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恒悦注册)登录平台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23 16:58   

  首页(恒悦注册)登录平台紫砂壶可称为目前世界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陶艺名家,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据记载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创始人是嘉靖时期的供春。自明朝起500年间名家辈出,不断有精品传世。

  供春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把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他在制壶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而是用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制出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在当时名声显赫,有“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之称。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虽然只有短短的12个字,但却令人如见其壶。自此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供春弟子时大彬、李仲芬与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独树一帜,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古朴雅致,妙不可言。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成紫砂壶,所制壶器以制工精细、古朴庄重、器型厚重别致著称。

  紫砂陶艺发展至清代无论在器型还是在制作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重要的陶艺大家有陈鸿寿、杨彭年。陈鸿寿,清代中期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同时也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紫砂陶艺大家之一。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也确实将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对于紫砂陶艺,陈鸿寿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将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紫砂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便是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陶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他与杨彭年的合作所制成的紫砂壶,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虽然制作艺术并不及明代精妙,但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紫砂陶艺与品茶艺术古代文人都有不同感悟,如梅尧臣、蔡襄、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较著名的有坡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指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清远。1595年张源所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更加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因此使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马国芳 部级助理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紫砂行业协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 中国宜兴紫砂艺术馆工艺美术师

  出生于宜兴陶艺世家,从小酷爱紫砂艺术,学校毕业后跟谁母亲学做宜兴紫砂壶,先进宜兴中袁紫砂工艺厂学习基础知识,后来进宜兴紫砂工艺三厂,悉心钻研紫砂壶制作技艺,并且专功全手工制作工艺,受到多名大师指点,技艺全面提升。1998年创办自己的工作室“荆砂钰陶紫砂艺术工作室”,创作有个性的作品,全面开拓了自己的艺术空间。后来拜部级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邵顺生(邵大亨的后人)为师,学做方器,经过多年的艺术磨练,使得作品设计新颖,造型古朴、清新,线条流畅气韵生动,特别注意内涵创作,思维活跃,所制作品风格既继承传统,又不乏自我的鲜明个性,有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近年来,作品逐渐获得了行业和收藏界的认可,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苏工艺美术协会”等多家权威机构的奖项。其代表作品有:“平步青云壶、四方菱花壶、龙头一捆竹壶、福禄寿步步高升壶、三脚曲钮壶、紫钰壶、百子东坡提梁壶、同心如意壶等”,并且有多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其在紫砂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先后在《大众文学》等省级以上刊物中发表了《试论紫砂的造型特征》、《心长泥短论壶艺》、《我的制壶小屋》等多篇论文。她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先后向多家慈善机构捐赠了多件作品,彰显了爱心。她凭借个人的实力确立了自己在紫砂壶光器制作方面的地位,使得许多作品成为了行家和收藏家的珍品。

  顾建余 部级工艺美术员 中国陶瓷行业协会会员 中国紫砂行业协会会员 荆砂钰陶工作室艺术总监

  生于陶艺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耳濡目染,深得顾氏紫砂艺术制作之真传。大学毕业后,拜部级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邵顺生先生为师,潜心钻研宜兴紫砂壶制作技艺,练就了全面而扎实的基本功,再加上高等学府的正规化理论的培养,精于制作和设计宜兴紫砂壶,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个人风格的紫砂壶艺精品。从业近20年来,所创作的作品,先后多次获得展评奖项,也得到了广大爱壶人的好评。

  宜兴紫砂壶的名,我想大家都知道了,就算你是刚开始玩紫砂壶,在网上也能找到很多关于紫砂壶的内容。不管你对紫砂壶的感觉如何,在很多人心中,都会这样认为:紫砂壶是艺术品,形制优美,色泽古雅。其次她是日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别清香。

  现在,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品味也越来越高了。其实这也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不谋而合了,九十年代国家的发展主流是做外贸,2000--2010年是房地产的发展,2011年后应该是消费品发展的机会(个人理解)。

  现在的紫砂壶已经不是以前做为身份的炫耀品了,也进入了普通百姓家,也就是玩紫砂壶的人多了,在忙碌之余,品茗玩壶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大乐事。

  当你得到一把紫砂壶时,你是否想过,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把能用来泡茶的紫砂壶,而是得到了八种心境:

  一、文化心。紫砂壶刚开始时就是一种用来泡茶的容器,但是后来在其发展过程中,文人雅士参与到紫砂壶中来后,你看到的紫砂壶,就已经包含了泥料、制作、篆刻、书法、绘画、雕塑、烧制等元素,这时的你不仅仅是在品茗,而是在与先贤沟通和交流,在享受文化大餐。

  二、历史心。紫砂壶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了,期间出现了很多名家,并且形成了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我想很多壶友都对紫砂壶的发展有所了解,对以前的历史也所了解的,有很多壶友向我说起这些历史时,给我有如数家珍的感觉。

  三、收藏心。紫砂壶作为一种收藏品,你可以不去计较她的升值潜力、市场潜力,有很多朋友收藏紫砂壶,其出发点就是想给自己的孩子能留一点财富。他们根据自己的喜欢程度来决定选择紫砂壶的造型、价位等,也会去考虑制作工艺、做壶人的口碑等。没想到要卖,就是无理由的喜欢,这是这类人买壶的出发点。

  四、投资心。紫砂壶的升值是自然而然出现的,随着制作工艺的提高、泥料的短缺、做壶人知名度的提高,紫砂壶的价值也在提高,一般的做壶人的壶价也是按照每年30%的幅度在上涨的,如果是一些特殊的紫砂壶,那上涨的幅度会更大。制作者的知名度和职称的提高,会使得他的作品在市场上的追捧者增加,其壶价就自然上涨了。也许你买壶时没考虑到,但事实上壶价一直是在上涨的。

  五、特别心。做壶人很多,紫砂壶的造型更多,你的可以选择的空间也大,对于自己喜欢的造型,如果市场上很少,你也许会感觉到很满足。如果自己拥有的壶,在很多方面或者在某一个方面是与众不同的,那种感觉也会特别好。如果这壶是名家制作,壶上有另外的名家的刻绘,那这壶应该是特别的,你的心境自然也会特别。

  六、亲情心。这亲情心不仅仅包括对壶的爱护,也包括对做壶人的赏识,对同道中人的理解,当你认可一个人时,你会愿意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人,当你和一群爱壶人认识时,你就得到了一群朋友。我想每个爱壶人都会有很多能称为真正朋友的朋友。

  七、痛苦心。收藏紫砂壶有很多乐趣,但也有痛苦的,你以前没想到,那是因为其乐趣掩盖了痛苦。大把的金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都会让你有心痛的感觉,特别是在价格谈不下时。还有一种更伤人的痛苦心,那就是自己喜爱的壶碎了裂了丢了被骗了。。。这又会有多少人能坦然面对?你如真遇到这样的情况了,我请您淡定淡定再淡定!!!

  八、茶道心。紫砂壶是用来泡茶的器具,自然离不开茶了,为泡茶就要懂茶道方面的知识,壶和茶的搭配、茶和水的搭配、水温度的掌握、泡茶的方法、过程等等,这一切又都让你拥有了另外一种心境了。也许你还能从茶道中获得人生感悟呢。

  这八种心境,你拥有几种?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紫砂壶的理解,你把品茗、用壶放在什么心理地位。

  中国传统紫砂茶壶是宜兴地区独有的宝贵资产,紫砂茶壶丰富的器形汇集着历代艺人深厚的创作智慧,孕育着独特的造型风格和审美内涵。造型上的仿古和创新使紫砂茶壶一系列传统经典的器形延续下来,并发展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造型宝库。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纯粹以紫砂茶壶造型为研究对象的先例。以科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诠释“造型美”的研究致力于突破传统美学理论对审美认识和思维空间的局限,用理智来领会和反映艺术创造的和谐,为艺术形式美的展现开拓崭新的视角,为艺术形式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法可依的途径。

  在我国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宜兴紫砂陶从明代中期闻名遐迩以来,已近5000年经久不衰的历史。紫砂器的出现和她的发展是宜兴地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按照东方民族的文化艺术观点看,它又是直接体现着宜兴地区的社会风貌与文明程度。其一,人们把紫砂器看作是属于自己文化层次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特别是一些书画家、金石家更被紫砂器的魅力所吸引,他们十分喜爱收藏紫砂器;其二,人们把品茶论茶、品诗论画和以紫砂壶旋沦旋注成为他们清雅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其三,因文人墨士欣赏、把玩与品评,不但使紫砂陶的造型与装饰艺术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而且把我国的传统文学艺术与紫砂陶相结合起来,更增加了紫砂陶的文化色彩,并日益增加了它的文学艺术、赏心愉悦、文物收藏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其四,紫砂艺术已成为紫砂艺人对文化艺术的迫切追求,使壶艺水平不断提高。

  茶壶鉴赏,懂得鉴赏,搞好收藏的前提。鉴赏者,品鉴与赏析也,艺术品的鉴赏永远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个理儿,所以很难建立一个绝对公正的,绝对客观的,艺术品价值的评判体系。当今社会和谐安定盛世收藏已成时尚,紫砂茶壶收藏量日趋倍增。人们在关注着紫砂事业的发展趋势,锁定紫砂收藏的玩家藏家不在少数。一个全手工制作茶壶的艺人,是随紫砂行业的发展的受益者。也可以看出全手工紫砂茶壶制作在紫砂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必然性。工艺美术大师叫徐秀棠,他认为,通理得趣,方为上乘之器。他把欣赏紫砂壶的要点归纳为理和趣两个点。他所说的理,是指的物质,他所说的趣,指情趣。所谓通理,要是要适用。一把壶,要拿得住握得稳,要在容积大小,身段高矮,壶嘴曲折各个部位的配置的方面,都要做到合理,有悖常理的壶,一定不是上乘制作。所谓得趣,要有情趣雅趣和机趣,有趣为上,无趣为下趣,高为上趣,寡为下理,只有理趣兼备的紫砂壶,才能人们日常家用,和艺术把玩的双重需求。

  在传统紫砂壶的艺术造型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完美器形,汇集着历代艺人的创作智慧。经过数百年来人类社会在文化艺术上的演进,很多器形经过不断反复提炼修改,日臻完善,虽古尤新。光货类型的掇球壶、仿古壶、汉扁壶、线云壶等,筋纹类型的菱花、合菊、风卷葵、鱼化龙等,都各有仪态,均是茶事上的上好佳器。如许优良的壶类造型,孕育着紫砂壶艺独特的风格和内涵的精华,供我们去汲取素养,在审美器形构造中,由点、线、面组成的主体与附体嘴、、口、底、足、盖、的子等配置的比例关系,以及结构上的缓冲过渡,明暗面的技法处理,空间和实体所形成的虚实对比,都是值得悉心研究的原理。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优良传统,取其精华,以充实自己的设计构思,始能创作出更新的作品。

  一把好的紫砂壶具备三个特点:(1)要好看令人一见倾心;(2)要耐看令人百看不厌;(3)要有意味令人妙不可言。

  所谓好看要养眼要出众,在一堆紫砂壶中能让人感觉到那把壶超凡脱俗独领,那种搁在壶堆里,找也找不到的壶,一定不是上乘之作。当你走进壶艺店,一眼看去,最吸引你的那把茶壶,就是符合我所说的个标准:好看。

  所谓耐看,要经得起反复看,经常看,仔细看,常看常新,百看不厌,有些壶乍一看惊心动魄,再一看粗制滥造,看花枝招展,明天看兴味索然。这样的壶是不能够进入优秀的作品行列,优秀的作品,是有一定神韵的,有灵魂的。能不能将飘忽不定的紫砂魂凝聚在一件作品上,这对壶艺家来说严峻的考验,实践证明,只要一招不慎,一定会魂飞魄散的结果。因此,一把好壶,要经看,耐看,不仅在创作理念上要有创新,要有突破,还要求每细节都要做得无可挑剔。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在陈曼生的带领及推动下,紫砂艺术进入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而在其对紫砂装饰所作的各种创新尝试中,其书画表现为紫砂艺术价值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笔者多年创作及理论研究之经验而著此文,为使更多的学术研究者以及紫砂从艺者能投身于紫砂书画艺术的探索及实践中去。

  紫砂器始烧于宋代,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对宜兴的紫砂茶器甚是喜爱,曾游历至陶都并留下诗句。其《宛陵集》诗中有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其中“紫泥”即指紫砂,说明当时的紫砂茶壶已然成为某些文人士大夫赏玩的风雅之物。拥有漫长制陶史的宜兴紫砂艺术,见诸史料却并不很多。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云:“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诗中提到,随着近百年饮茶风尚的转变,人们日渐认识到宜兴紫砂陶壶最宜饮茶之用,而一直使用的银壶、锡壶和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的瓷壶开始淡出文人视野。

  相传明代正德年间(16世纪初),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名龚春(供春),从位于宜兴金沙寺的僧人处学得制砂技艺。据说他所作壶具以指螺纹为标记,同时壶身有接缝。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制壶名家辈出,而明代晚期最为著名的是时大彬,他制作的紫砂壶在明代可谓引领一代风尚,其价值连城的壶器引起诸多追随仿作者。时大彬作品的特点为无绘画装饰,以素面为主,也很少见诗文刻铭。其壶造型线条流畅生动,虽未追奇工巧饰,却独出机杼、朴质惠雅、难能可贵,这也就形成了早期紫砂壶的代表性特征。

  清代中期的嘉庆、道光年间,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偏爱及吹捧下,紫砂壶艺走向全盛。特别是大批具有很高学识修养的文人参与进来,为紫砂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当时,陈曼生作为引领紫砂艺术转变的文人艺术家之一。其为浙江钱塘人,字子恭,号曼生,为“西冷家”之一,精于书画和刻印,同时擅长砂壶设计,是一位修养颇为全面的文人艺术家。陈曼生曾任江苏溧阳知县期间,对于当地的制陶业颇为关注。为亲自研究制壶绝技,陈曼生结识了当时的紫砂名家杨彭年及其家人杨宝年、杨凤年等人,在与他们的倾力合作下,陈曼生成功地将绘画、书法、诗词、刻印等文人画内容移植于紫砂器面上,开创了紫砂壶与文人绘画艺术全面深入的结合,提高了紫砂艺术的文化艺术价值,为紫砂艺术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溧阳县历来是名茶的生产地,时任知县的陈曼生,与当时一些文人士子过从甚密,这些文友多为饱学之士,闲暇之余经常互相邀约一起品茶论道。在陈曼生的影响下,他们对紫砂书画艺术的尝试激起兴趣,如高爽泉、江听香、郭频伽等人在其引导下,对于紫砂绘画的研究获得相当的成功。在陈曼生参与制壶之后,一些文儒巨商、富贵阶层争相附庸风雅,不惜以重金购藏其作品。一时间紫砂壶价格水涨船高,因此也形成了“壶以文贵、文随壶传”的艺术经典。

  宜兴紫砂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在素有名家辈出的“瓷器之国”――中国,宜兴紫砂陶何以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鉴赏紫砂壶款一方面是鉴别壶的作者,或题诗镌铭的作者,另一方面是欣赏题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金石篆刻。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被誉为“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

  紫砂艺术有文化背景的魅力,下面我们从收藏价值的角度上,细细品味紫砂艺术之美,又可以大致细分为五个方面:形、泥、工、款、功。

  所谓的“形”,就是壶的形象。“圆形壶”须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方形壶”须轮廓分明、线面挺阔;“仿生壶”须主次分明,视觉和谐;“筋纹类”须纹理清晰,口盖严密。以上所提及的几点只是紫砂业内制壶的基本要求,如果想企及“形之美”的境界,还必须在造型方面多下工夫,紫砂壶的造型,虽有古老传承下来的制壶条规,但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艺术的基础上融合,采天地自然之所绝美意境,创脱源于前师之未有形态,乃是紫砂造型艺术的境界追求。另外,造型的成功优劣还与造型的气度息息相关。而作品造型的气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自身的文化涵养和精神品质。一件作品包含了作者的个性表现、风格体现、文化层次和气质修养。只有时刻注意丰富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提高心性修为的境界,才能使作品的造型产生体现自身品质的独有美态:有的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若旨欲拟人则人间百态栩栩如生,其神跃然壶上: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飘逸如仙子,脱尘如衲子……纵观造型的气与形,如果给人以造型艺术的美感的话,则购买收藏时便会是先入为主的选择。

  所谓“泥”,即是指紫砂壶的材质:泥料的品质。紫砂泥料是一种自然特殊的矿土,内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除了顾名思义的“紫泥”之外,还有绿泥、红泥。虽然紫砂原矿的颜色只有三种色彩,但烧制的温度变化、泥料的配比成份不一,可以使烧制后的成品颜色千姿百变,紫砂“五色”之说也似乎再不能用来涵盖修饰紫砂之色彩丰富: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金胡玉,具百美于三基色。这就是紫砂泥色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再在泥中和以粗粒生、熟泥砂等则谷皱周身,珠粒隐现,更是夺目。总的说来,紫砂壶的收藏价值鉴别泥料材质的优劣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谓“工”,便是紫砂艺术的工艺品质。紫砂壶由壶身、颈、底、脚、盖、嘴、的等组成,既具有本身严谨完美的整体,又有与壶身相辅相成构成和谐完美整体的附件。在紫砂壶丰富的工艺线条中有:凹凸线、凹线、圆线、鳝肚线、碗口线、鲫背线、飞线、翻线、云肩线、弄堂线、隐线、侧角线、阴角线、阳角线、方线等变化多端的装饰应用线条香结合使用,使紫砂壶增加工艺上的美感。而由于紫砂壶在工艺处理方面采用手法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光货、花货、筋瓤货。光货,圆形珠圆玉润,方器轮廓周正;花货,写实表达逼真,写意表现趣味;筋瓤货,线条脉络有致,卷曲和润。紫砂壶的工艺,可以说是百玩不厌,研旧而出新味。紫砂壶的工艺美是收藏价值的灵魂所在,工艺精良的紫砂壶,给人高昂情绪的激发,给人气质内敛的含蓄……

  所谓“款”,即为紫砂壶的款识。简单说就是壶的印款作者,以及何人镌刻的诗词书画。总的说来,紫砂壶又可以分为商品壶和工艺壶。商品壶又有细货、粗货之分,工艺壶则有工艺品壶、特艺品壶、艺术品之分。作品的价值按艺人的成就、艺术价值来论断。而在紫砂壶的装饰方面,“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紫砂壶的雕刻装饰艺术更是集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等艺术于一体,提高了装饰层次,深蕴文化内涵,使紫砂壶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艺术文化的珍藏品。

  所谓“功”,就是指紫砂壶的功能、适用与否。对于紫砂壶功能适用的基本尺度是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紫砂壶的实用功能,若与其他质地的茶具相比较而言的话,较为理想,暑天泡茶,不易变味。

  历代宜兴陶瓷工匠用烈火使陶土放出异彩,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提供了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不断深入地进行紫砂陶的科学研究,探索奥妙,总结经验,古为今用,促进陶都繁荣昌盛,促使宜兴紫砂陶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宜兴的紫砂大体分为光货紫砂和花货紫砂,光货包括方壶、圆壶以及那些素身的紫砂壶。宜兴紫砂持续发展提高,直至繁荣兴盛,步入辉煌,是与从古至今的一些紫砂名家,巨匠孜孜追求,刻苦努力,辛苦培育分不开的。老一辈的紫砂艺人,不但精于研艺,独创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典的紫砂作品,还将精湛的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后人,为我们新一代紫砂人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在笔者看来,传统品种的茶壶,如:掇球、仿古、石瓢一类,线条简洁,造型概括,点、线、面、空间,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审美的差异,使我们对这类壶的理解也不同。有人会认为好的光货壶是中国文化中的写意,具有现代艺术气息,看着懂门道的人会认为写意情趣更为浓郁,气韵更为生动,形体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有一种静穆之美,会达到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的境地。但我认为,紫砂艺术应面对更多的紫砂爱好者,希望不同层次的人都能接受并喜爱,而花货茶壶则更能满足这一要求。花货紫砂壶表现手法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更易理解,往往给人有一目了然的感觉。花货紫砂壶的题材也相当广泛,有自然的、抽象的、历史的、吉祥的、精神的,简直是小小一方土能表千万意。

  无论哪一类花货壶的创新与制作,都不能脱离传统的工艺手法,花货是雕塑类型的壶,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其一,在光货的壶身上堆塑雕刻装饰而制成的壶,像朱可心的报春壶系列、松鼠葡萄壶,时大彬制成的龙凤包袱壶,四方如意壶,顾景舟的莲子壶、竹鼓壶等,很多历代名家都是这种型制。其二,模拟自然形体而进行技术加工而制成的壶。具体就是以自然中的花果、树木、鱼虫、鸟兽为题材,进行模拟提炼、加工而精心制作的紫砂作品,通过作者的神思妙想,把他们与自然巧妙结合,达到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再加上作者的心意,一把好壶就展现在你面前。你可以从中获取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紫砂花壶的创新与制作,应具备以下好的素养:(1)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包括书画、陶刻,具备雕塑造型美术功底等);(2)有良好的传统工艺基础(包括制壶技艺、传统工艺等基本功);(3)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好的生活底蕴。这些素养都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所以一件好的花货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平生所好,看出作者文化修养、工艺基础、生活情操等。

  紫砂花货的创新与制作,不能脱离紫砂壶的功能性。造型的大小、容量,应适合泡茶的需要,造型古雅、稳重、可爱更适合文人雅士的品茶需要。以前笔者一味的追求作品的艺术效果,往往把茶壶做得很大,后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观赏前辈的作品,(如:供春、时大彬、陈鸣远、朱可心、顾景舟等)。在通过近年与广东、福建等地的收藏爱好者的交往,学习他们的茶文化,感受他们的品茶之趣,所以这几年笔者制作的花货紫砂壶更适合泡茶之用,我创新制作一把壶,要通过不断的改进,感到得心应手才下手制作,作品出来以后自己也爱不释手,边把玩边制作,备感亲切。

  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名为阳羡,晋惠帝时期又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而沿用迄今。宜兴盛产一种特殊陶土,其颜色多为绛紫,故统称紫砂。但其颜色亦有红、绿、黄、白等,故又誉为五色土。用其所做茶具即为紫砂壶。明清时期,紫砂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多种文化性质的巧妙结合,成了紫砂文化的标志性特色。

  定义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方面,紫砂作为美术品,应具备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轮廓;神,即神韵;气,即气质,陶艺所蕴含的和谐色泽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另一方面紫砂壶还需满足其作为茶具的根本特性--实用性。如壶体的容量和重量比例恰当,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方便舒适,壶盖四周合缝等。紫砂壶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属于无釉茶具,采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矿制成生坯然后高温烧制而成。由于其成型后烧成过程中温度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更有肉眼难辨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故老壶、旧壶虽冲白开水也能散发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质属性,即使开水冲泡也不至于烫手,冷热剧变更不会破裂,而热天盛茶则逾夜不馊。

  紫砂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陶材料特殊,陶泥具有砂性,所制作的陶器内外均不施釉,制品烧成后,主要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紫砂陶器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从一个方面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造型审美意识。

  如今的紫砂艺术经过几十代紫砂艺人的奉献,也已趋于成熟,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系列性的理论知识。宜兴紫砂始自北宋,盛于明清, 当今更趋兴旺。其间,名家辈出,代有精品。新一代壶艺高手在继承传统制壶技艺的基础上,借鉴古今名师制壶的优秀成果,发挥紫砂五色土的神奇功能,运用造型、装饰等技艺技法,大胆尝试,推陈出新,使得这片艺苑愈发欣欣向荣、气象万千。

  紫砂壶的传统手工制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项特别的工艺和文化内容,也是最有价值和最值得重视、传承的内容。它成形于农业文明时代,经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而成为一套完备有序的手工技艺,充分体现了紫砂壶艺人的聪明才智和多彩多姿的审美情趣。这种制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个体完成单个创作,因而带有丰富的个性特征,其手法也因人而异,从而使紫砂壶造型千变万化,也由于实际操作时每人出手有高低,故其作品的水平高下分明。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都不是完美的,也因为这种不完美,让每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风景,不必费心讨好别人,而去改变真实的自己。如果想要拥有快乐,就卸下那些沉重的思想包袱,做个洒脱有尊严的自己,时光在走,很多的事情注定被遗忘,很多人注定成为过客,放开手,大步向前迈,没有人会是你一辈子的依靠,让心在静怡中享受温润时光,轻轻搁浅记忆的尘烟,轻握一份洒脱,在风轻云淡中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地处辽宁省辽阳市境内。自古以来,红山文化、古地质文化资源滋养着这方水土。新中国成立以后,喀左县以丰富的非金属矿源成立了国营陶瓷厂。随着产业规模的发展,又将其紫砂车间独立建为喀左国营紫砂厂。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喀左国营紫砂厂员工达到150多人,其主要产品类型包括紫砂壶、紫砂花盆及各种紫砂工艺品等,出口多个国家,紫砂产品曾经获得原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

  近几年,喀左紫砂艺术产业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得到迅速的发展,力求打造北方陶都。在政府的经济主导下涌现出一批发展势头较好的紫砂民营企业和一批优秀的紫砂工艺美术人才,如天佑紫砂的创始人梁海江、晚窑创始人白雪峰。然而不得不承认,喀左紫砂追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宜兴紫砂还有一段距离。其在如下几方面存在差距:第一,紫砂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根基;第二,紫砂艺术特征与地域人文文化背景的关系;第三,紫砂工艺技术的积累和传承;第四,紫砂艺术市场成熟程度和市场的认知度。

  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并非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喀左紫砂要想找到突破口,打造独树一帜的,具有喀左紫砂文化艺术特点的文化符号就得从艺术品类、艺术特征、地域民族文化等方面入手,形成独特的紫砂艺术风貌。喀左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红山文化、蒙族文化就可以作为文化节点融入紫砂艺术的创作中。近几年,有一些民间紫砂艺人从喀左地域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挖掘和创作。例如,白雪峰,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的紫砂作品《红山化龙壶》就是以红山文化的中华第一龙“C型龙”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还有《紫砂大汗帐壶》则是以蒙古大汗的帐篷为创作主体,再配上蒙式的如意纹饰,彰显蒙古大汗的尊贵与威严。壶把又以蒙文字母为形,既美观又不失把握的舒适性。另外,还有徐振海,高级工艺美术师。他的作品《红山神韵》同样也是运用了红山文化的符号,以陶为壶身,壶盖纽是牛河梁出土的玉猪龙的形象,壶把同样采用“C型龙”的造型要素。壶形整体上灵活运用红山文化诸多要素的融合,造型和谐具有韵律感,形成了古今北方文化符号的对比,能让人体会到具有北方特色的紫砂艺术。像这二位民间紫砂艺术家的创作就能够脱离宜兴紫砂的影响,找寻本土文化特色和艺术语言,从而体现出不同于宜兴紫砂的艺术风貌。这些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应当作为喀左地区紫砂文化创新理念的重要依托。

  打造喀左紫砂艺术独树一帜的风貌,一方面可以从具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视觉语言特征入手,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烧制工艺上区别于当下宜兴紫砂的主流工艺特征。

  烧制是泥土质变为陶瓷制品的必要环节。一件好的紫砂制品必须经合适的温度才能烧制成功,温度高了则“过”,泥土过度烧结影响紫砂使用的透气性,降低了功能的优越性;温度低了则“弱”,器物表面缺乏光泽,硬度不够,既影响美观又影响使用。所以温度必须控制得恰到好处,才能将紫砂泥土中的铁、锰等元素展现出朴雅的色泽与质感。追溯历史,早期的紫砂烧制工艺都是采用柴窑烧制,紫砂器物的烧制完全仰仗烧制工人的经验。后来由于科技和工业化的发展,逐渐用煤、油、电作为热能来烧制紫砂。其中,电窑的烧制是受外界因素影响最小的,其升温快、升温速度稳定、温度分布相对均匀,所以烧制的成品率较高。更重要的是,电窑的烧制不需要复杂的烧制技术,只要按照设定好的升温曲线进行控制就好。甚至现在普遍使用自动控温,一键设定解决问题。因此,无论是宜兴还是喀左,如今紫砂的烧制工艺均采用电窑进行烧制。

  然而传统的柴烧紫砂却有电窑无法企及的艺术魅力。紫砂的柴烧是将紫砂坯体装入窑中,用木柴作为燃料进行烧制。在烧制过程中,火焰在窑内流动,直接作用于坯体表面,由于火的流动方向烧成制品会产生受火面与背火面,从而产生天然的色彩对比变化。柴窑的烧制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坯体的大小不同、满窑位置不同、装窑的疏密不同、火力大小不同、窑炉结构不同、天气自然情况不同等因素都影响火焰在窑内的运动轨迹,从而产生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窑变效果。在柴烧过程中,火并不只是将泥土变成陶瓷这么简单,火对坯体的反应有时会产生红色火焰般的痕迹,有时和坯体里微量的金属元素发生反应产生金属般的光泽,有时甚至是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柴烧的木柴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木材其所含的金属元素不同,在烧制过程中会与坯体的成分发生反应从而使紫砂坯体的色泽质感产生不同的变化效果。在紫砂的柴烧烧制中采用松木最为理想,因为松木的油脂会更好地体现紫砂器皿油润的光泽度。柴烧紫砂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作品当中更不可能烧出相同的两件作品。由于影响柴烧的因素太多,而且细微多变,因此每一件柴烧紫砂器物都是孤品。这也大大增加了柴烧紫砂的珍贵性和稀缺性,从而提升了紫砂制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现代紫砂艺术的创作设计,是从工艺化形成文理化,形美化,艺术化的过程。创作设计理念是通过自我思维构想,并通过社会和自然的形态感受所形成。作为从事紫砂造型艺术创作的我,经过30年的实践证明,不断得进行研究与探索是提高创作设计之要素,勇于大胆出新并精心制作紫砂艺术品,让更多的文人雅士和紫砂艺友了解和欣赏,才能真正显示出精功之技艺。

  如我在创作(9件藕型酒具)作品的设计中,采用传统题材,并以五彩缤纷的紫砂土为塑造装饰体,表现出形态美感,该酒具造型取之于自然,高于自然,富于诗情画意。藕丝情怀莲子笑,荷欢喜颂酒香来。作品的工艺制作也展现了自己扎实的技术功底,成为我设计中的一件精品佳作。

  对于创作设计理念,我还认为,在紫砂壶造型表现中,力求于方圆规整的形态基础,并有所变化,使作品更为生动、秀美,这也是自我情怀的美化追求。我更认为,在固体化造型设计的基础上追求变化是灵动的,在艺术上称之为唯美主义。如我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合作的作品(人神壶),从变化中求统一,以钟型的壶身,配以浓缩的壶嘴,故意拉长的壶把及半球形的盖钮,显出一种神奇的妙想。这种不规则的壶身完全体现了我的创作意图。作品在中国茶博会既首届碧螺春茶文化节紫砂艺术精品展上获银奖。

  艺术是相通的,紫砂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门类之一,除它的使用功能之美,还有它的艺术陈设之美,更有它的艺术收藏价值。在九洲方圆的大千世界,紫玉金砂,是闻名天下的艺术瑰宝,所以,我对创作设计的理念,在造型上力求以小见大,在艺术上追求气度、韵律。紫砂工艺是由表及里,由里向外的统一。提高自我艺术品位,增强艺术修养,强化创作设计的理念,还包含着渊博的知识。古人说,成才始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认为作为现代文明,就是要吸收一切优秀的艺术成果,同步于时展,创作出前人未有过的作品,从而走向更深的艺术理念。在作品中无论从形的造化和艺术设计上、工艺技术的表现上,都必须有所突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我自己的领悟。我的作品(汉春提梁壶),以超时代的艺术设计手法,在壶身方器与圆器的变化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气氛,这就是美在其中,壶嘴也是在变化中跳突,圆韵的提梁把使壶更显精神。作品用精练的纯紫泥制作,更显厚重,在第四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紫砂艺术是全方位的艺术,创作设计理念更应是全方位的思维,从艺术和工艺技术表现方面,我认为是哲学性的1+1大于2。今天的紫砂人,已不是昨天的制胚工,而是艺术创作设计者和制作技艺者。改革开放给紫砂艺术注入了新活力,紫砂从业人员要珍惜这美好的年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创作出更多的紫砂艺术作品,为弘扬紫砂文化,促进紫砂艺术的更好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紫砂陶产品是一种无釉陶,它不象别的陶瓷以釉彩来进行装饰,而是主要通过造型结构和制作工艺来表达其外观美、材质美和工艺美。

  紫砂陶产品造型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数百年来其造型层出不尽,尤其在现在,紫砂陶产品的造型更是花样繁多、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社会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经过毕工穷智的艰苦劳动而创造的结果。归纳紫砂陶产品的造型设计及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紫砂陶产品,分别是圆器类紫砂陶产品、方器类紫砂陶产品、花器类紫砂陶产品及筋纹器紫砂陶产品。

  宜兴紫砂圆器造型为紫砂陶产品造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创作规律体现在它是以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形体塑造的器皿。主要运用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抛物线、圆曲线组成,具有珠圆玉润、饱满浑朴、比例协调、隽永耐看的特点。即所谓“圆、稳、匀、正”,柔中寓刚,刚柔相济。此类造型丰富多变,古有“圆不一相”之说,一把上好的紫砂圆器茗壶无论是整圆、半圆、椭圆等形式,均需要追求壶体的协调统一,视觉和触觉上的平衡、和谐、韵律、对比等,通过形式来体现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美感。如“大彬提梁壶”、“提壁壶”等均是紫砂陶产品圆器类茗壶的经典代表作品,具有圆器茗壶永久的艺术魅力。

  方器造型是宜兴紫砂陶产品造型中最基本的款式之一。方器是以方形为基本形塑造的一种器皿,它主要运用各种长短直线组成,造型明快,工整有力,具有阳刚之气。方器作品是讲究“以方为主,方中寓圆,曲直相济”,要求比例协调、轮廓分明、块面挺括、线条平整、口盖紧密、气势贯通、力度透彻,尤口盖处理十分严格,不论任何方形,随意调动壶盖方向均需与壶口严密吻合,丝丝合缝,处处贴切。紫砂方器造型变化众多,古有“方匪一式”之说,主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随方、寓方等几种基本形状。在基本形态的造型处理中,又可根据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细演变成几十种不同的方器形态。亦有人在处理时与圆器、筋囊器配合,做到上圆下方,上方下圆,口方盖圆,口圆盖方等。总之,方器造型的变化可随着作者对形器的设计创意要求进行或圆或方的处理,也包含着方圆造型的变化跟筋囊器的有机结合。

  花器类紫砂陶产品造型也称“塑器”、“仿真器”,是将生活中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经过艺术化处理制作的作品。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椿形造型,也可将某种动物的形象运用于壶体上,如壶的嘴、把、钮的主体部位加以简洁的雕堆装饰。它的总体效果不仅生动形象、视觉美观,艺术处理时不但肖形状物,更重“寄情寓意”,也可利用各种色泽的紫砂泥料来增加艺术效果,如“供春壶”、蒋蓉的“莲藕酒具”等。“供春壶”是明代一书僮供春所制,造型上参照了自然界中树枝上的瘿结制成,形态逼真,构思脱俗,设计巧妙。“莲藕酒具”构思新奇,它以一段白藕为壶身,由一片荷叶及莲梗组成嘴、把。造型自然逼真,可爱动人,充满了田园情趣。酒杯造型是一朵初放的荷花,配以各种颜色的紫砂泥,烘出明快清新、逼真自如的整体效果。

  筋纹器紫砂陶产品俗称筋瓤货,是造型体系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造型创作理念主要是依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瓤和纹理等分均衡、齐整协调、线条流畅、自然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是茗壶造型艺术中具有代表性、形制丰富、影响较大的门类之一。从古至今,在紫砂陶产品筋纹器的制作方面,时大彬弟子李仲芳制作的“瓜棱壶”,徐友泉制作的“仿古香形三足壶”,都将筋纹器的工艺表现得淋漓尽致。邵大亨制作的“鱼化龙”壶,气势浑成,雅俗共赏,茶壶以鱼龙化立意,在壶身云卷波涌的纹理中显现着鲤鱼飞跃、神龙腾空的形象,壶盖上矗立着的龙头能随着注茗而动,龙舌也能自由伸缩,作者匠心独运的创作影响甚大。

  宜兴紫砂陶产品是中国工艺美术园地中的一株奇葩。紫砂陶产品艺术,其造型变化千姿百态,从形态设计到制作,极具个人风格。分析紫砂陶产品的造型设计,无论是名人名作,还是一般性产品,都要全面地分析造型设计在功能效用、工艺材料和工艺技术、艺术处理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造型设计的规律。

  纵观以上四大类紫砂陶产品的造型设计,各有各的特点,而每一种造型又千变万化,俗话讲“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只要型制敦厚质朴,比例恰当,同时考虑实用效果,加上严谨的制作工艺,便不失为一把好的紫砂陶产品。我们这代紫砂艺人在紫砂陶产品的创作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应遵循其规律,继承传统,立足创新。只要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巧妙构思、严谨设计、合理布局、精工细作,会有更多优秀的紫砂陶作品在艺海中脱颖而出,为紫砂陶艺术的发展增添光彩。

  纵观宜兴紫砂的发展轨迹,自明代至今.其造型艺术基本上适应国内各个阶层饮茶品茗所需.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至今仍然成为紫砂造型艺术的主流。紫砂绝大多数作品皆是秉承了这些法则和规律.或是在此种度量形式上加以扩展。从上世纪8O年代中期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对外文化交流、紫砂参与国内外赛事活动日益活跃的大背景下,国外一些现代陶艺设计理念不可避免地影响紫砂传统设计法则.体现了当代紫砂设计法则的包容性及紫砂人的开拓创新精神。现代生活造就现代陶艺。随着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一些艺术家、美院师生的直接参与。以及国外陶艺家来宜兴讲学交流、设计造型,为现代紫砂陶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可能。早在1996年,“西方陶艺家宜兴研习营”一批欧洲陶艺家来宜兴后.曾与宜兴紫砂界作广泛交流探讨。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结合宜兴紫砂材质特点.设计了不同的紫砂造型,其中“三角壶”就是法国陶艺设计家多明尼哥的一件典型作品。当然,学习西方陶艺和设计理念。并非否定紫砂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而是在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互补与交融中.创造出一种新的紫砂审美标准。

  传统的紫砂陶是将设计作为第一性.作者首先要考虑功能效用.其次要合乎工艺操作规范。现代陶艺是以主观为第一性.注重自我感觉。它的制作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形,也可是一个抽象之形,或是一个器皿之形。即便是一个器皿之形也并不一定首先考虑它的使用功能.而是通过这个实体来抒发表述作者的感觉、认知.将它的审美标准用作品表达出来。在紫砂“三角壶”的艺术构思上.突出壶体、壶盖、壶把三者间以三角形组成整体,虚实对比强烈,线面结合收放有度,角的组合比例协调.富有几何学的原理及三角学的构想。具体而言.主体壶身的设计定型关系到作品的视觉形象和壶名的贴切.这是重要的前提。它不同于传统造型上的圆器与方器,必须在“角”的比例、连接上综合考虑。因此,俯视壶身呈狭长的等腰三角形,由后向前略前倾。盖面为三角形平嵌盖,按比例缩小切出镂空三角形。便于冲泡茶时盖面捏拿开合;壶嘴隐于前部锐角中,无盖的;壶底三角比上部平面三角略短,使前后垂直线内敛而呈斜面.宛若舰艇的前舱,沉稳中不失灵动;壶把的设计为两组上下重叠的等腰三角.与壶身相接的为四方形边框夹角向后辐射.留出三角空间。上部重叠式三组镂空等腰三角形。因此。壶把的造型为三角双把。与实体壶身形成三角相连。虚实对比呼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三角壶”在艺术构思上重在研究空间和图形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点、线、面的分割比例尤为重要。这件作品除壶身左右两侧为相同的不规则四边形、连接壶把垂直面为长方形之外。其它的设计都为三角。因而,泥料选择优质细润底槽青的原矿泥,达到了线面挺括、棱角分明这样一种艺术境界。

  紫砂是一门极其深厚的艺术,其包含的艺术及文化也是异常丰富的,紫砂的造型、装饰中以陶瓷、玉器、青铜和书法、绘画篆刻以及雕塑等等艺术,不断发展提高,紫砂的艺术发展也有了极好地借鉴,从其他艺术色彩、装饰、造型、特点、形式,以及文化出发,把紫砂的造型、装饰创作的更加具有艺术感。

  人类文明的历史可以说是陶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紫砂壶始于宋盛于明。到了明万历年间,紫砂工艺盛极一时,良师名匠,毕智穷工,以独有的传统文化深层的文人化内涵,开始步入文人艺术的行列。

  紫砂壶能发真茶之香味,那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紫砂泥壶经过1100 ℃左右的高温烧成后,表面光挺平整之中有小颗粒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眼看表面砂质起伏,手摸却是光润如婴儿肌肤的视、触矛盾,更奇特的是别的物件用久必旧,会弃之不顾,但紫砂壶却是用之愈久,则愈光亮,如:古镜,则色彩越古朴典雅,着色圆润而深沉,朴而不俗,拙而不笨,色深沉而不死闷,与玉相比有玉一样的光润包浆又比玉多了一种人性的亲和力,多了一种实用可爱,而这些古朴,深沉而又不失典雅的紫砂特殊材质,正是那些士大夫文人们倾心的风韵。

  纵观古代及近代的中国画作品,文人们都是在追求高远的格调,“宁静致远,计黑当白,密不透风,疏则奔马。”这些理念和紫砂特质很是相近,所以带着这些理念,介入紫砂壶的设计与装饰,纷纷地出样,订制和挥毫装饰紫砂壶,再也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去欣赏和把玩。从现存的紫砂壶和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明清两朝的著名人物,赵宦光、董其昌、陈煌图、郑板桥、吴大、吴昌硕、任伯年等都曾在紫砂上亲笔题诗作画刻字。

  文人书画中的禅书禅画,讲的是以少胜多,多一笔太多,少一笔不够空灵和中庸,在紫砂壶艺里也表现得十分充分。清邵友廷的“蛋包壶”就做到了这一点,圆浑敦厚的壶身,配以平而灵秀的盖,消掉了圆浑敦厚的壶身中所带的一点笨拙,嘴下粗上细的“S”型壶嘴外切的流线把壶身外切空间引向空灵,两个前后的软提把座破除了壶身的呆板,使其更有跌宕有致的韵律感。对于“蛋包壶”是如此,程寿珍的“掇球壶”也同样带来震撼。细细审读先人前辈所留下的作品,都有相似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文人书画,宣(绢)、笔、墨、印能在他们手里千变万化,有“意在笔先”、“似而非,像于不像之间”、“气韵生动”、“墨分五色,计白当黑”、“意到而笔不到”、“神似”等古代书画的理论,那些书画理论的依托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中的“道”。“道”就是万物变化的规则,也就是自然。

  这些“道”却恰好全能在这小小紫砂壶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只是改变其材质和表现形式而已,内容完全一样。一边是绢纸,一边是泥。一张白纸可以“无为而无不为”,一块紫砂泥也同样可以是“无为”,也可以“无不为”。一边是计白当黑,而紫砂壶是以外形跟空间,一实一虚的对比。

  从严肃的历史文化角度去看待紫砂文化确实是令人心酸,因为紫砂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完整艺术理论的支撑,在过去的岁月里除了古代的文人雅士及附庸风雅的皇亲显贵留下只言片语的赞词外,一直都没有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紫砂艺术理论体系。

  创新,是指造型新颖,脱离传统束缚,带有作者自身的创新设计理念,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受。创新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是我们紫砂从业者不容推卸的责任;创新是作者自身智慧、文化底蕴与创意的展现。当然,创新又不能脱离传统,即不能离开传统工艺的传承,又须创作者鲜明的创意设计构思。如何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呢?

  作为新时代的艺人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古人云:“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艺术的创新是指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创作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且涵盖的是前人或传统艺术品中所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它包括作品的创作理念、制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工具等。创新不仅可使作者从普遍性中脱胎而生,而且这种独创性能是艺术发展的生命和动力。每个紫砂艺人在他的壶艺创作活动中都具备传统的经验。但如果完全依赖传统模式,至多只能重复以往的经验,也易于被别人重复,从而淹没在普遍性中,完全失掉自己的特点。

  紫砂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交融史,如果没有历代艺人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也就没有紫砂的今天。明代的时大彬把当时常用的粗糙大壶改变成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精巧工艺壶,真是前所未有。这一变化,也改变了紫砂壶的历史,把它单一的使用功能,演化为具有使用性和观赏性的双重功能,让紫砂壶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清代的陈鸣远用“物为我用”的观点对自然界的物品创造性地进行仿生,创造出许多珍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形态形似的仿照,而且是作者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感悟、体验,把自己的思想、语言、感情以及制作技艺融化到作品中去,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和生命,创造出形神兼备、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历史新篇章。

  自古以来从手工炼泥到手工成型,一脉传承,没有改变。社会发展之快,经济环境高速增长,紫砂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追求,这就必然有了今天的商品壶和工艺壶。商品壶具备实用性,满足了广大普通人群的需要;而工艺壶的价值又按艺人特有的设计理念和独特制作工艺以及稀少珍贵的泥料,以及全面表达出艺人独有的作品价值程度而论。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收藏玩壶爱好者喜欢手工壶,其特点自然大方,极具生命力。天道酬勤,紫砂艺人对紫砂艺术真谛的不懈追求,那些真正追求完美的承传人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一生的目标不放弃,一把好壶的诞生,也许倾注了其一生的追求。

  宜兴紫砂陶长盛不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丰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明清两代就广受文人、雅士喜爱,有的直接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来,在壶体上镌刻题铭,切壶、切茶、切景的诗书画。一件普通的紫砂器皿,因有了知名学者、绅士为其题铭、镌刻而身价百倍。如陈曼生之“曼生十八式”。因而看似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其中却凝结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紫砂陶文化的亮点。因此,创新不能脱离文化底蕴。

  探索壶艺之创新,既要有取舍地保持传统基础上的优良特色,又要能吸收其他姐妹艺术中可以借签的东西。如古代的青铜、玉器、石刻、砖雕、现代工艺美术建筑艺术,都与壶艺有息息相通之处。但是,要使紫砂壶的造型具有艺术生命,应该切切实实地从形象、神态、气质这三方面去探索追求,让造型本身的艺术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创新是一种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人们竞争意识的加强,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手段的标志。只有按个人创意将个人的思想、情感、趣味融进紫砂茗壶,脱离原来的老面孔,达到焕然一新的效果,这才能称之为紫砂创新。

  在全球创新的时代,提出了“创旧”的命题。如何以创新精神来“创旧”——发掘中国文化的内涵。正是全球化的创新之潮把每一个民族都“催逼”上一条不“创旧”就不能 “创新”的文化之路。同样紫砂文化未来最终要回到原点——纯手工制壶,其艺术魅力体现在件件原作,款款无双。“申遗”纯手工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一种表达技艺的传承,作为这一代新人理当接受这一挑战,人人争做合格承传人,手工成型追求的是自然归真,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返朴境界,人与壶相互融和,这样做出来的壶方能显其神韵。

  紫砂文化未来的发展,对紫砂艺人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文化艺术修养。职称考级达级后也必须再回到成校系统学习深造;专业理论上了解紫砂悠久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各种器型壶制作手法,如泥料、造型、色泽、制作方法、成型工艺、装饰手法。制作手法上承传纯手工制壶;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全手工技能比赛,能见识更多优秀制壶高手的风格,对自己的技能提高大有帮助。做到精益求精,超越传统,敢于创新;力求把最完美,最特色的作品呈现给世人。

  宜兴这座古镇是紫玉金砂的艺术堆出来的,从事紫砂陶创作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无论是先辈高人,还是后起之秀,都在紫砂这一泓流淌着文化的碧水中,翻涌出或大或小的波澜。而这些或大或小的波澜,没有一朵叫做陈文南,他的身影只是水面浅浅漾开的涟漪,从不跳出来,只愿在水的滋养中做沉默而永久的回荡。

  陈文南很早就立志于艺术创作,在那个视艺术如草芥的时代,能坚守这样一份志趣是很不容易的。他是艺术专业出身,画得一手好素描,练就了良好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内涵,颇具扎实稳重的传统功底。早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的时候,他的艺术慧根就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当时的陈文南,一边学习造型理论知识,一边参加艺术实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由著名教授李葆年主持的航天部《飞天》壁画的创作中,具体负责壁画方面的制作,得到了很高的艺术评价。

  这样的经历对于当时年纪尚轻的他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一个非常好的起步,并且能借此走上更加辉煌的艺术道路。可在陈文南的心里,最割舍不下的却是家乡的那一捧紫砂泥,那种质朴无华,却由骨到皮都透露着浑厚凝重气息的艺术精髓。记得曾有一位老师对他说过:你们宜兴的紫砂艺术你要用心对待,那可是一门不同的、比较特殊的造型艺术啊。因此,在后来的艺术实践中,这就成为了陈文南一直孜孜不倦追索的目标之一。他一定要弄明白老师所说的不同究竟是什么,这种特殊性究竟在哪里?可这需要艺术实践的积累以及理论上的理解。于是,他坚持、执着、努力,不断用行动与精神来迎合着这一艺术的召唤。

  陈文南不但精于壶艺,同样精于紫砂雕塑。他将雕塑的创作灵感以及工艺表现方式融合到紫砂壶艺之中。在陈文南心中,紫砂壶其实是一种微型的雕塑,两者相辅相成,以此达到兼容并蓄,合而为一的效果。因此在观赏陈文南的作品时,大多会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审美感官,集合了壶的浑朴凝练和雕塑的精致雅观,有着多元素的层次感、韵律感,以及多种视角和取向的审美表现。

  坚持传统,坚持全手工制作,是陈文南一贯的创作主张。他认为紫砂艺术的精髓皆是由传统元素积累而成的,因而,对于传统的钻研与巩固就显得十分重要。《瓢款水平壶》就取自经典紫砂器型水平壶与石瓢,线条灵动而立体,块面清晰挺括,壶体饱满充实,将点、线、面的结合与运用处理的恰到好处。且能注意利用作为物质基础的紫砂的特殊材质,和特殊的泥片成型工艺,以此来更好的传达出作品独有的艺术语言。

  “喀左”全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隶属辽宁省朝阳市。地处辽宁西部辽河上游的大小凌河的小两河流域。喀左县蕴藏大量的紫砂土矿资源。近年来,随着对地方特色经济和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喀左紫砂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目前,喀左县政府致力于打造“北方陶都”,希望利用资源优势造福喀左百姓。

  但是提及紫砂,我们在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宜兴,与之相对提及宜兴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紫砂。这两个名词已经成为相互的代名词或同义词。紫砂艺术是宜兴的经济支柱产业,更重要的是宜兴的紫砂艺术已经形成独有的艺术文化,成为享誉世界的城市文化名片。那么喀左紫砂艺术产业的发展与宜兴相比有哪些优势与劣势呢?

  无论是宜兴紫砂的600多年的发展,还是喀左紫砂北方陶都的打造,其根本物质基础取决于优越的紫砂矿产资源。宜兴紫砂之所以能够具有这样的特征与其原料的特征是分不开的。宜兴紫砂的制作原料主要来源于宜兴丁蜀镇的黄龙山和青龙山。紫砂矿资源丰富,品种类型较多,在喀左紫砂被发现开发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可谓是独有的矿产资源。更重要的是,之所以宜兴紫砂能够成为制作茶器的上品与其泥土性质的特性也是分不开的。第一,可塑性好,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而且不易开裂,因此在造型上不受约束,创作者的发挥空间较大,能够充分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二,干燥收缩率小,变形率小,因此口盖之间能够严丝合缝,保持造型的初始形态。第三,紫砂泥经过烧制后会形成气孔结构,由于紫砂的气孔率介于陶与瓷之间,这些气孔会使紫砂器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小、密度高使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减少了空气中黄曲霉菌等霉菌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这些气孔一方面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茶的香气,另一方面还能够推迟茶叶变质霉化的时间,使得茶汤色香味俱全,再加上紫砂壶精美的造型和完美的工艺使得品茶达到更加完美的境地。第四,热稳定性好,即便用温度较高的开水冲泡后再急速放入冷水中也不会炸裂。第五,紫砂泥色泽含蓄内敛且有韵味,装饰无需施釉,经过磨压就能使器物表面形成光泽。另外,由于坯体的透气性特征,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茶油的浸泡还会形成黯然之光。正因为宜兴紫砂具有上述优良的性能,加上一代又一代的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形成了宜兴紫砂的文化以及文化价值。

  相较而言,喀左全县境内23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有陶土矿,探明储量估计在10亿吨以上,可以说在资源储备上是具有较大优势的。经北京硅酸盐研究所化验,喀左紫砂矿含铁量在10%左右,能够作为制作高档紫陶制品的上等原料,在性质上基本可以与宜兴紫砂相媲美。第一,在泥土的黏性和可塑性上与宜兴紫砂不分上下,这样就能够满足紫砂壶造型特征实现的基础。第二,烧成温度在1100℃~1200℃度之间,这与宜兴紫砂几乎是相同的。烧成后其色泽、烧结强度、气孔率、热稳定性等方面与宜兴紫砂几乎相同。因此,在这一方面比较而言,喀左紫砂与宜兴紫砂在自然资源的品质上是不相上下的。

  有了资源不等于就有了价值,如何能让资源转化为价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再依赖能源消耗拉动经济增长。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要有更高层次的定义和解读。另一方面,在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物质资源所起的作用是基础和前提,而动力和价值提升却要依靠艺术文化的无形资源。就宜兴紫砂艺术产业而言,之所以形成紫砂文化名片一方面是因其地理资源优势奠定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六百多年的宜兴紫砂文化的积淀,茶陶文化的积淀,手工艺文化传承的积淀。

  宜兴紫砂壶艺术开创于明代正德年间,明末至清代的发展较为繁盛,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得到飞速发展。在这一发展阶段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紫砂壶名家。其中最具代表的,如康乾时期的陈明远、陈曼生,道光时期的邵友兰,咸丰时期的紫砂名手邵大亨。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战乱使得从事紫砂壶制作的从业者不断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从事紫砂壶制作行业的只有50多人,制造紫砂壶的老艺人只剩下20多个。全国解放后,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相关部门组织了一批老艺人成立了合作社,慢慢恢复了紫砂壶的生产,从紫砂创作、科研到流派风格的创新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新的发展。这一阶段涌现了大批杰出的紫砂名家,如朱可心、顾景舟、顾绍培等一大批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可以说历代紫砂名人,发挥了宜兴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创造了宜兴紫砂文化的历史。几百年的积淀与传承造就了宜兴紫砂文化产业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同时这些无形资源也是宜兴紫砂艺术产业价值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来说,喀左在这方面是没有积淀的,甚至是零基础。喀左的红山文化也好,还是辽瓷文化也好,并不能为喀左紫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文化背景。虽然说喀左的陶瓷发展是有历史脉络继承性的,其发展紫砂艺术产业也是有历史溯源的,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喀左紫砂的历史文化根基是十分薄弱的。第一,喀左陶瓷制品的类型多以廉价的陶瓷生活器具为主。在造型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等方面而言都没办法与宜兴的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相媲美。第二,在文化传承上没有宜兴紫砂代代相传的延续性,基本上在纵向发展的过程中是分散的点状存在的。因此,在工艺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没有历史的积淀和发展。第三,在艺术形式和制品种类上比较分散,没有宜兴紫砂,特别是宜兴紫砂壶的专一性,因此在艺术高度上与宜兴紫砂相比是难以企及的。

  紫砂壶始于宋代,盛于明代,因其颜色紫红、轻灵透气,泡出的茶汤不失原味,被视作饮茶的最佳器皿。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批制壶高手,而后又有文人雅士参与壶的制作,题字绘画,使其更具有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因紫砂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高超的工艺性和优雅的紫砂艺术,所以历朝历代都是人们收藏的对象,特别是对一些制作精良的紫砂壶,更是呈现“泥土与黄金等价”的现象。

  虽说目前紫砂壶的收藏市场一片大好,但是想要将最具升值潜力的紫砂壶收入囊中,还是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选购收藏一把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的紫砂壶,要从“泥”“形”“工”“款”“功”“名”六个字着眼考虑。

  泥:紫砂壶之所以可以使泡出的茶不失原味、陈茶久放而不馊,是因为紫砂泥具有双透气孔的特殊结构。而这种紫砂泥只有江苏宜兴才能开采出,其他地区的紫砂土是不具有这样的功能的。宜兴的紫砂泥料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器皿所缺乏的透气性。但是现在陶艺普及,不少人将紫砂泥料误认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用这种原料做出来的“紫砂壶”显然在泡茶功能上是没有优势的。另外,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还是存在着细微的差异,给人的官能感受也不同。鉴别时,要观其色、摸其质,好的紫砂壶会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感觉。

  形:紫砂壶的“形”异常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因为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紫砂壶皆由手工做成。如何辨认和评价其外形的优劣,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因为茶道讲究“淡泊和平,超世脱俗”的古拙,所以收藏时一般会将拙放在第一位。而后是大度、清秀和趣味。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还有根据自身审美观来判断,哪个作品能让你产生共鸣,哪个就是最好的。

  工:“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一把紫砂壶要经过几百道工序,其中任何一道工序没有处理好都可能影响到紫砂壶的品质。只有道道工序精心制作,才能使壶恰如其分地体现紫砂泥的温润。

  珍品紫砂壶的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外;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要交待清楚、流畅。在整体上,紫砂壶形态端正,无别扭感觉之处;在细节上紫砂壶“直则直,当曲则曲,当须则须,当毛则毛”,有丝毫含糊。做工精良的紫砂壶或给人高昂情绪的激发,或人气质内敛的含蓄,不仅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更具有区别于其他壶的“神”、“气”、“态”。

  款:所谓的“款”是指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鉴赏款,一是要鉴别壶的作者是谁,题诗镌铭的人是谁,是否有大师的手笔。二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印款。可以说紫砂壶上的款将诗、书、画、印的传统艺术融合到一起,带给人多方位的享受。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

  功:“功”是指壶的实用功能。实用性很强是紫砂壶与其他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它的“艺”全在“用”中,如果失去“用”的功能,“艺”也将不复存在。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紧、出水流畅。其容量一般刚好注满四个杯子。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口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壶的口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

  名:紫砂壶的“名”是指壶的作者,作者的名气构成了紫砂壶的附加价值。只有在对紫砂壶和制壶人足够熟悉的情况下,投资名家壶才不失为安全之举。

  不过,行家提出了一句忠告:收藏紫砂壶,不应只看“名头”。在几百年的历史中,紫砂壶的制壶高手可谓名家辈出,陈鸣远、裴石民、顾景舟……这些大师的作品一直是拍卖会上的“抢手货”。当然,由于大师“名头”的壶价格昂贵,常有作伪者将新仿壶用白蜡或者鞋油打磨,做上所谓“包浆”冒充旧壶。

  当然,收藏新壶,也要注意区分“翻模壶”和“手工壶”。一般来说,“手工壶”造型饱满,线条挺拔,而“翻模壶”在这方面则相差悬殊。收藏者可把手指伸进壶内抚摸,“手工壶”一般能摸到接缝,“翻模壶”则摸不到。如果是同样名头,“手工壶”是价格三千元的话,“翻模壶”只有它的三分之一价格,大约是一千元。

  尽管近年来紫砂壶赝品泛滥,但并不影响收藏者和投资者参与,毕竟绝大多数赝品均属粗制滥造之列,识别也较为容易,而且这些东西一般售价较低,大量属于地摊商品,投资者可以抛弃这列紫砂壶,而选择那些“根正苗红”的商家或到拍卖行中竞拍。总之,投资紫砂壶需要根据工艺特点、艺术价值、名人效应和流行趋势等进行综合考虑,优中选佳不仅是收藏的真谛,也是市场投资最基本的着眼点。

  宜兴紫砂陶是我国陶瓷艺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园之瑰宝”,首先要归功于历代艺人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但众多文化人对紫砂艺术的钟爱关注、参与乃至联手合作,为不断延续和提高紫砂陶的文化脉络和艺术品位也是功不可没。数百年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表现形式,紫砂文化就选择不断的被熔炼,不断地被升华,构成其独树一帜的文化脉络而流传至今。如果背离了这个基点,也就没有紫砂文化的丰沛和灿烂,也没有紫砂今天的长盛不衰。

  文化脉络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宜兴紫砂陶也不例外,紫砂艺术的一整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日趋成熟的工艺流程、制作技法、装饰手段等,都是文化脉络的重要内涵。宜兴紫砂壶艺自两晋南北朝起源,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直到宋代,紫砂陶艺、紫砂文化逐步形成确立。经过明清两代快速发展期,紫砂陶艺、紫砂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紫砂陶艺、紫砂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无论是在量,还是质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发展,使紫砂陶艺、紫砂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紫砂泰斗顾景舟》一书中,作者山谷和徐秀棠评价说:“顾景舟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的行为处事。不能说,在他的同辈中没有杰出的艺人,能把紫砂壶做出极高的水准,但可以确切地说,没有一个能像他,在做出极品茶壶的同时,又具有渊博文化知识”。顾老就是这样在传承紫砂文化中张扬个性,培养人才,成为我们的楷模。笔者在创作《素身龙凤壶》、《玉龙环壶》等作品时,都会注意用紫砂的手法去完成,而不会舍弃这些精髓,另辟蹊径以求所谓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扎实的、过硬的基本功,在紫砂的造型制作上承载文化积淀和脉络元素,营造出有自己的真正心灵空间和形象物体。

  紫砂陶为我国所独有,主要产在我国的陶都——江苏宜兴县丁蜀镇。这里因为原料丰富,又有松枝、硬柴和优质煤炭作燃料,加以多条河流交汇于此,运输方便,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努力,成为我国著名的陶瓷之乡。

  紫砂陶的原料是一种深藏在“甲泥”之中的“紫砂泥”,又称“泥中泥”、“岩中岩”。用这种泥料制成各种陶坯,经过晾晒,再放进窑内煅烧,即成紫砂陶器。紫砂泥是朱砂泥、紫泥和团山泥的总称,有朱、紫、米黄三种颜色,烧制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产品的色泽就会变化多端,呈现出紫铜、海棠红、栗色、朱砂紫、葵黄、墨绿、铁青、棕黑等各种颜色,绚丽多彩。

  紫砂陶有特殊的实用价值,又是精美的艺术品,历来受人称颂。有人称它是“名器名陶,天下无类”。明清两代更有专著加以介绍,特别称道其中的紫砂壶,所谓“茗注(泡茶之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古有阳羡之称)”“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品茶)必用宜壶”,对宜兴紫砂陶称颂备至。为什么紫砂陶有这样的特性呢?近年来通过科学分析知道,紫砂泥料具有特殊的性能,紫砂陶土本身有着较多量的天然细分散的熔剂,经过合理的温度(一般在1110℃——1120℃之间)烧结,其产品有很高的致密度。同时,紫砂陶器里外都不涂玻璃层“釉”,能保持低微的吸水率,有一定的透水性。这就是它成为绝好的注茶工具的原因。

  据历史记载,宜兴的紫砂陶在宋代已经开始烧制,元代又有新的发展,到了明代则已相当繁荣。历史上有名的紫砂艺人供春(又称龚春),就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人。他出身于劳动人民,做过进士吴颐山的家僮,随吴读书于宜兴金沙寺时,曾向老和尚学习制壶方法,制成树瘿式的壶(树瘿即树瘤)。后来供春就专门从事制紫砂壶工作,创制出许多精美的作品。有人称颂供春壶“栗色喑暗,如古金铁,敦庄周正”,又有人说“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值金一笏”,“供春壶”成为史书记载的第一批紫砂稀世珍品。供春之后,又出现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制壶四大名家。其中时朋之子时大彬对紫砂的泥色、形制、技法、铭刻等更有相当研究,他的作品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的称誉。到了清代则有陈鸣远、邵大亨等颇负盛名。邵大亨是道光、咸丰年间人,他所制作的紫砂壶,无论素静光货,或者浮雕花货,都有独到之处:素静者轮廓端正,气韵流畅,造型丰腴;浮雕者形象逼真,工整完美,技艺精妙;图案格律谨严。如“鱼化龙”“一捆竹”“风卷葵”等壶,精美绝伦,达到紫砂工艺前所未有的高峰。因此,后来仿效他的工艺技法者颇多。

  紫砂近年来发展迅速,工艺之精达到鼎盛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宜兴紫砂是中华陶瓷文化的艺术瑰宝,紫砂壶的精湛工艺和赋予的人文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艺术欣赏层次的提升。

  紫砂壶是紫砂陶中的大类产品,从某种角度说,紫砂陶就是紫砂壶,紫砂壶也代表着紫砂陶。紫砂壶名称繁多,有“砂壶”、“泥壶”、“朱泥壶”、“工夫茶壶”等称谓。紫砂壶的造型是由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决定的,它不适宜用辘轳拉坯,也不能机械化流水线生产,而是完全用手工拍打身筒和泥片镶接成型或用石膏模成型。其外形基本上非圆即方,经过变化、变形,装饰就呈现出花货、光货、筋囊货和塑器类四种类别的造型,即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多姿多彩的艺术造型。

  从历代文献和考古发掘来看,紫砂壶从来就是崇尚古朴、简约的风格。紫砂壶的制作经历了变迁、战乱等因素,在不断地改良和演化过程中,经历从古朴到艳丽,最终回归古朴雅致这一过程,奠定自己在陶瓷史上的基础。紫砂虽是陶器,却是宜兴特产的陶土制作。在泥质和特性上与其他陶制品皆有着不同之处。仅泡茶这一点,紫砂陶器就是泡茶器具中的翘楚了,因此紫砂陶在陶瓷茶具史上的地位被称之为“天下茶具之首”。

  《润方壶》总体上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方中求变,满身情景都是化不开的造型语言,壶体线条柔和,却暗藏气势,深邃的颜色让此壶看上去沉稳大方,神气十足,却毫无戾气,不见锋芒。方圆相济,严谨而大气,无论壶身、壶钮、壶把还是壶流,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方,是雅正。从容中自有规矩,似人生之道,只求圆而不求正,虽能左右逢源,却自失人格底蕴。方之有道,恰一江春水,贯穿其中,锋芒毕露,个性闪现。运用点、线、面的几何型构成了《润方壶》壶体造型,极富立体感。器形虽为方形,但用长短不同的直线条凹凸相配合,突显壶身筒饱满和富有、大气和典雅。

  《润方壶》作品构思巧妙,造型别致,工艺高超,直叫人叹为观止。选用材质格外讲究,胎色纯正,在微微阳光下,折射出淡雅的光泽,显得古风荡漾,古韵悠长,时间仿佛凝固了,空气也安静了。

  “光货”造型,有人称为几何体造型,是根据球形、筒形、立方、长方及其他几何形变化而来。光货讲究外轮廓线的组合,并用各种线条作为装饰变化,壶体光洁,块面挺括,线条利落。面、线与角的表现,或粗犷,或丰腴,或刚健,或清秀,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和风格。

  作品在光货上更容易看得出作者水平的高低,同一个造型同一组外轮廓曲线,更能反映造型者的水准高低,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为紫砂光货素器的显著特征是素面无饰,这种的表现形式,最能体现紫砂本质的简朴无华,肃静端庄,洁净深沉。正如顾景舟一贯强调的“壶的好坏,主要表现在耐看、耐用、耐摸、耐玩”上。

  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紫砂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爱壶者的参与。一件紫砂作品的问世,无不凸显制壶者独特的个人风格,这是对艺术的虔诚,对信念的追求。让我们用手里的五色土,绘制出灿烂的人生方向。一把好的作品是紫砂艺人精心制作而成,正是这每一步的精工细作,才使得紫砂茶壶享誉世界,紫玉金砂的美名得以弘扬。

  宜兴紫砂,历经千年的发展,在历代艺人的辛勤耕耘、不断努力创新下,从五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踏进了历史发展和空前繁荣时期。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在紫砂世界里形成了花色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千奇万状。在繁荣的当今,更是层出不穷,如将它汇集归纳的话,可算陶瓷世界之最。壶艺也堪称一绝:有“方非一式、圆非一相”美誉,如几何形,有棱有角呈花卉图案的筋纹形,有将松、竹、梅、柏、桃、树、桩及动植物变形夸张的自然形,有瓜、果、鱼、虫类的象真形,也有沿集古代青铜、玉器及宫廷中各类仿古的器形,当今发展到具有个性化的现代陶艺造型等等,各具特色,竞相争艳。

  谈到紫砂造型的属性与气质。首先我们应认识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应和我们的欣赏习惯、生活习惯及使用性相吻合,紫砂造型与其它各种陶器相比,它有着自己特有的气质,除在材质上表现出的朴实、淳厚外,它具备了属于传统的文化气息的美。紫砂壶的造型之所以丰富多彩,一是它的历史悠久;二是它的原料独特性,壶的泡茶性能好;三是由于原料可塑性好,最利于捏塑、拍打、镶接等独特的工艺技法。因此,器皿的表现形式不受限止,进入现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紫砂壶艺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从量和质两方面都得到了新的提升和发展。可以说紫砂的艺术性,融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为一体,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宝库。从形而言,有取材于动物和植物两个内容的造型。也有借形改装。即借古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乐器,包括生活用品包、帽等实物之形状改装成壶型。也有抽象启示,天上的云纹,奇石山川的花纹,这些都是紫砂壶传统的、创新的壶体造型的源泉和范本,可让作者任意捏塑和刻划。同时紫砂壶艺的造型和装饰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并参与,有的具有时代特征,有的反映地域文化风貌,有皇家古典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它的服务面上至宫廷贵族,下到民间百姓、文人士大夫更是喜爱。不仅国内,还外销东南亚及欧美。在清代,欧洲各国皇室内就非常宠爱紫砂。紫砂不仅造型变化丰富,就是容量大小也有适合东南亚地区的功夫茶具和国内各地区所需的茶壶。

  茶壶的作用就是泡茶,做饮茶而用,饮茶是由早期的煮茶改为沏茶,有茶器、茶杯、茶碗、茶盏等,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及制茶技术的改进,饮茶方式也随之演进,茶具也随之相应的发展变化。紫砂壶,首先是为了实用而造,然后向实用和形式美的方向发展,形式也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由细变精,有提梁的,有端把。

 
 
公司名称:奇亿娱乐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奇亿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5232077821
传真:400-822-4455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qzqs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