基底,其呈色凝重、艳丽夺目、手感凸鼓,坚亮如翡翠宝石,高温烧制,永不磨损,艺术之美、做工之精,可与前宫廷御制珐琅彩紫砂壶相媲美,充分展示了宫廷御制珐琅彩紫砂壶的文雅、精细、经典、古朴、实用的特性、达到了雅俗共赏、形神兼备的完美境界。我制作的仿乾隆“夔龙珐琅彩紫砂壶”,选用珍藏多年的高档泥料,仿古器形,口上下沿,壶柄均是描金装饰。在壶身壶盖上用蓝珐琅绘了八条夔龙,用红珐琅绘了八朵缠子莲花,如意纹边。整个器形图案,光彩亮丽,婀娜多姿,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部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紫砂界唯一的一个特别金奖,“石瓢描金珐琅彩福寿壶”、仿古描金“八仙过海珐琅彩紫砂壶”也都获得金奖。“志钢艺苑”作品被世人所重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分运用紫砂壶大师和志钢艺苑珐琅彩珠联璧合的艺术叠加效应,使画珐琅彩紫砂壶更加完美、珍贵。珐琅彩紫砂壶制作成本高,难度大,报废率高,作品稀少,更显其尊贵。央视四套国宝档案专家顾问,中国社科院考古系唐恺教授看了制作的宫廷御制珐琅彩紫砂壶后说,“许先生制作的珐琅彩紫砂壶色彩繁多,成色凝重,鲜艳油亮,具有极强的立体感。特别是釉上彩改为釉下彩,使珐琅彩的发色更加明亮艳丽,典雅高贵。许先生制作的宫廷御制珐琅彩紫砂壶,无论从料、型、工艺,特别是人物绘画都创造了当今紫砂壶制作的最高水准。”

  大漆有着诸多优良的物理性能,其中一点就是它的粘合性能非常强,“如胶似漆”讲的便是漆的黏合性能极强,这是它跟紫砂陶结合的前提条件,金?工艺便是利用大漆黏性,将陶瓷碎片进行黏合或者对缺口进行修补,最后施以金粉或者贴金箔。另外,大漆结膜后自然形成的温润光泽与紫砂古朴雅致相印成趣,大漆的材质美感不似其他化学材料,不仅不会抢夺紫砂的古雅情致,反而平添了一份神秘,以黑漆髹饰过的紫砂器物,在幽暗处散发出微弱光泽,正是宅寂美学所诉求的阴翳之美。

  自明正德年间紫砂鼻祖供春开土制壶以来,紫砂壶历经500多年的发展,其独特的材质之美、工艺之美、功能之美、品味之美以为人们认可。紫砂泥料被当地人称“五色土”,产于丁蜀镇的黄龙山等地,是当地独有的一种稀有矿藏,“内含粘土、石英、云母、赤铁矿等比例均衡的矿物颗粒,经过加工(风化-粉碎-槌泥-陈腐),制成壶坯,再经入窑,高温烧制,就蜕变成一种褐色、紫色或凝结色的神奇紫砂壶;颜色还会随着原料的含铁量配比不同,烘烤火焰的温度不同,原料相互调配的内涵不同等情况下,呈现出深浅不同各种颜色,色彩斑斓,灿若锦绣”②。除紫泥之外还有红泥、绿泥,所以紫砂实际上有着丰富的色相,但紫砂色泽沉稳,整体呈现出深沉的色调,与漆色相比同样厚重但更为沉着,两种材质结合有着统一的调性、互不冲突。

  1.文化、艺术优势。历史名城宜兴,“上下数千年,宜兴产生过宰相10人、大将军10人。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累计考中举人920人、进士385人,其中状元4人。当代的宜兴更是著名的教授之乡,有8000多名教授,100多名大学校长,24名两院院士”③。紫砂文化亦是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供春开始,500年间,紫砂名家辈出。紫砂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及美术馆、吴冠中艺术馆为人们了解宜兴的文化艺术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3.经济、市场优势。宜兴,作为县级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屡进前十,有江苏经济小钢炮之称,强大的经济是高雅艺术品消费的基础;另外,紫砂壶的烧制是一项很难掌握的技术,可以说是一门靠天吃饭的手艺,每次出窑时总是让紫砂艺人胆战心惊,一件精心制作的紫砂壶被烧坏时有发生,这时,漆艺中的金?、修复便有了用武之地,根据宜兴地区一家出品与销售“漆砂”器的企业反馈,每年用漆艺修复破旧的紫砂壶这一项就可以给公司创造超过50万的利润。宜兴地区如此多的紫砂艺人,有许多残破紫砂艺术品需要修复,漆不但可以使破旧的紫砂器物起死回生,还可以让它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另一种残缺之美。

  4.教育资源充足。漆艺教育发展到今天,仅江浙沪就有十余所高校开设漆艺相关课程,如中国美术学院等,无论是硬件还是师资,发展较为完善,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城市间的往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015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改革项目之一就是要拓建漆艺教育的硬件设施,在考察了江浙沪开设漆艺专业的众多院校后,我们的施工图纸进一步完善,建成后的漆艺实训室将为漆艺学习、研究带来很大的便利。

  大漆、紫砂,两种具有厚重历史的材料,紫砂为胎、大漆髹饰,所作之器不仅汇集了两种材质独特的美感,而且提升了“漆砂”器物整体的艺术气息。大漆,有了紫砂为胎,便有了依附的形体;紫砂,在大漆的装饰与修复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宜兴,紫砂文化的天堂,在这里进行“漆砂”结合的研究与教学,既丰富和拓展了漆艺的语言,也使得紫砂艺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使这两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所以,在宜兴地区发展“漆砂”结合的教育是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对漆艺课程发展方向做出的明智选择。

  出身于紫砂之乡宜兴陶业世家的顾绍培13岁就开始学习紫砂制作工艺,五十余年来,他潜心钻研了诸多名师大家的技法,将各流派技艺的精髓集于一身,并且在多年累积的经验基础上将自身个性和风格融入其中,成为当今紫砂艺术界的代表性人物。顾绍培在谈到紫砂艺术时特别强调了基本功的重要性,“所有大师都是脚踏实地走过来的,不论从事书法、绘画还是紫砂陶艺,都讲究基本功。越是有名的大师,基本功越扎实。”据顾绍培回忆,当他刚开始学习紫砂技艺时,老一辈就对他十分严格,要求务必练好基本功。顾绍培认为,他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和从小练就的好功底分不开。

  当被问及如何形成自我风格时,顾绍培谈道,这是一个踏踏实实积累的过程。“做紫砂壶不是一成不变的,风格也不是一朝就形成的。”顾绍培表示,想要形成独特的风格,首先需要在学习紫砂技艺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名家前辈的技艺和特色,在逐步积累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对作品倾注心血,用心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除此之外,文化底蕴和阅历也是一个紫砂匠人不可缺少的内在素养。”

  在谈到自己的紫砂作品时,这位古稀老人如数家珍,眼中散发着明亮的光彩。“我的作品讲求造型和气度,造型要简练,化繁为简并不容易。我认为,在做紫砂器具造型时要让线条富有性格,这样作品才富有生命的气息。”顾绍培表示,一件紫砂艺术品的造型比例和协调程度十分重要,他的代表作品之一“高风亮节壶”就是一款造型比例十分具有特色的艺术品。“高风亮节壶并不单纯是一件紫砂壶,它综合了方器、花器、塑器等其它门类的精髓,线条刚直、不蔓不枝,简练中又极富意蕴。经典的作品不是说在某一个时期出风头,而是要长期被人们记住和欣赏,能够流传的才是经典佳作。如何让世人记住且欣赏一件作品呢?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出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我对自己风格的总结就是两个字――简练。”

  身在紫砂陶业世家,顾绍培从小就受到了父辈的熏陶。“我的叔伯们都是从事紫砂陶艺制作的,就连我的母亲、外祖母、曾外祖母也是。算起来我已经是家族第四代传人了。”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绍培坦言,许多人都曾问及他如何看待传承这一问题,在他眼中,传承是一种责任,“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顾绍培还说,他年轻时受到了老一辈的教育和培养,接过了老一辈的衣钵,现在他也要把技艺和本领传授给年轻一辈,“正是因为这样的代代相传,传统紫砂工艺才能传承到今天”。“只有无私的传承才能将一门技艺的精髓发扬光大,年轻人在传承中更需要有所创新,博采众长,方能后来居上。”顾绍培希望年轻人能够超越老一辈,把传统文化的老东西变成新东西,肩负起责任,继续传下去。

  顾勤是顾氏流派的第五代嫡系传人,也是顾绍培的长女。从1986年起至今,顾勤已在这个行业工作了近30年。在顾勤看来,紫砂如同自己的闺蜜,“我想表达自己的许多想法时,就会将之融入到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这是我和紫砂的交流过程,这样由心出发的交流使我整个人都能放松,如同和自己信赖的闺蜜进行交流一般”。如此形容紫砂,可见顾勤对紫砂艺术的用心与热爱。

  同样身为顾氏流派第五代嫡系传人的顾涛是顾绍培的二女儿,她从事紫砂工艺制作达22年。谈到紫砂艺术,顾涛毫不夸张地说:“紫砂是我的人生课题。”在顾涛看来,她在紫砂工艺创作中一直处于不断学习和收获的过程中。钟情于紫砂艺术的顾涛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爱好者,将文学意蕴和艺术造诣融合在一起,这也为顾涛的作品更添了一缕人文情怀和浪漫气息。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49岁的苏轼卸了黄州任,赴汝州任而来,途经蜀山:这时苏轼不仅有旅途之苦,更有丧子之痛,于是上书朝廷,“乞居常州”,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宋神宗善解文人情怀,准了苏轼的上表,东坡先生得以“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东坡的雅事不少,喝一杯茶也弄了个风月无边,宜兴当地至今有“苏轼三绝”一说:阳羡茶、紫砂壶和金沙泉。

  我们在蜀山和金沙寺之间走了个来回,15分钟的车程,真要步行也算是一次远足。想当年苏轼遣其使童,取金沙泉烹茶,每日这样的来来回回,还真是一种不计成本的风雅。某日,使童途中滑了一跤,水洒了一地,那小厮见路边的溪水也很清澈,于是弄了桶溪水来东坡处交差,东坡一喝便知被“山寨”了,为了杜绝使童再犯,苏轼剖竹为符,与金沙寺僧联手整了出至今为茶道津津乐道的“竹符调水”。

  2010年5月,这5把石瓢壶中的一把,在中国嘉德2010春拍中,拍出1232万人民币的天价。据报道,这把石瓢壶壶体上有修竹一枝,并有刻铭“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落款为“湖帆”,壶盖内壁有“顾景舟”篆印,壶底为“戴相明”篆印――按照此描述,这把壶应该为5把石瓢中铁画轩戴老板所藏的那把。

  细密的汗珠很快从李昌鸿的额头沁出,相对他妻子沈遽华的自如与轻松,打身筒这样的前期工序显然不是李昌鸿的日课,他拿手的似乎是在壶上写字,成型的壶坯端到李昌鸿的案头,寥寥数笔,一行或两行漂亮的行楷跃然呈现。据说,李昌鸿的小儿子李群师从另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擅长陶刻,理论上说他只要照着壶坯上的字与画下刀就可,可据说如果仅止于此的话,不仅难传神,更难有魂。

  那年夏天,正在南京求学的李昌鸿回到老家丁蜀镇歇暑假,得到消息说蜀山陶业合作社的“紫砂工艺学习班”正在招收学员,这个蜀山陶业合作社,正是今天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这个组织当时正在尝试改变千百年来都是家庭作坊的紫砂制造模式,变作坊为工厂。据《宜兴地方志》记载,1955年的蜀山陶业合作社只有四十多位成员,而且多为中年以上的老艺人,要建工厂,首先就得招收工人。

  这27位新鲜血液很快被分配给了5位紫砂老艺人,这5位老艺人全是紫砂大家: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和顾景舟,他们当时的身份是“紫砂工艺学习班”的老师。一年以后,学习班又招收了36位新学员,教师队伍扩大到了7人,增加了裴石民和蒋蓉。同时,这7位老师有了新的身份,江苏省人民政府下发,礼聘他们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这7位辅导是宜兴紫砂工艺薪火相传的关键人物,而“紫砂工艺学习班”的两届学员,延至今日,很多已成紫砂市场抢手的人物。

  蜀山桥横跨的小河叫蠡河,在民间传说中,范蠡当年携西施就是沿这条水路唉乃而来、遁入五湖的…-,丁山蜀山,隔着蠡河相对无语,目送陶朱公成功后的大隐。范蠡真是千古一绝,以牺牲自己心爱的女人为代价,帮助勾践雪耻复国,最后却聪明地弃官从商,舍玉阶高台。奔黄金大坦。我对杨勤芳说:当年陈曼生一乘小轿,疾疾而来,除帽挂靴,与你高祖素手弄泥,想必也是一番范蠡情怀。杨勤芳笑:那是真正的神仙。

  这是在回应我先前在他家的赞叹:那个临水的小院落里,果木森森,卧猫走狗,廊下一鹩哥,庭上一焦尾……我当时就说:好一神仙窝。后来看杨氏的紫砂作品,中间多有灵感来自古琴。据其自述,古人制琴,天柱为圆,地柱为方,与紫砂方圆理论如出一辙。杨勤芳有一壶,开片纹理如水漫石上,壶钮更是古琴调弦的琴轸造型,创意明显源自《流水》。

  说起来也很宿命,当年杨彭年出身贫寒,除了有一制壶的薄技,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储备与修为,这应该是后辈晚生如顾景舟论述他壶艺平平的根本原因。顾氏曾断言“历代真正进入艺术境界的壶艺大家,都具有相当丰厚的文化功底”,应该是有所指。其实讨口紫砂界的多为寒门子弟,这一事实普遍存在于不远的过去。李昌鸿入门时,宜兴还流传一民谚:“学手艺做紫砂陶,不会出张泽桥”。张泽桥是丁蜀镇到宜兴的途经地,那民谚的意思是学做紫砂壶很难有出路,离开丁蜀镇就没有了施展的空间。

  钱了灾(化名)是位紫砂壶的经销商,他表示对顾景舟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杨彭年再怎么修为也成不了陈曼生,陈曼生再怎么不耻下问也无法取代杨彭年,二者打一开始就是两体共生,而不是雌雄共体”。钱了灾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按顾景舟的观点来衡量现在宜兴紫砂壶的大师,你会发现无大家可言,这不是那些大师们的错,检索一下刚刚过去的那100年,是一个吟风颂月的时代吗?按理说,当代紫砂壶应该是最不值钱的,因为士这个阶层完全被收拾掉了。

  2010年5月,于宜兴紫砂业而言简直就是“朱边日头西边雨”,顾大师的一把石瓢拍了1232万,CCTV《每周质量报告》的一则报道却把紫砂业推到几近灭顶的边缘。尽管接受我们采访的紫砂艺人很多都“奉命封口”,但茶余饭后,话题总还是会自然而然向那两条新闻上扯,比如“化工泥”的问题,比如“紫砂矿禁采”的问题。

  在宜兴的日子里我们有一明显感受,那就是紫砂艺人生存的恣意与自在,尤其是那些大师们的生活,堪比豪门。在听说大师的作品每件价格都在6位数之后,我们的摄影师决定不亲自摆弄那些昂贵的家伙,他固执而有礼貌地请大师自己动手,从红木展柜中将那些紫砂壶一把把端出来,放到合适的位置供他拍摄。时顺华告诉我们,目前宜兴紫砂壶的行情,部级大师的作品一般是十几万元,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一般是几万元,再往下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价格由几千到上万元不等,依此类推,定价体系基本如此。

  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丁蜀镇来了位香港老板,李昌鸿现在还记得那位老板叫罗桂祥。来人直接找到紫砂工艺厂,说要订购一批宜兴紫砂壶参加香港的亚洲艺术节,价格一报出来,让紫砂工艺厂的人吓了一跳――类似顾景舟这样前辈的作品,是1000元一把,而类似李昌鸿这样的门生作品,也是老师价格的一半,就连一些学徒工的作品,也相当于他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宜兴紫砂工艺厂的高级工艺美术师鲍正平是一位在广州经销紫砂壶的南京人推荐给我们的,据那位经销商说,鲍正平是一位很好的大哥,“他的壶走得也很好”。我们去他的工作室找他时,正遇上两位从武汉来的经销商在里面――这非常吻合钱了灾的陈述,据他说,每一位紫砂艺人背后,都有几位甚至十几位、几十位经销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在这个渠道上讨口的人才是真正的价格制定者。

  在宜兴的丁蜀镇,追问某件紫砂作品的真实价格可能是一件让人很难堪的事,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人脉来了解这里面的秘密,但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上来感受这一事实。比如,在某个餐馆进餐,旁边那桌的女郎突然很没风度地尖叫起来,“这该死的壶有那么值钱吗?”再比如,在一寻常紫砂铺里,我们挑选好喜欢的紫砂壶后,习惯性地与店主还起价来,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立刻浮现尴尬的表情。

  黄龙山被宜兴人视为最正宗的紫砂矿,很多紫砂艺人甚至非黄龙山紫砂泥不用,经过数百年的开采,黄龙山作为山的主体已经消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碧绿的深潭。我们到黄龙山时,正好遇上一位丁蜀人带一外地朋友来此踏访,这位先生显然是一紫砂通。他告诉我们,尽管政府在2005年4月就把黄龙山紫砂矿给封了,但这么些年,还是有不少的盗挖者乘着夜色冒险采矿。他指着几个状如蜂窝的洞穴说:这就是那些盗挖者的掌子面。摄影师企图钻进一处洞穴拍照,被他一把拉住:每年都有钻进去就出不来的。

  我来时查阅了一些资料。宜兴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向泥、甲泥和嫩泥三i大类。宜兴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8%以上,含量少的也在2%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成,可以呈现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深浅不一。

  紫砂泥料不是独立地存在,它蕴藏在丁蜀镇黄龙山附近的甲泥矿藏里,这种甲泥矿藏与石英同在其生矿,由多层石英顶板、底板构成,矿体走向呈斜坡状,紫砂泥便夹杂在第三、第四层石英岩(板)之中,每层储泥厚度大约4-5米,其中甲泥储量最多,乌泥、紫砂泥储量只占储量的3%左右,由于紫砂泥贮存在甲泥和乌泥之间,故称“泥中泥”。

  紫砂泥出矿时状如岩石块,经过日晒夜露、逐渐风化之后,成为豆状颗粒,才可拿去炼泥徐凤龙、张鹏燕撰写的《寻找紫砂之源》明确记载着,2005年4月,“宜兴市政府对丁蜀黄龙山一带的紫砂矿进行了为期3年的保护,与之毗邻属相通矿脉的浙江长兴的雉城、小浦、槐坎、泗安、洪桥等丘陵地带的紫砂矿矿料被宜兴用户大量买进,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紫砂壶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 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 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秦志荣,是在一片拍打紫砂泥条的氛围中长大的。从小,他酷爱书画,聪睿的智慧使他的书画作品经常在学校的橱窗内展出。秦志荣于1981 年春参加工作,原工作单位与紫砂工艺厂相邻,因本人业余喜爱书画,常与紫砂名家交往,并有幸结识一批热衷于紫砂收藏的有识之士,受陶文化之熏陶,对紫砂陶艺造型、书画装饰尤为偏爱。在喜爱把玩集藏紫砂壶的同时,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做茶壶或尝试在紫砂壶坯体上书画镌刻装饰。

  秦志荣制壶特点显著,那就是“能写能画能刻能做”。与大多数的陶艺师有所不同,秦志荣恋上陶艺并不是从做壶开始,而是从“养壶”入手。这个“养”字并不仅仅是用紫砂壶泡茶,而是在紫砂壶的学养、修养、涵养上下功夫。秦志荣“养”壶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他天南地北、走街串巷收集紫砂古壶,取其精髓对它们展开研究。在“养壶”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全国一大帮热衷紫砂壶收藏的同道中人。几年养壶下来,一次难得的机缘出现了。那是1989 年,秦志荣拜在陶艺名家潘春芳、许成权伉俪门下,真正开始做起了紫砂壶。得到名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秦志荣做壶的技艺日益完美。

  这期间,他与著名金石家、书法家陈复澄合作设计出了一款集金石、书画文化品位较高的“复澄壶”;1992 年,秦志荣协同台湾竹雕名家陈春明首创了紫砂茗壶的浮雕装饰手法,堪称绝技。次年“陶缘精舍”紫砂艺术空间问世了。秦志荣说,取这样一个室名,一方面表示他要一辈子与陶艺结缘;另一方面表示他要一辈子在“精”字上下功夫。陶室墙上挂着的招牌闪烁着江东范曾老先生的字迹,这时时激励着秦志荣以满腔的艺术热忱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实践。

  秦志荣为人豪爽,朋友多,他的“陶缘精舍”工作室经常坐满了人,喝茶论壶,说天谈地。时间一长,秦志荣发现,他在白天很难静下心来做壶。于是,他改变策略,把做壶的时间放到夜里去。别人快要睡觉时,他却用开水沏一壶浓茶,在灯下一坐,开始动手做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夜越来越静,他的心也越来越静,手里的活也越做越精。很快,他喜欢上了与壶相伴的夜。在这个宁静的夜里,他可以无拘无束地把自己摆在寂静里,展开思想的翅膀,与心爱的紫砂壶或说话,或对视,或远游。晨曦初现,当别人从梦里醒来快要起床时,他则踏着晨光回家去睡觉。

  镶金是一门细活,也是一门绝活秦志荣不仅能做紫砂壶,而且还练出了在壶上镶金的技艺。17 年前,秦志荣暂时放弃了已经做得相当不错的壶,搞起了紫砂壶镶金工艺。这是一门细活,更是一门绝活。先在壶胚上刻出图案来,烧成后,再将金丝嵌进去,这就要求线条的深浅、粗细都要一致,金丝嵌进去丝丝入扣,天衣无缝,与壶浑然一体。因此,在壶胚上刻画图画时,只要有一笔出了差错,这把壶就算是白做了。秦志荣静着心用刀刻呀刻,反复试验,反复琢磨,硬是练就了镶金这门绝活。

  紫砂壶中的文字陶刻装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已趋成熟。陈曼生的参与使当时的紫砂一改过去的繁琐,变得造型简洁、明快、新颖、美观,线面结合较多,体现了设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大面积的留白,显得干净利索,让诗、书、画尽情发挥,从而将诗、书、画、印集为一体,达到完美统一。所以曼生与诸名匠的合作也就成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此举一直影响至今。

  2002 年2月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制作《朱坭镶金百福百寿如意秦权壶》。9月为韩国茶联合会长朴东宣(时任原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高级顾问)制作《绿坭镶金嵌银庆寿壶》。10 月应邀参加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期间,为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特制《墨坭镶金百福百寿如意秦权壶》。同年11 月首次参加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镶金大掇只壶》获传统艺术金奖,《镶金嵌银纳福庆寿壶》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03 年元月受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家居》编辑部特邀为“艺术与收藏”专栏编辑。所创作的中国皇帝书法壶《花翎壶》,在由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收藏杂志社、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组委会的评比中获“十大紫砂茗壶”。同年11 月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与沪上著名花鸟画家钱行健先生合作的十二花卉系列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并被上海工美拍卖公司以高价拍卖成交,开创了宜兴紫砂壶进入拍卖公司成功拍卖的先河。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抒发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茫茫壶海中,如何鉴赏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是所有喜爱紫砂人士都关心的问题。

  一件佳美的作品,必须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就实用性而论,自古已有多词赞美紫砂,有语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说明紫砂性能的宜茶性,同时壶必须把手舒适、出水流畅、稳重得当,用之赏之兼备。就砂壶艺术性而论,又需千变万化的造型、精湛娴熟的技艺、深邃丰富的内涵三者合而为一。紫砂陶艺的造型千变万化,体现了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才能,我们今天看到各种艺壶的巧思之作,按其不同形态特征可分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

  几何形体由各种不同的曲弧线或直线构成圆器、方器。圆器柔括朴玉、曲折圆润,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方器则线面平整、轮廓分明,表现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自然形体即花塑,取材于生活之中各种肖像形态,如花果、动物用浮雕手法装饰在器皿上,花塑的完成需形、色、工的巧妙配合,方达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效果。筋纹形体是艺人们将自然界中花卉、瓜果、天象等自然形态的线条规范化,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线条纳入结构严谨的形体中,设计要求上下对应、左右对称、准缝严密,体现一种秩序之美。

  由于紫砂泥的结构特点是鳞片状分子与众不同,制壶成型工艺也是独特的方式——打身筒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这两种方法在成型制作时首先将泥块打成一定厚薄均匀的泥片,然后一点一点逐步拼接粘成一件完整的器皿。由于全过程均是手工操作,成型制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设计想象力,使得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手工艺在形体上得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同时更由于是全手工操作,各人的艺术构思及工艺操作各不一式,便成就了砂壶的各自独特性与珍藏价值。

  在紫砂壶的艺术价值中,深邃丰富的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砂壶的内涵包括神、气、力三个要素。砂壶的神意,通过象形的实体抒发,表达着一种悠悠的内在生命气息,一切事物的“活”就在于它内在生命的迸发;砂壶的神意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的形体赋予作者的情感,借以表达出来。借壶表心语,通过一件砂壶将作者的内心情感绵绵诉于人前,赋予砂壶的神意,不能仅限在壶的表面上寻索,更应在壶面的起伏、构思造型的深沉上探求;“气”即砂壶的气质。欲借壶语心,必欲壶能语。恰到好处的表达,这就是壶本身的气质。一件能语神意的砂壶,本身必定能给人有欲语在心实质性美的素质。紫砂壶是一件工艺美术的实用产品,要能够使人们在日用中既达神意又获美感,从而陶冶性情、操练情愫,这就是气质的美感;“力”即砂壶的力度。一件事物有生命,但生命力不够仍不达美。砂壶的神意表达不丰盛、气质美感不完善,那是因为砂壶的力度感不强,贯注砂壶力度时须贯穿神意、气质于一线,从神意气质中出发,从线条块面里寻找,恰到好处给予力度表达的赋注。一件力度感很强的作品,能给人以阳刚阴柔之美,从而使砂壶达到至尽完善、登峰造极。

 
 
公司名称:奇亿娱乐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奇亿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5232077821
传真:400-822-4455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qzqs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