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傲世皇朝娱乐傲世皇朝平台注册登录【魅力无限】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28 19:06   

  傲世皇朝娱乐傲世皇朝平台傲世皇朝注册傲世皇朝登录【魅力无限】宋瓷的发展,深受宋文化审美的影响,在其装饰风格上,和宋画一样追求一种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灵气”,画面多为飘逸潇洒,一气呵成。在宋的五大名窑中,以磁州窑、耀州窑的装饰为上品,折枝莲花、花叶、卷草、缠枝、牡丹、莲瓣飞鸟衔草、凤穿牡丹等等,题材内容广泛,造型饱满,构图生动,尤其称道“刻划法”的装饰手段,它集装饰、工具材料的美为一体,在瓷土上行刀自如,腕力顿挫抑扬,最后的一层青釉把装饰美与工艺美完美无瑕地结合体现了出来。瓶、碗、盆边脚在连续纹样装饰上,此时也达到了一个顶峰,它既衬托了主纹饰又丰满了器皿的整个造型。此外,民窑在装饰风格上的较为随意,从而坯体刻划装饰形式,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它不但追求质地之美,还体现材料间交合之美,釉与坯体、坯体与装饰的划痕迹美。它们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美学特征,对这一时期装饰艺术的推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龙泉窑绿而晶润的梅子青,耀州窑的葱绿,磁州窑的黑白化妆土等,都是坯体装饰与表釉结合的经典代表。

  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是一个历史的扬弃与发展的过程,从装饰题材到内容和形式,从创造方法到技巧,我们今天无一不是在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秀的装饰纹样如“牡丹纹”、“莲花纹”、“卷草纹”等等在继承和改良的基础上,仍然被今人认为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而广泛地运用,正是这种历史的积淀使这些“纹饰”大受欢迎。具有民族性,也就是具有世界性,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在经历了千年之后,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艺术在时代的变革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容纳百川,囊括经典,汇成了变异多彩的艺术长河,在流淌过程中,产生了继承性和统一性。

  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新意。现代陶瓷艺术家在注重传统的同时,力求作品完美的艺术效果,永恒的艺术魅力。例如,景德镇巴德伟设计制作的“楚乐”台灯,就是作者运用了多年积累的有关历史、文学、书画等方面的知识及各种专业技能,在造型上借助了青铜编钟古朴、深厚、气度恢宏的民族风格,在装饰上主体画面采用三面汉砖刻画像:收获、弋射、导车,画面填上青花色科,用刻刀剔去空白部分,任其自然斑驳的痕迹,刻刀留下的凹凸不平的涩胎与青花形成色调与光泽的对比,画面之间竖直凹起部分,采用阳文篆刻书:“致广大,尽精微,融古今”,围绕房篆刻阴文书“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并填上珑釉,画面的上下绿边饰以乳钉,其它部分帽粘上一层细碎的泥颗粒,从而增强了整个装饰的粗犷、质朴风格,通体施青釉,使青花色料在青绿釉下显得格外沉着、庄重,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又例如瓷板画“冬”,它是以景德镇传统刷花工艺来表现的,装饰内容以表现自然界冬天雪景的气氛,展现出的是一幅宁静舒展和秀美的乡村雪景图画。作者在表现形式上,把现代人们的审美趣味与爱好通过色彩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使传统刷花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传统刷花艺术重新展示了新的精神风貌。

  一般来说,民间艺术最富有传统色彩,各民族艺术家往往都是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就好像孩子吸取乳汁一样。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剪纸、年画、泥塑、木雕、蜡染等等。我国当今陶瓷装饰巧妙的吸收和借鉴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民间剪纸艺术。传统的剪纸其表现内容极为丰富,花鸟虫鱼,山水树石,人物走兽等应有尽有。题材也相当广泛,有寓意吉祥的,有借喻长命、富贵的,有企盼招财进宝等等。民间剪纸在装饰上的简炼、流畅、连续、概括性和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等特点,也形成了剪纸作品从创作构思到制作成品之速度快、时间短的特色。因此,它应用起来很灵活,适应性强。出于上述的种种因素,剪纸被陶瓷装饰吸收与借鉴,并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增添了器物的美,同是也表达了现代陶艺术家们的崇尚美、向往美的纯真、善良的情感。色釉综合装饰“京剧脸谱”就是作者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在瓷瓶上表现京剧脸谱的上乘之作,作者运用剪纸的形式,使脸谱的面块和线条用色块根据艺术构思加以组合,并辅之以名贵的色釉装饰,更加突出了脸谱的色彩感和立体感,这种集剪纸艺术、脸谱艺术和现代陶瓷艺术于一体的艺术作品,进一步表现了浓郁的传统审美情趣。

  陶瓷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记载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社会发展历史。而中华大地五千多年的民族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陶瓷艺术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陶瓷艺术发挥着异样的光彩。社会文化对于陶瓷的发展有着根本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都与那个时期的社会民族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同时陶瓷艺术也记载着那个时期的艺术特色以及人文生活文化。

  在原始社会,陶瓷的发明可以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里发现了一些陶瓷器皿,这些陶瓷器皿大概有7000年历史之久。而这些陶瓷器皿以简单的造型以及朴素的刻画花纹为主,反映了当时原始社会里人们简单的生活文化,也体现了早期陶瓷制作的技术范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逐渐提高,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中国的奴隶社会中,陶瓷器皿的使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盛装物件的器皿。无论在日常生活中、建筑中、祭拜中也得到广泛使用,这使得陶瓷的应用范围得到更大的扩展,也促使当时朝廷重视陶瓷制作工作。由于陶瓷器皿需求的扩大。民间出现了很多专门从事陶瓷器皿生产的工种,陶瓷工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家在商朝的一些遗址中挖掘出一些陶瓷器皿碎片和陶罐。这些陶瓷的做工更加精美,设计更加精巧而且款式多样,有黑陶、灰陶、彩陶、红陶、白陶以及一些带有釉的硬陶。这些陶瓷器皿上都带有一些简单的纹理、符号以及文字,这些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标志着陶瓷制作进一步的成熟。到了唐朝,由于社会安定和国力强盛使得发展非常繁盛,人们的生活得到迅速的提高,文化艺术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在陶瓷上表现诗画艺术方面更为突出,促使唐代陶瓷制作技术发展更加成熟。说到唐朝陶瓷不得不提驰名中外的唐三彩。这种色彩亮丽并以黄、绿、青三色为基色的陶瓷历久不衰,直到今天依然受到人们广泛的追捧和收藏。唐三彩的种类也很多,有人物、动物、酒器、家具等等。由于唐代盛行厚葬,唐三彩还广泛用作陪葬器皿。到了宋代,陶瓷的制造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不管是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步骤也有了明确的分工。

  而当时景德镇以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的白度和透光度高的陶瓷闻名于宋朝时期的陶瓷界。宋朝时期由于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文化艺术崇尚素雅和简洁的色彩装饰,让宋朝时期的陶瓷色调优雅并以单色釉著称。由于宗教文化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以及民间的广泛利用。宋朝时期的陶瓷艺术相对带有宗教文化色彩。譬如釉里红的出现能很好说明这一点,这是受到中国喜红传统习惯的影响,陶瓷颜色显红而且稳定醇厚,深受当时人们的喜悦。

  元朝是一个结合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以及长江文化碰撞的多民族文化的朝代。文化艺术上激起灿烂缤纷的火花,绘画艺术也不再局限于人物花鸟,也为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制造了有力的环境条件,使得当时陶瓷艺术更加多民族性。元朝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著名中外。当时的青花瓷体型厚重,装饰花纹由于构图严谨,线条工整,描绘精细而得到人们广大的喜爱。

  明清时期让中国的陶瓷发展进入了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虽然闭关锁国的国家政策极大地阻碍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在文化文学艺术上依然不断发展,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明清时期对于陶瓷绘画水准要求很高,而且绘画风格多样,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涌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主要盛行山水画科和水墨画科。加上陶瓷制作技术成熟及多样性,在意境表现上更有神韵因此让明清陶瓷以精湛的造工和技艺享誉世界。随着陶瓷商业得到空前的繁荣,陶瓷制作上也得到大胆的创新。“粉彩”陶瓷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是宫廷陶瓷艺人受到漂亮的珐琅彩的启发影响下创造出来,色调独特另类,得到了不少贵族的青睐。清朝末期,受西方国家文化艺术的影响,陶瓷再一次得到改变,“新彩”的出现能够说明这一点。这种结合西方外来文化大量引进而产生的‘新彩’是陶瓷釉上彩的一种变现技法,而由于技法表现力强而且操作简便,很快就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更替,和大众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陶瓷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今天的陶瓷不再是达官贵人拥有的专利,也不是特指器皿和陶罐,陶瓷已经平民化,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这得益于科技的创新及陶瓷生产机器化的效益,让陶瓷的制作周期减少而达到量产化,低成本,这也是陶瓷能够迅速被完全普及的重要因素。现代陶瓷主要分为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和工业陶瓷三大种类。而且陶瓷还应用到科学研究领域里,陶瓷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越过去。

  受到西方审美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传统中国文化的碰撞,现代的陶瓷艺术不但只是注重传统的青花彩绘和传统的单一器皿表现形式,而且注重体现艺术欣赏性和审美性,让现代陶瓷艺术从现代审美观念潮流里获取世界美术潮流中的活力元素。其主要以表现为创新的个性艺术,充分体现陶瓷的自然本色和强调当代社会文化与陶瓷艺术的相互结合为主。这不仅结合中国传统的陶瓷表现形式继续发展,而且让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得到创新和延续,在表现形式上有了丰富的发展空间。

  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风格迥异、精彩纷呈,其中,作为陶瓷艺术鼻祖的中国陶瓷,以其宁静安详、高贵大气的清雅韵味在世界陶瓷之林中一直屹立不倒。陶瓷发明于中国,中国陶瓷的存在早于欧洲陶瓷约有1000多年,陶瓷艺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中积淀着这个泱泱大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凝结着中国人世代传承的文化情怀。正因为如此,中国陶瓷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中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陶瓷艺术风格存在,更成为了代表中国本土优势文化的符号之一。中国文化精神非常符合当今这个后现代主义思潮风靡时代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观,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为世界瞩目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较之西方传统文化的“物化”和理性更趋“情化”和感性,注重追求“情”、“境”、“意”等,同时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化人格所特有的从容大气,那儒雅的宁静、含蓄的矜持彰显出中国文化不容小觑的尊严感和包容乃大的宽宏气度。“中国古典艺术美学博大精深。其特点表现为对宇宙与生命的一种超强的感性体悟。”纵观中国文化,无论是传统哲学、文学、医学、音乐、绘画、工艺美术、建筑、戏曲等,无一不体现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终极求索的境界,这种虚空神秘的境界体现出清雅俗的诗意和禅性,如兰花的味道般沁人心脾,幽香四溢,正是这种诗境和禅意赋予了中国陶瓷艺术感动世界的魅力。中国陶瓷的意境主要通过其造型、质感和装饰图案体现出来。常见的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圆浑有致。无论造型简洁或复杂,其用线都极富美感。无论曼妙轻柔,或遒劲挺拔,线的起承转合间塑造出的体量感和空间感都韵感十足。中国传统陶瓷的质感美中体现着中国文化讲求和谐交融的内涵。陶瓷的制作从开始到完成体现出五行的运转规律。如制陶材料是土,成泥需土与水和,以木求火,所用釉料取材金属等,在制陶的过程中,若要一气呵成,还需在每一步骤控制各元素间的和谐平衡,这又要求制陶者必须达到身心的平衡,并与陶器之魂融为一体,如此制出的陶器质感才能传神。中国传统陶瓷装饰风格里有写意风格的瓷画还有讲求精致细腻风格的工笔瓷画,写意风格瓷画往往狂放、随性,惜墨如金,点到为止,在陶瓷造型立体空间中经营出虚实相和且意蕴流畅的美景。工笔瓷画则见长于精细逼真的表现生活,其需要制陶者具有高度审美素养来对往往是繁杂的装饰元素进行组织掌控使之相和于陶瓷造型质感的气韵并最终完成对陶器灵魂的塑造。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元素与服装设计艺术结合的杰出范例有很多,最为著名,也最为国人所称道感动的当属2008年在中国举行的奥运会礼仪服装《融》的设计,这一系列的服装款型是中西合璧式的,装饰纹样是服装的亮点,取材于中国传统青花瓷图案。“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中国传统青花瓷就具备了这样的底蕴和力量。青花瓷那如凝脂般的质感,葱翠鲜亮而不妖娆的釉色花纹使得它由内而外的散发出素雅、宁静、内敛的气质,然这种悠然的静雅却是经过1300℃的高温炼就的,且每件青花瓷只能一次烧制成功。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一种坚韧的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这高温炼就的铮铮铁骨隐然于青花瓷外在的素洁柔美之中,内敛儒雅如一位腹有诗书气韵华的谦谦君子。中国奥运会礼仪服装《融》中凸显青花瓷设计元素,正是因为青花瓷这一文化符号的高贵内涵能够体现出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它满载着中国文化的历史荣誉感和民族尊严感,在向世界昭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与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美好愿景。第二个例子是意大利设计师KarisiaPaponi为容祖儿的EP《2010空港》封套形象设计的陶瓷概念装。整款服装风格简洁、朴拙、大气,把欧式服装的典雅造型与配饰与中国传统白瓷瓶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较为凸显的是对于白瓷的造型和质感的借鉴表现上。设计师用洗练的线条勾勒出裙身,如一个亭亭玉立的优雅白瓷瓶,那灵动的曲线柔美中暗含力道,含蓄的散发出东方美的韵味。面料质感控制得恰到好处,那质感模拟之传神,不仅在视觉和触觉上让人感觉到白瓷那如玉如雪般的至简、至纯、至净,同时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仿佛敲击它就能够如当年进献给杨贵妃的著名德化白瓷编磬一样发出空灵的乐音。在这个范例中装饰图案着墨不多,设计师生动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白瓷图案的立体感,堪称点睛之笔。最富有意趣的要数用雕塑手法制作的相当于长手套的白色假手臂的配饰设计,这是一个与整款服装传统白瓷风格的优雅含蓄格调较为对立的元素,然而,正是它的加入使得整款服装更加具有艺术的张力和感染力,使得传统白瓷风格的古典美愈显鲜活。

  至此,前两个范例中所例举的服装款型走的是经典路线,接下来例举的这款服装则是要在借鉴青花瓷的装饰元素的同时进行一种造型上的颠覆,这就是著名服装设计师郭培在2010年《一千零二夜》高级时装秀上的青花瓷礼服裙。该礼服裙通体装饰借鉴的是青花瓷图案元素,然而,在服装造型上却大胆进行了解构重组处理,颇具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线的回转,面的交叠,充满动感,却没有破坏青花瓷元素宁静的美,反而能够让人感到仿佛进入了一处中国古典园林,那庭院深深的幽静神秘,曲径通幽处的暗香袭来,让人品味出一种极静与极动转换间的混沌之美。文行至此,似乎更多的是在描绘中国陶瓷文化元素里的含蓄和静美,然而当它从遥远的古代穿越到当代后,却也可以拥有野性之美、性感之媚。在意大利著名设计师RobertoCavalli于2013年推出的春夏系列里,长于表现奔放性感之美的RobertoCavalli把大面积的青花瓷图案与性感的服装款型及暗示性感的黑色蕾丝巧妙结合,使得整款服装散发出蛊惑人心的另类妖娆魅力。对比矛盾元素的并存永远是婆娑世界和艺术能够产生恒久魅力的重要因素,在这款服装中青花瓷元素欲掩还怯的清纯美遭遇了黑色蕾丝的神秘诱惑,加上款型的大胆外露,向人们展示出充满异域风情的柔美和火辣。最后一个例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陶瓷被当作材质直接用来制成了服装。中国艺术家李晓峰用皮革内衣把中国古典陶瓷碎片缝制连缀起来制成各种款型的时装。这是服装选材上的创新。而且运用的是碎的古典陶瓷片,这颠覆了古典陶瓷追求完美的审美标准。每一件古典陶瓷作品都需要一次高温炼就成功,否则就成为废弃的碎片,陶瓷成品与废碎片间的天壤之别,犹如远在庙堂之上的精英文化不屑于混与市井的下里巴人的草根文化。然时至今日,世界文化的后现代特征之一即是草根文化的崛起与盛行,李晓峰的这些服装化腐朽为神奇,让这些陶瓷碎片焕发出异彩。它触碰了大众心底的希望和一种励志情怀,即一切皆有可能!

  如今,中国传统陶瓷元素为很多服装设计大师和服装品牌所青睐,如上的例子在当今国际服装设计界屡见不鲜。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深,沉淀之厚重,使它与当代文化结合后必将变幻万千,释放无穷能量。因此,现在服装设计界对中国陶瓷元素的理解和应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是远远不够的。钻研中国陶瓷艺术文化元素并把其应用与当代服装设计中这条科研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在这条路上,作为中国的服装设计师,更应该感到责任之重,应该意识到要振兴中国服装设计艺术,使其成为引领世界潮流文化的一条主流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吸取养分,积淀文化底蕴这一途径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通过对中国陶瓷文化元素的借鉴和表现,把中国文化内涵向世界更好的展示,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是将作品内容与形式寻找完美结合点的重要手段。因此,现代陶瓷装饰艺术审美的根源,就是其装饰的本质。对于“装饰”一词,古已有之,并且有着数种不同的解释,如《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孟光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可见,装饰一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着打扮、装饰点缀、装饰物品等几种较为常见的释义,但这些解释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使得人或物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即达到一种美化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陶瓷装饰上追求变革与创新。

  人们看到的陶瓷艺术品大多是经过装饰的。所谓陶瓷装饰,是将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进行艺术创造,即陶瓷艺术家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组织、安排陶瓷从器型到画面的关系组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视觉世界。例如,从原始彩陶图案可以看出线条在陶瓷装饰中的简单运用,虽然这种线条是稚拙的、草率的,但我们可以从这种随意的线条可以明显感受到人们意识的朦胧,以及一种对审美的原始时期的最初形态。通俗地讲,对于陶瓷装饰的理解,一般可认为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的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

  在观念文化中,在历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人们习惯将常见的动物、植物等,用图案的方式装饰在器物表面上。有时用人们爱听的谐音表达一句话,或是用图画的形式把这句话表现出来,都能形成一幅富有吉祥寓意的作品,如许多陶瓷艺术创作者通过描绘“鹭”表达“一路平安”。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陶瓷艺术品,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也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得以传承、发展的载体。这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先民乃至当代人的观念文化和审美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作用与陶瓷装饰艺术实现审美、美育的功用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功用在引导教育、教化,如《诗经》倡导“夙夜在公”,《尚书·周官》也有名言“以公来私民其允怀”倡导天下为公,以整个民族、社会、国家为重。而陶瓷装饰艺术则是通过含蓄的图案、纹饰加以表现某些思想、认识、理解乃至审美。中国美学思想是重“意”的。陶瓷绘画装饰则体现出美学中的“意”以古典美学为最高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反映着中国传统的陶瓷绘画的艺术本质。

  如瓷界泰斗王锡良《黄山西海》作品如图1所示,作品流畅大胆,整个画面呈现一种“简约”的感觉。注重那种含蓄的美,展现自然恬静的感性韵味。随着陶瓷技术的进步,颜色釉与白胎的结合,粉彩艺术与雕刻、豆青、青花、开光等多种装饰技法结合,形成多种新的装饰形式,根据作品的要求,相互结合,达到整体设计效果,使瓷器装饰得更为完美。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秦汉至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领域都有世界级的大师,其各篇佳作,名传遐迩,历久常新;书法、绘画、歌舞等艺术也登峰造极:许多科学技术在当时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陶瓷装饰艺术也出类拔萃,并且陶瓷装饰艺术也因当时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实现文化、艺术的“双丰收”。文化的繁荣促进艺术的发展,陶瓷装饰艺术的灵感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这在当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如21世纪初,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粉彩雪景瓷板画《三顾茅庐》作品如图2所示。作者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故事情节的把握,对三顾茅庐这一故事回归到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梳理,在陶瓷装饰上,整个画面意境开阔、场面宏大而视觉中心突出,场景既符合历史真实意义,又调动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寓意。在极其微细处彰显作者艺术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人物刻画方面,极其注重人物神情,求贤若渴是这件作品重点要表达的主题。在视觉效果上,在黑与白的苍茫间透露出极具绚丽色彩,给人一种恢弘而不失细腻的审美享受。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有陶瓷装饰艺术的精妙,也正因为陶瓷装饰艺术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种类、载体的不断丰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到陶瓷装饰艺术领域,凸显艺术装饰中的文人雅韵,粉彩装饰中的文人画、山水画等。如现代粉彩艺人以竹林七贤、桃园结义、精忠报国、才子佳人、仙道等故事传说进行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再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创作的粉彩作品《鱼戏莲塘》(见图3),以泼釉的“形”作为画面的主体结构,如泼釉形成的密集的枝干,再在其间穿插梅花;通过泼釉形成几个大的抽象不规则色块,在其间绘制花鸟,不规则色块因所绘花鸟不同而可以看作是荷叶或其他之物,这集中表现了对佛教“莲花”圣洁与自由心性的赞美。

  如在现代陈设艺术陶瓷装饰中要求无论是图案纹样装饰形式或绘画装饰形式,无论表现题材是人物、风景、花鸟或动物,它都必须巧妙的在碗、盘、瓶、罐等器皿上进行构图,并且是和器皿冰融于水的结合,更好地以画美物、以物托画。从而形成了的装饰形式,配合陶瓷绘画的技法、工艺手段、工艺材料,形成了特有的陶瓷装饰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

  虽然佛像有很多种材质,但是在我国古代,陶塑作为当时雕塑艺术的先驱,为我国陶瓷佛像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陶瓷佛像制作者通过对佛像的容貌和服饰的雕塑,来反映陶瓷佛像中蕴含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陶瓷佛像是佛教的宗教意识与陶瓷的审美观念在艺术上的反映。目前我国的陶瓷佛像主要有德化的白瓷佛像、宜兴的紫砂佛像和景德镇的陶瓷佛像。

  (1)陶瓷佛像的起源陶瓷佛像起源于清朝康熙统治后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时掌握先进“瓷胎画珐琅”技术的传教士白晋受到康熙的重用,因此很多皇家要求白晋为其烧瓷,白晋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唯独一次例外:有一次康熙过寿,雍正知道康熙是虔诚的佛教徒,而且也很喜欢珐琅彩,所以他请白晋为其烧制一尊陶瓷佛像作为送给父亲的礼物。但是,白晋由于是传教士,他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因此没有同意雍正的请求,这让雍正很苦恼。最后雍正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白晋把“瓷胎画珐琅”技术传给朝廷中的内官,然后让内官学习烧制陶瓷佛像。陶瓷佛像就这样诞生了,并在我国不断地发展壮大。

  宜兴紫砂是我国传统的陶瓷艺术,蕴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凝结着陶艺家的技艺和创造,也记载着古老的文明。宜兴紫砂佛像的创作主要是通过临摹、借鉴和学习壁画、石窟、寺庙的佛像形式进行再创作,利用紫砂土来捏造出风格独异的佛像艺术品。宜兴紫砂佛像的创作深受佛学宗教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艺术设计中主要以菩萨为主要形象,并且以神为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为主要的创作原则,在原形象上力求体态多样、个性明朗。

  景德镇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陶瓷产区,在景德镇也诞生了大量心态各异、精美绝伦的佛教造像。景德镇自北宋时期就开始烧制陶瓷观音,一般多为素胎,之后再施以彩绘。在南宋时期,景德镇陶瓷佛教造像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元展至顶峰,明代开始滑落。景德镇的陶瓷观音透明度高、釉色莹洁、通体施青釉白,能很好地反映出塑像细节的处理。

  陶瓷佛像的价值判断主要是根据其烧制年代和烧制的好坏程度来评定的。在我国雍正时期烧制的佛瓷作品最精妙,因为雍正本人很喜欢珐琅彩瓷器,所以在其继位以后,珐琅彩在我国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因此,雍正时期的佛像在市场上的价值较高,尤其是雍正为康熙烧制的“康熙佛瓷”,由于首次采用了珐琅彩技术,颜料中还加入了珍珠、玛瑙、黄金、白银等磨成的粉末,其瓶身也由著名的书法家题字,因此其价值较大,被定为我国一级保护文物。当然,佛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制作工艺和年代等金钱价值,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平安、保佑等寓意价值。

  我国陶瓷佛像的姿势各异,有站着的、坐着的、卧着的,其每一种姿势都有着深刻的寓意。一般来说,站立的佛瓷双手合十,像是要迈开腿行走,表明佛陀在向世人说教,寻找着正在苦难中的人们;坐着的佛陀一般是左手放于膝盖上,右手的手掌向外,表示大地为证,为解救众生不惜一切,代表着佛陀让人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普渡众生;卧着的佛瓷形象来源于佛陀的涅槃情境,一般右侧面向南方而卧、右手支颐,表示卧佛由静变动,造化圆满。

  陶瓷佛像蕴含的艺术含义很多,例如慈爱、信任、财富、洞察等,每一尊陶瓷佛像都有其独特的含义。陶瓷佛像的创作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人们认为只要拥有一尊佛陀就能得到佛陀的保佑。人们对佛像的崇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根基,中国人民早已经接受了佛陀救世的思想,因此陶瓷佛像的艺术内涵包含着中华文化的根基。

  在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传统创作方法被摒弃,反而是西方创作方法大受青睐,创作方法的西方化发展趋势极为明显。这是因为在西方文化艺术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当前陶瓷艺术人才培养沿用的是西方美术训练体系,陶瓷人才所接触的主要是西方陶瓷创作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自然会习惯性地使用西方化的创作方法,并对传统创作方式有所轻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陶瓷艺术出现了显著的衰退,西方陶瓷艺术成为世界陶瓷艺术新的引领者,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现代陶艺成为了世界陶瓷艺术的主流,导致一部分人丧失了对中国陶瓷艺术的自信心。再加上我国沿用西方美术训练体系,一代又一代陶艺创作者均接受了西方陶瓷艺术的熏陶,反而对传统陶瓷艺术了解不足,并形成了西方陶艺引领世界潮流的错误认知,对代表民族文化的优秀陶瓷艺术缺乏信心。实际上在当前的陶艺界,轻传统陶瓷艺术、重西方陶瓷艺术的倾向较为严重,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标志着深化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建设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与目标。实际上,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同时也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鉴定信心的表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文化自信已经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制度自信一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民族传承、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基于文化自信的陶瓷艺术创作与发展,则是实现中华民族陶瓷艺术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文化自信并非是一句盲目的口号,而是基于科学认知而形成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战略方针。在新时代陶瓷艺术创作中,文化自信的渗透、融合与体现并非是传统文化的无意义堆砌,而是以科学认知和理解为基础的正确应用。实际上很长一段以来,传统陶瓷艺术难以和西方陶瓷艺术争锋,当代陶艺创作方法西方化倾向明显的原因,都是因为传统陶瓷艺术没有得到科学认知,而西方陶瓷艺术则已经从理论与实践层次得到显著发展。此消彼长下,传统陶瓷文化自然难以与西方陶瓷艺术抗衡。因而在新时期陶瓷艺术创作中,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认知,才能将其应用在陶瓷艺术中。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践行,反之价值认同是促进文化自信的核心目的。对新时期陶瓷艺术创作而言,文化自信的体现需要以科学认知为前提,同时也需要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如果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需求不大,自然也不会对传统文化加以重视,那么也不特意强调传统陶瓷创作方法的应用。换言之,只有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与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才会对当前西方陶艺占主导的现状不满,探索传统陶艺的价值认同路径。2.4行动自觉是新时期陶瓷艺术创作中文化自信的现实力量新时期陶瓷艺术创作中文化自信不但要得以充分体现,还需要得以充分实现。但是,文化自信本身是理论性较强内容,缺乏标准化的规定与指标,相应的实现标准也不够明确。在缺乏明确标准的情况下,陶瓷艺术创作中文化自信的实现需要艺术创作者提高自身文化认知水平,通过自觉行动进行创作,深化文化自信在陶瓷艺术中的有效体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陶瓷艺术工作者都存在轻传统陶艺,重西方陶艺的认知偏差,而且其创作方法西方化较为严重,是文化不自信的明显表现。在新时期背景下,结合提出的文化自信理论对陶瓷艺术创作进行科学指引,能够促使陶瓷艺术工作者正确认识传统陶瓷艺术。在文化自信的践行过程中,陶瓷艺术工作者能够对传统陶瓷艺术有更加科学的认知,从而准确把握传统陶艺与西方陶艺的差异所在,而非盲目地认为传统陶艺在各个方面比不过西方陶艺。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自信并非是文化自大,基于文化自信的新时期陶瓷艺术创作并不会对西方陶瓷艺术进行毫无缘由的贬低,也不会盲目地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褒扬。如此一来,陶瓷艺术工作者能够准确把握传统陶瓷艺术的优缺点,并在实际创作中扬长避短,促进传统陶艺的创新进步和传承发展。

  以文化自信为指引的新时期陶瓷艺术创作需要以价值认同作为内在动因,即以复兴并推广传统艺术与文化作为使命与任务,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屹立生辉。在这一背景下,陶瓷艺术工作者不但能够对传统陶瓷艺术有着更为科学的认知,还会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强化自身复兴传统陶瓷艺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积极实现创作方法的传统化过渡与发展,改变自身轻视传统陶艺的错误观念,依靠实际行动促进中国陶瓷艺术的伟大复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逐渐深入,社会主义发展重心逐渐由物质建设向精神文明建设转移,相应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也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背景下,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进步与传承发展,是提高文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传统音乐、书画、陶瓷等艺术成为广受关注的重要文化。不过,传统文化在当代背景下已经很难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求,必须得到适当调整与优化。而以文化自信为指引的新时期陶瓷艺术创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传统陶瓷艺术的深度融合,是基于当代文化需求而形成的全新陶瓷艺术发展形式,与报告精神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一致,是推动传统陶瓷艺术在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发展的关键。

  新时期陶瓷艺术创作离不开高素质的优秀陶瓷艺术人才,尤其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自信。不过当前青年陶瓷艺术工作者普遍存在创作方法西方化,轻传统陶艺而重西方陶艺的问题,呈现出明显的文化不自信现象,难以充分胜任基于文化自信的陶瓷艺术创作工作。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加强对陶瓷艺术人才的培养,重点增强其文化自信,促使其在创作中加强对传统陶艺的有效应用。对此,应当加强对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培训,引导其对传统陶艺及西方陶艺进行科学认知与合理对比,准确理解和把握二者的差异,并能根据实际创作需求科学应用传统陶艺创作方法,强化陶瓷艺术创作中文化自信的体现。

  在新时期背景下,以文化自信为指引的陶瓷艺术创作不但要凸显传统文化,还要确保传统陶瓷艺术与当代陶瓷艺术的有机融合。实际上,传统陶艺创作方法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于当代陶艺创作,要想直接对其加以应用明显不太现实,否则反而会影响陶瓷质量以及艺术表现,无法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对此,陶瓷艺术工作者应当积极行动起来,探索并构建以传统陶瓷艺术为核心的创作方法,实现传统陶艺与当代陶艺的有机结合。

  文化自信本身理论性偏强,在实践中难以进行准确评价,因而构建是否具有“文化自信”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十分有必要,这是实现以文化自信为指引的新时期陶瓷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毫无疑问,陶艺创作中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陶瓷艺术,但并非是将传统陶瓷艺术相关元素进行堆砌就能体现文化自信。组织大量专家对陶瓷作品的文化自信体现标准进行合理确定,是判断文化自信是否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政府及行业人员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构建这一评价体系。

  在新时期背景下,陶瓷艺术创作必然需要体现文化自信,这是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陶瓷艺术创作者对陶瓷艺术创走是否实施“文化自信”理论存在争议和偏见,而部分创作者则无法准确把握和体现文化自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陶瓷艺术创作的管理与监督,结合科学的文化自信评价标准,指导当代陶瓷艺术的创新进步与传承发展。

  2017年6月10日至11日,为实现对陶瓷艺术的多角度考察,探讨陶瓷与文化、文学和各种艺术的互为关系,同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景德镇陶瓷大学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联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共同举办了陶瓷的人文世界——首届“陶瓷与文化”论坛。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以及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专家学者们运用多元化的人文研究手段对陶瓷艺术展开了兼具学理与趣味性的探讨。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自产生之初便被赋予了“工艺美术”属性,在传统的研究习惯中,人们通常会从工艺技巧或视觉审美的角度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类进行剖析与探讨,然而,在近年有关于陶瓷艺术的研究中,却逐渐展露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即从人文学科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其中的深刻内蕴与文化精髓。这一研究视角的引入对于陶瓷艺术的理论发展而言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研究的切入点更为丰富。由于人文学科的主干为文史哲,因此,研究者可以跳脱出传统的艺术理论研究框架,以文字语义、墓葬资料、人性本质等内容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其次,研究的方法更加多元。切入点的变化直接引入了更为多元的研究手段,无论是从定性到定量的变化,还是从文献的平面解释到立体释读,都使得陶瓷艺术的研究成果变得更具实证性与延展性。第三,研究的成果更具社会意义。当陶瓷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小众”的艺术层面延伸至“大众”的人文层面以后,其成果的适用范围也就随之广泛起来,特别是当这些研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之后,理论成果的社会意义也就更为明显了。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艺术研究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正如江伟辉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享有‘陶瓷黄埔’美誉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托本地的千年陶瓷文化底蕴,积极与行业保持互动以促进学科建设,如今,学校已建构了一批具有‘科艺结合’特色的优质学科,成为了国内乃至国外至关重要的陶瓷学术研究基地。”(图3)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如果依然还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之内,势必无法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艺术教育》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社长代柳梅女士也在致词中提到:“作为曾经用以走向世界的通用符号,陶瓷这一传统的艺术门类更应当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延伸出丰富的社会意义。”(图4)人文学科宽广的视角恰好可为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工作手段,因此本次会议的召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此次会议最为突出的特色当属“陶瓷”与“人文”之间的结合,较之于从艺谈瓷的理论研究传统而言,人文学科的研究视角更为宽广,其涉猎点也更为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合并非“无根之水”,从陶瓷文化的本质上来看,它无疑具有“为人服务”的天然属性,由此出发不难看出,在陶瓷的发展史中,制作者始终以“更好地服务于人”这一质朴而日常的标准规范着陶瓷的设计与制作。换言之,陶瓷艺术自始至终便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当研究者跳脱出单纯的艺术框架,转而以人文学科的理论来研究陶瓷艺术之后,其内容便更具多样性了。

  ①“瓷”的语义研究。在人文学者的眼中,“瓷”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指向明确的词语,厘清其文字内涵显然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稳定的“基石”。因此,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华学诚教授以《说“陶”解“瓷”话“陶瓷”》为题,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陶瓷的本源含义展开了饶有趣味的讨论,他以“陶”为例,从“陶”这一文字本身的发生和演变、文字的意义变化与事物本身的变化、文字与精神文化世界的联系这三个层次,对陶瓷语言解读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种由文入艺的研究方法无疑为陶瓷艺术的理论剖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江西师范大学的傅修延教授则从一个广义的文化层面分析了瓷的本源,在以《瓷的文化分析》为题进行的演讲中,他从叙事文化的角度深入阐述了瓷与“稻”、“易”、“玉”、“艺”以及“china”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研究成果认为,陶瓷制作的过程当与稻作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制作者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细心,而景德镇瓷素有“白如玉”的美称,因此,这应当呈现出陶瓷与玉器之间不断进行单向模仿乃至替代的“亲子”关系,这一理念也促成了中国传统陶瓷审美中对“如玉”般生命内涵与品质的一贯追求。以此为基础,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分工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工业的中国化发展模式带来了思考的介质,即科学地从西方引入适合的生产与发展模式。

  ②“瓷”的跨界研究。自20世纪开始,艺术家们就开始探索瓷的跨界语言模式,无论是毕加索粗疏豪放的陶艺装饰,还是八木一夫谨慎有度的陶艺造型,都可视作是艺术家们以陶瓷为媒介进行的探索型创作,但是,由于创作者的身份所限,这些作品中始终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化印记,因此,如何将一水同源的陶瓷和中国传统艺术进行融合就成为了摆在中国艺术家眼前的重要问题。此次论坛中,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朱天曙教授在名为《陶瓷与中国书法篆刻三题》的主题演讲中,从书法篆刻技法在陶瓷中的运用、陶文与早期中国书法史的研究以及陶瓷文献的整理和利用三个方面分析了陶瓷材料及制瓷手法与书法篆刻之间的关系,为瓷上书法的创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南开大学尹沧海教授则发表了名为《中国绘画意象造型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意义》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现代陶瓷创作与绘画同样具有崇尚“意象”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中国写意绘画与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在对意境的塑造上天生就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与共融性,所以,研究者应当重视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找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用全新的语言形式表现陶瓷艺术的经典性。

  ③“瓷”的时空研究。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不仅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留下时间的烙印,更因由城市形态的更迭而在空间的维度上划下了鲜明的印记,对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探索陶瓷的时空转变不仅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其传统价值,更能帮助我们从广义上深入地理解陶瓷的内涵。来自于南京大学的赵益教授就《“壶”与“空间相对”观念》这一主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在造物时会将观念融入到器物之中,而器物又反作用于人类的思考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侯铁军副教授则以“圣杯”为媒介,重点探究了陶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在他名为《追寻白色“圣杯”——16-18世纪欧洲传教士笔下中国瓷器的宗教维度研究》的主题演讲中,白色的“圣杯”不仅具有宗教维度上的意义,更真实地呈现出欧洲传教士追求圣洁的内在灵魂诉求,这一释义同时也为基督教义的解释提供了话语修辞。此外,来自于清华大学的贺鼎博士以《景德镇老城区传统瓷业遗产体系化保护初探》为题,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剖析以陶溪川文化产业园为例的传统瓷业遗产保护所缺乏的内在联系与全面认识,他通过研究景德镇历史城区的自然形胜、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以及建筑朝向等问题,揭示瓷业遗产是自然与瓷业要素紧密互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功能结构和文化模式,因此,在重构与再造中,应当如何系统地规划保护与发展的路径应当成为传统瓷业遗产保护的关键。

  ①茶器。在中国的传统生活模式中,茶具不仅是一种容器,更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台湾交通大学的詹海云教授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与中国人的品味和性情》的演讲中展示了形制、装饰和实用这三个因素对紫砂壶设计的影响,即紫砂壶的造型始终与中国的传统雅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造就了中国人在传统紫砂器具审美上表现出来的重情趣、拙朴的品味和恬淡自适的性情特征。江西师范大学的曹柯平教授以《陶瓷与茶:略论南朝碗托、五代执壶和南宋木叶盏》为题,运用详实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以陆羽《茶经》为例,探究了茶器与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吕金泉教授在《茶器设计的用与美》的演讲中认为,就现代的生活状态而言,设计应在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饱含情感,即设计者应通过器物阐述工艺与文化的精髓,引导使用者感知生活中的幸福,特别是手工器具,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怀,使之得以区别于工业化产品,能够在不经意间为人们带来内心的愉悦与慰籍,所以,设计师应当更好地感悟生活,具备工匠精神,使自己的设计品在展示手工韵味的同时,更好地传递美感与精神魅力。

  ②彩陶。在陶瓷的器具性质研究中,发端于远古时期的神秘彩陶语言总是能够引起研究者莫大的关注,此次论坛上便有三位研究者分别从装饰和造型的角度对这一久远的艺术品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温州大学的王小盾教授在题为《中国新时期时代彩陶中的撒种人形象化》的演讲中解释道,撒种人可看做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母题,这一主题的典型形式以及符号组合方式揭示了中国艺术符号传统的形成轨迹,对彩陶纹饰及符号的深入解析,不仅能够释读陶瓷纹饰的语义,更能帮助后人正确地理解陶瓷装饰的艺术传统与内涵。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的朱永蘅教授则从造型的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她以《早期彩陶动植物题材器型演变》为题,过对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动植物题材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同时,将之带入到现代设计的仿生学、产品语义学以及功能主义的语境下,探析这种古老纹饰新的生命形式。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张亚林教授也以现代陶瓷的设计、造物观为切入点,发表了名为《新时期时代陶器的造型设计观》的主题演讲,她不仅结合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解释远古陶器造型的功能性目标,更从生活方式转变的角度凝练出其中所包含着的设计智慧。

  如今,研究者们普遍认同陶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即陶瓷不仅是一种物化的存在,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标记,这一类别的研究通常可从历史与现代两个角度着手,从中探究陶瓷的社会内涵。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宁钢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题,在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陶瓷艺术》为主题的发言中讲到,古代的丝瓷之路,不仅在欧亚大陆吹起了强劲的中国风,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及至21世纪,重走丝绸之路的号召则使所有的研究者都应当关注到中国艺术品担负起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之使命,作为“中国制造”的主角,陶瓷艺术教育更应被置于“一带一路”的视野下进行多维度的发展,这样才能再一次使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去”。原国家文物局驻英专家钱伟鹏教授则以《中国古代陶瓷对历史重量与艺术价值》为发言主题,介绍了雍正、乾隆时期督瓷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贡献,分析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法以及现代鉴定常识。事实上,正是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才造就了景德镇陶瓷辉煌的过去,同时也赋予其新的生机。

  来自于清华大学的李砚祖教授则着眼于当下,对陶艺创作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他在围绕《三源并流——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这一主题所展开的研究中认为,当代中国的陶瓷艺术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由此所致的陶艺特征则被归类为“一种现象”和“两个关键词”(即艺术与文化)。从生产和创作生态上来看,陶瓷创作者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以陶瓷大师、设计师为代表的陶瓷行业;二是以现代艺术教育的高校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三是产区和非产区内的民间陶瓷从业人员。这三类作者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即陶瓷艺术创作和生产的当代性,又因身份、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大千风貌。

  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由于元、明、清文人画精神占主导地位的确立,属于形而下之器、同时也具有形而上精神表现的陶瓷艺术,却遭到鄙视。在文人精神的“雅”、“俗”之辨中,瓷之器虽有皇权的喜好,其艺术表现也只属于器皿的唯美作用使然。陶瓷的器之美,仍被挤出“雅”艺术范畴,被挤向大众化、民俗化的领域,似乎器之美不足以载“道”。

  这种文化偏见,致使陶瓷艺术在发展历史中处于两种不利的境况。其一,在这种文化歧视中,只能造就工匠,不能造就艺术家;其二,工匠们缺乏独创的因袭之风,所以陶瓷艺术长期被排挤存主流艺术之外,只属于“次艺术”范畴。因此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工匠们的陶瓷艺术创作,既无翔实的史料记载,更无理论支撑,缺乏理论建构。

  中国作为陶瓷文化母国和输出大国,其发展途径和日本、欧美不一样,必然会有许多其所不及的新创造。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就有一批新安派文人画家介入画瓷,以画家的主体意识和情感表达,取性思维的陶瓷装饰设计,建立了瓷上浅绛彩的陶瓷绘画形式――当时称之为“瓷画”。这种以艺术家的主体创造意识为主导的艺术形式,只是把器皿和瓷板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应该说,这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种新突破。今天,画家们在瓷上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探索,不但建立了丰富的艺术语言系统,还有许多特殊的表现方式,是国画、油画无法表达的。可以说,陶瓷绘画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已经远远大于国画。因此,中央工艺美院“拿来主义”的学术思想套在中国陶瓷艺术文化上,就不免如削足适履,叫国人有切肤之痛。这是缺乏文化自信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文化侏儒现象。

  当我们今天重提对“洋奴思想”的批判时,已不是站在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无知地拒绝对西方文化的引入和它的入侵。恰恰相反,我们今天已能站在一个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高度,有批判地吸收一切有利重建东方文化系统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大量西方先进文化的引进,并不排除部分国人、部分领域有囫囵吞枣、盲目跟风的民族文化自悲心理。

  中国“现代陶艺”的出现,是借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强势而登陆的。它的出现,如同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一样,颠覆的是艺术文化的灵魂――艺术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因此,“现代陶艺”中的许多作品,只能靠强势宣传、强势“阐释”,才能获得暂时的存活。但因为缺少文化共性,无法与他人沟通,只能成为“艺术家”个人的窃窃私语。面对这类作品,当人们说“看不懂”时,它体现的不是陶艺家“观念”的“高深莫测”,恰恰相反,体现的正是陶艺家的肤浅、单薄和空洞。

  中国人在面对“当代艺术”、“当代陶艺”“陶瓷工艺美术”等一系列概念时,常常不敢有一个公允、客观的文化判断。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及西方的现当代文化,没有建立起足够的理性批判精神。当许多人面对西方的“当代艺术”说看不懂时,不但不敢说“不”,而且往往会盲目地唯“洋”是从。其后果是:我们陶瓷艺术的发展,哪里是方向?尤其是陶瓷艺术教育的乱象环生,与对陶瓷艺术类别、科目概念的模糊认识,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对当代陶瓷艺术领域进行重新分类,已迫在眉睫。

  陶瓷装饰设计无疑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即便是实用功能大大弱化,审美功能占绝对主要地位的器物装饰设计,也离不开工艺美术概念中的三层逻辑分析内容。尤其体现在精神层面上,装饰的文化内涵主要还是以理性的安排、设计为主导;以器皿造型的审美要求为主导;设计者在艺术表现中,情感的表达仍受到制约,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

  为了确立陶瓷绘画――“瓷画”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我们姑且借用西方包豪斯学院创始人格罗佩斯的“理论”。他在艺术革命不断花样翻新的危机中,为了开拓艺术表现空间,曾在上世纪30年代号召艺术家到工艺美术领域中去,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开辟新的艺术表现空间。中国虽然没有“响应”格罗佩斯的号召,却在早他近80年便有安徽新安派的文人画家到景德镇,与工艺美术结合了,派生出了“瓷画”。

  二,绘画突出的是画家的主体意识,它包括艺术家的情感表达,艺术个性、艺术风格的追求,艺术表现中白由精神的追求,艺术表现中文化内涵的追求。这一切,均能在陶瓷绘画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在陶瓷绘画中,个性大于共性;感性的表达大于理性的思考;艺术表现上的丰富多样性,大于表现上的整齐、统一性;艺术表现上人文精神的丰富深刻性,大于大众要求的表层性和通俗性。而陶瓷装饰设计要求正好与此相反。这就是陶瓷绘画能独立于陶瓷装饰设计之外真正的理论依据。

  在现在的生活中陶瓷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是陶瓷能够点缀室内环境,能够很好协调整体效果,其陶瓷造型制品主要有花瓶、花盆、瓷画等,能够很好的调节光线、色差、审美疲劳等。二是陶瓷具有简约典雅实用的特点,其陶瓷制品主要有瓷砖、茶具、餐具等,这些都能够很好的调节室内文化气息,提高自身修养。闲暇时刻,坐在魅力夕阳下的窗边,用陶瓷茶具,沏一壶香茗,细细品味,慢慢体味,享受艺术陶瓷带来的高雅与温馨。近年来,陶瓷新工艺与新材质不断地得到开发,适用于装饰家居的艺术陶瓷品种日益丰富。目前在市场上普遍受到消费者偏爱的工艺陶瓷制品主要有现代名人陶艺、仿真陶艺、现代乡村风格陶艺审美性陶艺、实用性陶艺等等。其中,现代名人艺术陶瓷经过陶瓷名师精心彩绘,高温烧制而成为孤品,色泽、形状经久不变,融合了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色调、造型与现代家居容易搭配,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具有收藏和升值空间。因此,这类陶艺是收藏爱好者的首选。

  在现代的家居生活当中,室内的装饰设计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如今的很多装饰公司遍布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对客厅、书房、卧室、卫生间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一种人文的关怀。针对人们对室内装饰设计中对陶瓷造型及摆放的不同要求,必须对陶瓷工艺的造型进行改进,以及审美价值的艺术性进行提高。更好的实现家居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们的审美需求。掌握好各种空间、色彩、材质等技巧,借鉴西方油画等理论提升陶瓷的艺术性,运用多学科、多角度的理论与实践实现陶瓷艺术的发展。

  陶瓷工艺在室内的装饰中就好比是一种附属物,让冷清、无趣的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陶瓷在装饰的时候需要处理好陶瓷造型与陈设位置的关系,以及整体的设计风格。由于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不同,审美观的差异,以及性格的不同,人们的视觉产生的审美总是发生改变,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多方面了解主人的相关喜好,使陶瓷工艺在风格内容形式上与室内环境合而为一,同时陶瓷艺术本身又能表现出独特魅力,从而使得陶瓷工艺价值发挥到最佳。

  陶瓷工艺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在家居生活中随处可见,陶瓷工艺的艺术水准与装饰特点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经过陶瓷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并且很多高校开设有陶瓷艺术专业,这都很好的促进了我国陶艺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文化都上升了,对生活更增添了一种情趣,讲究一种情调,这就要求室内环境的改革,从之前的简单、单调变的典雅、古朴而时尚。现代陶艺十分强调室内整体的艺术气氛和文化特色,根据不同的家居设计风格来选定相应的陶瓷工艺,把握好家居环境和陶瓷的内在特征和关系,将整体气氛和陶瓷工艺风格协调起来。使得陶瓷与现代家居完美融合,以及达到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现代陶瓷的装饰有很多种样式,像陶瓷绘画、釉色装饰、陶瓷肌理等。陶瓷表面上绘画艺术给人们带来种种风格,绘有我国传统的山水、西方经典等画作,端庄而豪放,温馨而婉约,给人一种浓厚的文化空气,让人回味不断。釉色艺术制造出神奇的陶瓷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肌理材料选择,化腐朽为神奇,表现出我国劳动人们的伟大与神圣。这些都使得陶瓷与家居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一种优美与和谐。

  回顾历史,自清朝末年以来,我国传统手工制瓷行业便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出现了陶瓷实业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革,我国的陶瓷教育引入了以课堂、学校为主体的学院式教育。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陶瓷艺术教育课程,弘扬和传承了我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然而,在实际的学院式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高等院校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以培养出大批陶瓷专业的艺术人才,推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古代的陶瓷艺术历来都是以作坊的形式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1896年,清末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提出了创办陶瓷学校的建议,开启了近代陶艺教育改革。1906年,湖南创办了近代陶瓷教育的第一所学堂湖南瓷业学堂,开启了我国学院式教育的大门。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景德镇瓷业学校创立,主要培养陶瓷艺术品和工业生产的技术人员。我国的学院式教育以及陶瓷技术从此逐渐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学院式陶瓷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代的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能够与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相适应,逐渐成为高校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教育和专业教学内容。在中国特色的历史环境中,推动现代陶艺教育主要还依靠院校的陶艺教学和受科班教育的专业人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家周国桢,他的陶艺生动自然、唯美真切,对现代陶艺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学院式陶瓷教育,改变了我国传统陶瓷教育的模式,推动我国陶瓷艺术走向世界,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模式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高技能的陶瓷艺术人才。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国内仅有的一所专业完备的陶瓷高等教育学府,设有陶瓷工程系、陶瓷艺术系以及陶瓷机械系,拥有一支以陶瓷艺术家姚永康为代表的教师队伍。学院在教科研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在窑炉、材料、艺术等领域发挥学院特色,积极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经验,将创作设计与系统理论学习相结合,深入研究陶瓷工艺、形式语言、材料以及现代陶艺的创作方法,并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有自身特色的创作、研究、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陶瓷产业发展的传统工艺,不仅注重民间传统技艺,还吸收国外先进的陶艺观念,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传承和发扬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较早设有陶瓷艺术设计系的学校之一,在陶瓷艺术设计的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分布在全国各个区域,汇集了南北方陶瓷产区的综合特点。同时,随着国内外各种陶艺学术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清华美院将工业产品设计的方法和概念融入到陶艺教学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风格。陶艺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釉上和釉下彩绘、成型工艺技术、雕塑手工制作技法等学习内容。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不仅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每年都会从国外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形成更自由、更敏感、更开放的观念意识,让传统的陶瓷艺术与西方陶瓷艺术相结合,构建有学院特色的陶艺教学模式。

  中央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隶属雕塑系,设有专门的陶艺专业,开设了学历进修班和研究班课程。学院陶艺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经常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的陶艺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中央美术学院的陶艺教学以传统的陶瓷工艺技法为主,在学生了解和掌握陶瓷传统工艺和学术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艺技术的实践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同时,陶艺教育还注重多领域、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与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既自由开发又适度规范的学习方式,主张创作实践与技法训练相结合,强调将陶瓷成型技法训练与雕塑语言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工艺技术与陶瓷材料的独特美感,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

  目前,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开设了陶瓷艺术教育,但是大都沿用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形成了一种美院式教学。美院式陶瓷艺术教育相对缺乏自身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手脑互动实践相对较少,缺乏以市场经济发展为指导的陶瓷艺术教育的意识。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观念上也存在着问题,教学过程中重工艺轻思维、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缺少真实性。陶瓷艺术教育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少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技能和思维创新的训练,使学生设计的作品平淡无味。

  目前,很多院校的陶瓷艺术教育还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一味地将陶瓷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只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陶艺工艺、发展历程等相关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陶艺的内涵和蕴意。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性,教学的方法也相对老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随着陶艺的发展,传统的陶艺美术专业基础、造型基础以及陶瓷专业的三个模块已经不能满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些课程相对独立,需要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创新设计,教学的内容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多元化的陶艺教育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筹划着扩大办学规模,探寻长久的学校发展之路。陶瓷艺术院校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渠道,也加入了扩大办学的热潮中。但是,由于教育部门缺乏对陶瓷艺术院校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形成了陶艺教育相对自由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部分地区过分盲目地创办学校,盲目扩大办学和招生,导致学校的特色逐渐消失,生源的质量不断下滑,高校的教育与企业的生产需要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陶艺的传承。

  学院式陶艺教育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定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服务的形式和范围;其次,强调教育的应用性,要体现陶艺教学的鲜明特色,教学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和陶瓷产业服务的思想;再次,陶艺教育要具有动态性,教学设计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以往的传统式教育,发展不拘于常规课堂教学的、动态的多元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陶艺教育院校应该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实现产教融合。如周国桢的陶瓷作品大都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他主张创作要走进生活。在陶艺教学中,学校应该为学生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多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可积极举办陶艺大赛,带学生参观陶艺展览会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学院式的陶瓷艺术教育除了基本的手艺和技能外,更重要的就是掌握陶瓷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学院式的陶瓷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凸显出人性化的设计。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陶艺教育的重点转到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启发、培养和提高层面上来,使陶艺教育朝着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人性化的模式发展;应该重过程、重思维、重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自主学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提倡运用提问式、研究式、综合式、自主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院式的陶瓷教育应该具有统一的规范和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基础的实用性,以培养服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传统的陶艺教育。在教学中,要突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突出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要与时俱进,立足于行业和产业的岗位需求,以实践技能和岗位技能为目标,打造新型的陶艺教育平台。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早在公元前8000—2000年,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陶瓷,因此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装饰可以给以人们美的感受,中国陶瓷艺术的装饰色彩一方面使得陶瓷更具有美感,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陶瓷制作者的审美观和某些方面的价值观。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由于陶瓷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精髓,因此中国陶瓷艺术的装饰色彩从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某些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将陶瓷和色彩以艺术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风韵。这种风韵赏心悦目、别具一格,富有独特的东方魅力。更重要的是,这种风韵凝聚了由古至今的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的心路历程,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蕴涵、文化素养以及历史面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陶瓷艺术的装饰色彩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思想高度和极具特色的创造性,具有广博而又深刻的美学内涵。

  前已所述,装饰给予了人们视觉美,同时装饰还是人们进行文化价值观念交流的重要手段,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装饰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味、对生活的定位和态度,标志着某个人信奉的特定的信仰和特定的生活方式。由于陶瓷材料的特殊性,使得陶瓷的器表装饰和釉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在陶瓷的器表对陶瓷艺术品进行装饰,是为了对陶瓷制品进行进一步的艺术美化。不论是装饰的内容还是装饰的表现形式,都强化了陶瓷制品的文化内涵,同时还体现了此陶瓷设计者的喜好倾向以及性格特征。

  所谓“同类材料的装饰”,就是指将泥质的印制和塑制的浮雕、圆雕等贴在坯体上,使其成为坯体的一部分,这样整个陶瓷制品看上去就很有层次感;此外,在用此方式进行陶瓷艺术的装饰时,还有两种具体的操作:其一是通过刻刀将坯体刻出纹饰,这些纹饰再配以透明釉,就可以形成富有淡雅特质的纹饰美;其二就是利用模具可以在坯体上印出特定形状的纹饰,也可以达到很雅致的装饰美。通过此类方式进行装饰的陶瓷制品,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感觉。

  所谓“化妆土”装饰是指通过将化妆土浆涂在坯体的全部或局部上,然后就可以彩绘花纹或刻出花纹。通过露出的坯胎色,化妆土原本的颜色和坯体的颜色、纹饰和坯体之间都会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就可以达到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方式的手法质朴、自然,没有很夸张的各种颜色,相反经此方式装饰的陶瓷艺术品给人一种亲切感。

  所谓“彩绘装饰”是指将对陶瓷制品的装饰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这种方式在所有的装饰方式中是最重要的一种。早在战国时期,彩绘装饰这一方式就已经被我国劳动人民所使用了,之后每个朝代在彩绘装饰的工艺上都有所提高。所谓釉下彩是指先在泥坯上绘制出各种图案纹样,再将釉罩在陶瓷制品上,并将它们一起送入窑中进行高温煅烧。因为陶瓷制品有釉面的覆盖,因此陶瓷制品上的色彩和图案都不容易变色,使得陶瓷艺术品经久耐看。釉上彩是指直接对已经烧好了的素色瓷胎进行彩绘,然后再在窑中经低温烧制而成。

  对于彩绘装饰的颜色选择,中国人向来就喜欢鲜艳、明朗的颜色,而不太喜欢较暗的颜色。基于这种原因,在彩绘装饰中常用到的颜色就是红色、黄色、绿色、青色、黑色、白色、金色和紫色等,而这几种颜色也就成了彩绘装饰中的主要色调。这些鲜明、明朗的颜色是较难处理的,但是中国人民凭借其勤劳和聪明才智,巧妙地运用调和、对比的手法,使得这些颜色越发显得轻快和庄重,并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彩绘装饰的勾边手法也是很讲究的,一般用来勾边的颜色都是金、银、黑、白、灰等,勾边会使得经彩绘装饰后的陶瓷艺术品的色彩更加鲜艳、色调更加协调。

  我国陶瓷艺术的色彩装饰可追溯到公元前约8000—2000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烧制陶瓷的工艺虽然简单,但是对陶瓷的装饰却富有艺术气息,纹饰的变化虽然比较单纯,但是色彩还是很鲜艳的;在商代,当时的人民将烧制陶瓷的工艺与青铜工艺结合起来,并形成了刻文白陶;在汉代,我国的陶瓷工艺日渐成熟;隋朝的白瓷为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唐朝则出现了有名的邢窑和越窑,邢窑和越窑所产的瓷器都堪称得上是陶瓷艺术品中的精品,极具欣赏价值;宋朝瓷器的显著特征就是沉静素雅,看上去显得自然;元朝出产的青花瓷,讲究的是青、白二色相映,极具艺术感染力,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和清朝不仅生产了大量的青花瓷,还生产出了彩绘瓷以及釉瓷,这两个朝代所生产的陶瓷制品产量多,并且工艺精湛、装饰多样、品种丰富,是之前所有的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陶瓷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精髓,陶瓷制品上的装饰色彩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某种特定的信仰。中国陶瓷的装饰方式有多种,每一种装饰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另外,我国的陶瓷艺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此后每一个朝代在陶瓷的制作工艺上都有相应的提高。如今我们步入了全球化时代,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陶瓷艺术品也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特点。

  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但那时的只是在陶器上简单的勾勒线条。夏商周时代,陶瓷雕塑的雏形慢慢趋于成熟,秦汉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陶瓷雕塑。我们所熟知的秦兵马俑,气势恢宏,被世人称为“世界奇迹”。秦兵马俑的制作精良,所表现出来令世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在唐宋时代,陶瓷雕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明朝时期中国古代陶瓷雕塑发展至巅峰。清朝时期的德化窑、石湾窑和景德镇窑等具有中国古代传统陶瓷艺术的陶瓷窑凭借其独具的陶瓷雕塑器具材料和制作工艺,得到全球的好评与称赞。

  进入到了新社会,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品在现展的道路上,也开始摸索自己的前进方向,在考虑选择材料、制作手法,后期成型等阶段中注以创新的活跃,加以现代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力量,使陶瓷雕塑更具艺术性和欣赏性。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对艺术品的收藏与品位更加的喜爱;对艺术品的外形和古典的风格更注重;对陶瓷雕塑本身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更欣赏。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造型形式之一,中国人注重意中的神貌的表达,如果只是一味地简单追求貌似形似,而不注重意境的表达,那么作品就会缺少一份神韵之美。现代意向陶瓷雕塑的表现,具有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周国桢。周国桢陶瓷雕塑的意向表现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得精华以及中国国画、戏曲的精华,使他的作品的造型具有空间意象化。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潮流,对城市雕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现代感城市雕塑就应运而生,人们称这类具有现代特色的雕塑为“抽象雕塑”。随着人们的想象力的发散和陶瓷雕塑技术的发展,人们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将之抽象化。陶瓷抽象雕塑运用“立体构成”的设计原理进行创作的,将陶瓷雕塑的艺术美感表现出来,其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的表现慢慢潜入人们的审美范围。这是抽象艺术慢慢普及走向文化发展的时代。这三种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都具有空间的美感,可相辅相成。

  陶瓷雕塑本身是一件艺术品,要注重其艺术的变现力。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的艺术特点就是陶瓷雕塑制作者们艺术思维的由模糊的概念转化成实态成型过程。陶瓷雕塑具有极大的创作构造空间和想象思想的表达空间,它具有容纳多种艺术表现为一体的能力,可以将传统和现代表现完美结合。现代化陶瓷雕塑丰富了自身的包容能力,拓展了更丰富的创作空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更符合人们对艺术的实际追求。中国的陶瓷雕塑的发展不仅要保留优秀的传统的陶瓷雕塑风格,还要不断的探索新的艺术变现手法。

 
 
公司名称:奇亿娱乐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奇亿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5232077821
传真:400-822-4455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qzqs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