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英皇娱乐-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17 20:20   

  首页-英皇娱乐-首页我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在这一背景下,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迫在眉睫。“学案导学法”在我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并没有一套完全适合他们现状的导学案,所以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编制一套适合的导学案,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在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学案导学法在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的教学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W案导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学案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和点拨启迪等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可以把课前做好的学案发放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根据学案上设置的问题,逐个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

  在进行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学案导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学习难题。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另外,学案引导和学习小组结合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每个小组的成员,必须要具备协作意识,才能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学案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可以把启发学生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思考和自我反思。

  数学教师在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时,设计的学案应该体现出本课时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或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通过一些科学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数学教师在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后巩固练习,学生只有不断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加以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但因为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而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学案时,应该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制定出不同难易程度的课后习题,从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加强中职学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一些教师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而部分数学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以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积极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在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还要制定合理的数学教学目标,以便在整体上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设计数学教学学案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还要明确数学教学的知识点,用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而在实际的设计教学学案的过程中,还需要以知识点为基础,从易到难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保证各个知识点的连贯性。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最终目的是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数学学案教学内容的设计,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对此重视起来。一方面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学习,总结出适合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采用学案导学法进行引导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1]林羽.工艺美术专业课中项目教学法的探索和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04:86-87

  [2]顾跃鸣.陶刻的装饰方法与艺术[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11:155+141

  民族文化被高森远学者总结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不同地区民族文化长期的相互交流、借鉴既逐渐地趋于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的源泉。在少数民族地区,将陶艺作品结合民族文化元素,既利于经济与民族文化元素融合起来,更能促使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我创新。民间的陶瓷工艺品技术比较落后,在陶艺方面缺乏对本土民族文化的挖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陶艺课实践教学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必然需求,将加快提高民族化工艺品设计人才的创作技能和研发力。当前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与陶艺课程的融合,在作用和形式上需要探讨民族文化与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结合点,进一步推进两者的融合状况和教学实践方法进步,推动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设计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文化元素分为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两种形式。“民族文化元素是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凝结着民族文化精华的具体表现形式。”民族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形式多样,包含着各种民族文化元素,即有形的和无形的。元素不足以构成一种风格,其必须是通过某种规律(组合规律、色彩规律等)才能形成一种调性乃至风格。事实上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结合同一种特定元素来设计,我选择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应用到当下的陶瓷艺术教学之中,个人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民族文化元素重构的手法多样化,民族文化元素主要是以民族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作为表现手段,因此需要在重构之后能更好地融入陶艺课程中。重构主要是通过和谐、含蓄之美、简练的完美结合,使民族文化元素更符合当前的审美观念。陶艺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将重构的三点要旨融入陶艺创作中,变得独特、富有活力,这个课程提供了一种原型,关注学生通过重构要旨探索出新的东西。另外,在陶艺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技艺和材料要与市场接轨,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构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课程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陶艺课程的教学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得天独厚,为陶艺实践课程提供了文化源泉。学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提供的空间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再创造能力。不同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不同,我院处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如柳宗元文化,民间艺术、地方语言、艺术形态独具特色,壮族壮锦图纹、侗族图案、苗族蜡染以及独具特色的三江侗族木质结构、风雨桥等,这些都对陶艺课程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地方民族文化是拓展陶艺课程教学的优质资源。因此,学生利用这些新的空间,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优势,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再创造能力,使陶艺教学空间得到拓展,培养出具有本土人文精神的艺术人才。

  具有民族特色的高职院校,其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更要有民族特色。陶艺创作要注重强化工艺基础和艺术思维实践等基础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图示语言的创新,又要注重民族文化制样的结合。陶艺课程属于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教学占大半,但也要与理论相结合。首先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讲授一些国内外陶艺的发展趋势理论,让学生对陶艺作品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理念的认识。陶艺的风格以及陶艺创作的语言、视觉符号、民族化陶艺的审美,特别是陶艺的成型工艺技法,可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现代高职院校陶艺教学要突出特色是充分利用和挖掘较为完备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特征之外,还需要介绍一些民族的服饰、图案工艺等对陶艺创作有所启示的知识,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吸收新的知识。另外,陶艺鉴赏这一环节是有必要的,可以为陶艺实践创新打下基础。在理论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拓展自己的眼界,将课本知识与课本以外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如讲解陶瓷鉴赏时,可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讲解,结合不同时期贯穿讲解,包括少数民族艺术图案的讲解,色彩与服饰的结合,工艺造型的设计,还可将现代的设计方法学理论融入课堂。上课时有所取舍,分清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保持学生对理论课堂的新鲜感,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图片作品学习他人的一些陶艺创作技法,提高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学会利用大自然、利用现有的文化特色去发现美,为在陶艺实践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奠定基础。

  对民族本土的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出方案,并进行制作转化。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根据陶艺成型工艺步骤进行操作:草图方案的设计、基础的训练、成型技法的制作训练、陶艺作品的创作、作品深度完善。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对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提出高要求,在实践操作中结合本土民族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色,从而为陶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在陶艺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和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设计创作中,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充分利用新资源如教学设备等,对于多泥性的掌握,颜色釉的配制,以及陶艺的烧成工艺这些具有实验性的知识,老师要带领学生加深探究,使学生在陶艺制作方面既有艺术性又有技术性。在陶艺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陶瓷企业去亲身实践,接触陶艺市场以了解陶艺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相关信息;带领学生到村寨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的材质和由来,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为创作作品提炼加工更好的素材,从中更好地掌握创作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可邀请陶艺以及手工艺的民间传承人给学生做讲座、操作示范,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陶艺手工制作的魅力。将教学深入到由创作的创新完成到创作的演变,将文化底蕴和制作技巧完善到地域特色开发中。

  总之,高职院校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教学实践,要从单向模式中走出来,在环境和现有的资源中汲取养分,与设计方法学相结合,增加一些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在理论上能够为教学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增强陶艺教学的多样性,使学生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教学实践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陶艺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为陶瓷产业增强人才培养,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保护。

  [1]杨广敏.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2007(1)

  [2]沈鸿晶.基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2(2)

  [3]海力波.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文化理念与开发前景[J].广西民族研究,2002(2)

  [4]徐镇峰.民族民间艺术与高校艺术教育创新[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贵州多为山区,历史上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交流少,让许多传统的文化艺术在这块土地上得以完整的保存和发展。尤其是黔东南,被誉为“多彩贵州”的集中代表。苗侗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丰富多彩而宝贵的文化艺术,其中苗族的枫香染、黄平泥哨、雷山土陶久负盛名。蜡染和陶艺,看似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经过调查了解,结合个人的专业敏感性,我们也发现了二者之间的诸多类同之处。所谓物以类聚,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黔东南蜡染纹样在陶艺中的运用。

  蜡染作为一种民族传统艺术,在国内外都普遍存在。它是一种布面染色技艺,实际上应该叫防染艺术,即先用石蜡或树脂,在融化的状态下,用特制的工具蜡刀把不需要染色的部分封住,再用蓝靛等染色剂进行染色,再清洗,经多道手续制作完成的一种传统艺术。在贵州,安顺、兴义等各地民间很多少数民族都具有非常巧妙的蜡染技艺。黔东南的苗侗族,在生产生活中发明了一种采用枫香树树脂为防染材料,故称为枫香染。黔东南苗侗蜡染别具地方特色,图案与刺绣、银饰等其他工艺有很大的类似之处。黔东南苗侗民族崇尚自然,蜡染图案多以动物、植物、几何纹样为主,尤其喜爱蝴蝶、苗龙、生肖、神话人物等纹样。纹样强调线条,线面结合,形式抽象、简洁、古朴,构图自由大胆,别具特色。黔东南蜡染,采用蓝靛做染料,作品呈现出蓝底白图,并出现蜡染特有的冰纹,图案大胆自由,抽象,色彩静雅,风格古朴。近年来,有人进行了大量的植物染研究,从当地的一些植物中提取了丰富的植物染料,丰富了作品的颜色,同时,也创新了扎染,甚至设计学中的一些技法,丰富了染指技术,丰富和发展了黔东南蜡染艺术。

  黔东南州雷山县舟江镇长丰村有着百多年的制陶历史,主要是制作土碗、酒坛酒瓶、茶壶等生活用具。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土陶制品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喜爱。长丰土陶代代相传,陶器形制朴素大方,釉色深沉厚重,光彩亮洁,制作规范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雷山土陶已经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雷山县的长丰土陶,黔东南还有一项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平泥哨。黄平泥哨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境内的一个苗族老人,据悉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黄平泥哨,原本叫做“泥叫叫”,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吹得响的泥塑玩具。早期的泥哨,据说不用烧制和彩绘,小孩玩耍的时候一吹满嘴都是泥。后来,人们改进了制作工艺,经过柴火烧制后施以彩绘,再涂上桐油,让泥哨色彩艳丽,形制美观,动态生动,光洁可爱,又能吹响,这样就备受小孩子喜爱。慢慢地,黄平泥哨就发展成为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第一,纹样的契合。陶艺和蜡染的契合点在于纹样。陶艺和蜡染,装饰上都会绘制纹样。这给二者的结合产生了联系的基础,蜡染艺术中的一些传统纹样运用在陶艺作品中,只有工具和材料的迁移,不存在实现的障碍,这种运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第二,工具的相似性。蜡染和陶艺在制作流程中固然有着巨大的区别,然而有一些制作工具却有着相似性,如陶艺制作工具中的修胚工具:单头、双头修胚刀,油泥刀,金属刮片,木刮片,钢丝刮泥器,双头泥塑刀等,与蜡染制作工具中的各式蜡刀在形式上有着相似和相近的功能。这样陶艺和蜡染纹样的笔触风格就可以去向一致。第三,色彩的接近性。在色彩上,黔东南土陶色彩深沉厚重古朴,尤其是黄平泥哨采用水粉作为绘制颜料,色彩丰富艳丽,而蜡染色彩方面近年来也在蓝色基础上丰富了色彩色相。这样,蜡染纹样在陶艺中的运用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第四,文化的关联性。蜡染和陶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不同的艺术形式,只要都出自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它们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文化的关联性。因为同一个民族有着相同的信仰、相同的审美倾向,甚至相近的工艺,二者就能因为文化的关联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一,蜡染纹样的选取提炼。通过长时间的认知学习,我们了解到黔东南的蜡染纹样主要有动物纹、花草纹、几何纹三大类。这里我们选取蜡染中的“十二生肖”――月亮、老虎、蜈蚣、水牛、野猫、太阳、姜央、老蛇、象、雷、龙、鱼的形象以及几何纹中的螺旋纹、太阳纹、水波纹、山川纹等纹样。第二,蜡染纹样在陶艺中的体现。纹样运用到陶艺中,除了绘制装饰,还有一种直接实现形式就是平面到立体的转换,即直接把图案做出立体形态。比如,在黄平泥哨的制作中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转换过程。实际上,黄平泥哨常用十二生肖的题材,同时蜡染图案中这些动物形象也是频繁出现的。所以,这样的迁移转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第三,案例分析。黄平泥哨、蜡染等艺术形式早已引进高校课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改进了制作工艺,我们的作品与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在形式上区别不是很大,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风格。而在功能上,我们的作品经过高温烧制,彩绘时采用丙烯颜料,最后用自喷光油抛光,使产品更加规范、细腻、无毒。尤其是在造型和绘制方面,我们的师生都是美术专业的学生,造型能力要比民间艺人要高。另外,我们充分利用了一些设计的技法和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装饰性,功能也得到了开放式创新。我们已经成功制作出陶笛等制品。在这些器物上绘制蜡染图案,也是别具一番艺术美感。例如,把器物涂成蓝底,再施以白色绘图就能表现出与传统蜡染相媲美的陶艺作品。第四,应用实践。我们在教学和艺术实践过程中,多以民族民间故事为素材,经过提炼进行创作。比如笔者制作的一套泥哨作品――《苗族谷歌・蝴蝶妈妈・脊宇鸟》,作品创作灵感来自苗族谷歌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蝴蝶妈妈和水泡恋爱,产下12枚卵,后脊宇鸟经过多年的孵化,最终孵化出12种动物,其中就包括了人类始祖,故事里描述的大概就是苗族版的十二生肖。笔者的作品就塑造了大鸟和十二生肖的形象,采用传统的风格,涂成黑底彩绘,色彩艳丽丰富,形象生动有趣。

  蜡染与陶艺的结合,不是简单的两种艺术形式或者文化现象的合并与拼凑。蜡染纹样在陶艺中的创作型运用,要么是把蜡染图案直接由平面转换成立体形态,要么是图案在陶艺作品中绘制装饰表现,要么是把陶艺做出了蜡染风格。这些都是二者的结合方式。这些结合,之所以叫运用,即创造性的应用,有着黔东南的文化底蕴,融合的还有文化的内涵,凝结了黔东南苗侗人民高超的智慧和自然淳朴的心灵。二者之所以能够有机地结合,源自两种艺术形式的共同文化背景,相同的民族,相同的信仰,相同的审美意识,相同的制作手段。

  民艺是“民众的艺术”,普通民众日常使用的器具即民艺品。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认为:民艺的美是自然、无心、健康与自由的。陶瓷从它诞生以来就来自民间大众,是民众创造、传承和享有的艺术,从整体意义来说是一种民艺。景德镇,作为以陶瓷民艺享誉世界的瓷都,历史悠久,民艺氛围浓郁,千年窑火不断。而研究景德镇陶瓷民艺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涵,对创新陶瓷艺术、传承陶瓷文明、复兴城市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

  陶瓷器物文化思想和理念从先秦诸子百家经典思想来看,墨家崇尚科学技术的运用,强调器物的实际功用性,而拒绝任何“加费而不加利”的装饰构件。各类陶瓷器物应该是简单、平实、朴素、洁净甚至是单调、乏味、重复的才是墨家认为的“好”的器物。墨家的实用主义和单纯的绝对平均主义应用于陶瓷器物以及成器行为方面就是墨家思想的典型例证和其思想主张得以传承的凭借。

  儒家提倡仪礼,讲究“仁义礼智信”,因此陶瓷器物的成器标准是为考察其能否表现“礼”的价值,官方或者民间岁时节令、庆典仪式所用礼器或者墓葬所用明器等都认为是合理的,反映出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和民间工匠造物的智慧和技巧,甚至推崇各种毫无实际功用的繁琐的装饰纹样和细节,以及极尽豪华奢侈之能事的奢侈品陶瓷器物,与墨家思想针锋相对,却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意义。只有在陶瓷器物上表现出自然质地、外在形制、色彩纹理等“下层的质”、表现工艺技巧、创意思维、意匠独运、形神兼备等审美特征“中层的质”以及表征等级身份、出身门第、、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等“上层的质”的多重的“质”的完整系统,同时结合一切可能的装饰性“文饰”特征,这样的陶瓷器物才是真善美的化身和诠释。

  老庄代表的道家思想推崇的“无为而治”的“空”的理论,认为陶罐的壁、底和盖等实物形态的器物之流并非造物的目的和价值,而真正带给器物使用者终极意义的是“陶罐所包围的那个空间”,是这个空间提供了酒、饮、食的保存的基础。同样,建筑物也是同理,墙壁、地面和房顶的有形实物也不是建筑造物的根本目的,而真正为人们所利用的仅是建筑物所包围起来的那些个“空间”,这个“空间”的位置、大小、形态,甚至温度、湿度、亮度等等是建筑物作为人类所造之物的本源性价值载体。道家强调”“减损”的作用,认为人类甚至可以不要进行器物的制造,仅仅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物品就可以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当然这样的人文虚无主义也不是完全可取的,而是站在纯粹的回归自然的理想层面上教化陶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要敬畏自然的力量,使用自然之原材料,维护生态的平衡、尊重环境的制约、保持资源的原生性,这样的造物理想恰恰符合当前全人类普遍面临的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需求,是一种真正的“低碳”环保主义者的千年追求。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儒、道、佛三大宗教基本上贯穿始终、影响深远。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世俗生活的影响,在陶瓷中,包括器型与纹饰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六朝时期由于受佛教广泛传统的影响,出现了莲花尊等器型,瓷器上较多出现了刻划、贴塑等手法装饰的莲花;五代以后佛道思想融合为一,表现在陶瓷器的图案上也是佛道同时并呈,如八宝、八仙莲花、狮子、灵芝、仙鹤等图案融于一器;元明以后,由于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推崇,导致了瓷器装饰上除了反映佛道思想的内容外,还大量出现了反映伊斯兰教内容的图案,如梵文、阿拉伯文等。并出现了部分受西亚地区文化影响的器物;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成熟和进步,反映三大教内容的瓷器更是质好、量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反映民族心理、民族信仰价值观念的精神产品和智力成果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代和跨越国界的巨大魅力。从表现形式来讲,景德镇陶瓷文化表现为在陶瓷的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器物文化、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

  景德镇自古以陶瓷工艺著称,陶瓷文化是本地的特色。陶瓷文化即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陶瓷作品,又包括古代制瓷作坊和古窑遗存、陶瓷民俗、陶瓷艺术以及反映古代制瓷风貌的历史街区,还包括为保护和反映古瓷文化而在现实中形成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形象。

  民俗文化是人类生活中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一定时期内当地社会经济的反应。民俗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是百姓所推崇的风尚和生活习惯,这也是民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延续、流传的根本原因。

  景德镇自古便是瓷业生产中心,同时也是开放的商业码头。所以,来往商贾众多,镇上百姓交杂,出现了各地人民杂居的情形。来自南北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本地的风俗习惯,但是,经过长期的杂居相处,也就逐渐形成了南北交融、丰富多彩、独具景德镇特色的民俗文化。景德镇的瓷业开始于汉朝,历经千年而不衰,其瓷业生产技术也日臻完善,因袭成风的瓷业习俗是当地最典型、最重要的内容。所以,陶瓷民俗文化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景德镇作为陶瓷古都,其制瓷技艺和制瓷文化都享誉世界,瓷工不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同时他们也创造了璀璨的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自古以来,民俗文化都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民俗文化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中国民间有“入乡随俗”的说法,由此可见,民俗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是有一定的影响。陶瓷文化因其特殊性而逐渐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基石。而陶瓷民间传说故事则因其民间因素,与陶瓷民俗文化关系密切。那些美妙的、感人的传说,不仅给陶瓷文化增加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广大学者考究历史,沿袭古代民风,提供了依据。所以说,陶瓷民间传说和陶瓷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陶瓷文化,二者不可分割、联系紧密,且互为补充。

  “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这句话一方面说明景德镇在历史上并非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没有建设城墙;另一方面也从深层意义上形象地说明了景德镇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国多次发生大范围的人口南迁,北方制瓷工匠也南下来到景德镇。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工匠南迁,不少人来到景德镇;第二次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汝、定、钧等名窑的工匠南迁景德镇;第三次是元兵南下,南宋灭亡,各地瓷窑遭到破坏,很多技术工匠又逃亡并聚集到景德镇。景德镇制瓷业在自己原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技艺与文化元素,形成“集天下制瓷技艺之大成”的瓷业生产特征。

  景德镇的人口组成被称为“五方杂聚”(道光版《浮梁县志》),这是指景德镇周围的都昌、乐平、祁门、波阳、抚州、南昌、余干、余江、上饶等地的农民汇聚到景德镇谋生,使景德镇形成了“五府十八帮”的盛况。明初,景德镇瓷业基本由本籍人经营,“饶民以烧瓷为业”,随着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外籍佣工的大量流入正适应了瓷业生产的需要。而景德镇既非县治所在,亦非巨族大姓集中之地,有利于外来工匠、商贾的发展。景德镇的制瓷技术逐渐由大批外籍工匠所掌握,避免了受本地瓷工家族兴衰的影响,保持了技术传承的稳定性,使数百年来的制瓷技艺得以延续和提高。在近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世家中,大多祖籍在外地。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开放,打破了地方封闭性,推动了陶瓷文化的交流和制作技艺的提高。

  景德镇开放性的陶瓷文化特征表现在对各种文化的吸收上,景德镇的民窑制品反映了民俗文化特征,但是由于制品的进贡、朝廷及中央机构的定做、瓷工到御窑厂服役及“官搭民窑”等原因,这一民窑文化又受到了帝王和士大夫阶层的影响,而融合了官窑文化、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

  宋代景德镇首创有“冰肌之骨”之誉的影青瓷器,成为一代名瓷。在拉坯成形的基础上,使用铁刀旋削工艺,使胎体规整博腻,实现了我国制瓷技术的一大飞跃。同时将刻花、划花、印花等技法应用于瓷器坯体装饰,并开始使用龙窑和匣体装烧瓷器。

  景德镇首创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瓷法,开始由制作低火度的软质瓷变成高火度的硬质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景德镇瓷工利用含氧化钴的彩料,烧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釉下青花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后又创烧了卵白釉瓷,青花釉里红瓷器及高温颜色釉瓷器等,均为一代名品。

  明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造宫廷用瓷。御窑厂烧制成温润如玉的“甜白”釉瓷器,发明了祭红釉,创造青花斗彩装饰方法,开创青花分水(即渲染)工艺。正德年间(1506-1521年)烧造成功口径1米、高0.6米的青花大龙缸,标志着大件瓷器烧造技术的一大进步。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和六十一年(172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弘绪)曾两次将景德镇制瓷技术方法写成长信寄往法国,这是景德镇制瓷技术的西传。

  雍正以后,景德镇焙烧瓷器的平焰式镇窑技术成熟并沿用到近代,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代优秀窑炉。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编著《陶冶图编次》20幅,对当时制瓷的原料开采、加工、成形、装烧、彩烤、选瓷、包装等工艺流程作了形象的描绘,是我国第一部陶瓷工艺学专著。乾隆年间(1736-1795年),窑厂利用镂雕技法,首创“玲珑剔透”纹样装饰的瓷器,形成蜚声中外的玲珑瓷。

  1934年,景德镇设立江西省陶业管理局,从事瓷业研究、设计、指导改良等工作。建国以后,景德镇成立了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机构,逐步建立了高等、中等、初等陶瓷教育机构,为景德镇陶瓷持续的工艺进步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的建立,景德镇的陶瓷科技实力又将得到重大提升。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

  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对中国绘画与陶瓷雕塑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在《学习瓷雕古装人物的体会》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对意境、形象、动态、衣纹都有严格的要求。既写实又夸张;既要求逼真,又讲究装饰性。传统人物瓷雕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线条、无论是对于国画,还是陶瓷雕塑以及书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颜色釉斑斓的色彩极富观赏情趣,使人得到高雅的审美体验,领悟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是颜色釉陶瓷受人喜爱的根本原因,也是它能成为中国陶瓷主流产品之一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中,吉祥图案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六朝时期,部分青釉瓷器上就已出现了刻划莲花纹的图案。当时正是佛教在我国盛传的时期,莲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唐代的长沙窑彩绘瓷中,开始较多地出现吉祥图案,如鸳鸯戏水(婚姻幸福)、童子把莲(连生贵子)、松鹤(长寿)等。宋元时期,随着陶瓷业的发展,这种在瓷器中寄托吉祥寓意的做法继续发展,并在明清时期,尤其在清代中后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纵观这些吉祥图案的瓷器,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陶瓷中的吉祥图案,反映的是一种民俗心理。而这种民俗心理是形成于民俗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它首先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等民俗心理。这种心理的形成,与人类在历史的早期阶段,对自然的认识模糊、控制自然的能力较差、人的平均寿命较短且易于夭折等因素有关。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这种民俗心理并没有因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进步而消亡,而是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断发展,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影响至今。而且封建社会把“君臣父子”的男权思想发展到了极致,使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平安、富贵、长寿、多子、喜庆、富足的图案,成为古代陶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于积极向上意义和内容的一部分,是人们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平安和财富的积极心理的外在反映。而宗教文化,则反映了统治者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和人们对现实的美好憧憬、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景德镇瓷器中所反映出来的这两种文化现象,都是我国民间创造的和享用的、具有传承性的文化事象。这些民俗现象包含了经济和社会的内容。它所反映的民俗心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民俗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意识定势。它们随着历史的变更而不断积淀和传承,并借助于各种载体,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因着一定的地理形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得以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语言、风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随着建筑装饰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室内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特色化与多样性的趋势,所以,我们有必要基于地方区域经济特点和地域文化内涵,发挥院校自身的办学优势,突破高职院校在室内设计教学人才培养中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试以北部湾陶艺为例,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钦州坭兴陶艺术引入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建立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

  这里的北部湾陶艺是指广西钦州的坭兴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是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沉淀、升华的地域文化成果,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如何把钦州坭兴陶艺术运用在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由于近年建筑装饰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各类院校竞相开设相关专业,从表面来看,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但事实上,由于教学体系如出一辙,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课程设置非常相似,每年大量的“同质化”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而一些体现地区文化创意的新兴产业对特色专业人才却又出现“用人难”的现象。

  目前,坭兴陶艺在高校课程中的运用不多,主要集中在广西一些高职院校中开设,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钦州学院等院校,这类院校在教学上注重传统陶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以及课程的不断突破和创新,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应地方经济与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教学的道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就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由此可见,注重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地域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内涵的建设,成为现代室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一个区别于传统室内设计表现手法、具备自身设计特点的成功案例不仅要满足其使用功能的需要,同时要具备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

  坭兴陶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原料到制作工艺都非常独特,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多次获得国内外各项展览评比的大奖,产品远销东南亚、美洲、东欧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近年坭兴陶行业发展很快,产品不断适应市场,有坭兴陶企业250多家(含作坊、大师室),其中工商注册182家,从业人员已达8000 多人,年产值达4亿多元。同时,政府不断加大推动坭兴陶产业发展力度,大力进行制陶产业的招商引资,促使制陶企业茁壮成长,为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坭兴陶产业总值不断提升,围绕坭兴陶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对此,应抓住这一机遇,依托陶都钦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陶艺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把坭兴陶文化引入到艺术设计课堂中来,创办特色专业,顺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坭兴陶艺在高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中的介入不仅可以推动坭兴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高校现代艺术设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古人云:“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可见陶瓷艺术在室内空间的装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秦汉时期,“瓦当”就已经运用在建筑装饰中,这也是比较早期的陶瓷艺术应用于环境设计的典型案例。在陶艺文化比较普及的现代社会,建筑师和陶艺家一起合作,使陶艺进入建筑领域,是促进室内设计蓬勃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室内设计不仅注重功能与实用性,还必须满足人们对居住美的要求。陶瓷在装饰表达上有平面、立体、抽象、具象的表现形式,同时,陶瓷艺术品的色彩变幻莫测,既有天然的泥质色彩又有偶然的釉料窑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天然的陶土色泽、纹饰、花色、造型、工艺性、艺术性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为室内环境氛围的营造增注入丰富的装饰语言。

  目前,陶瓷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主要通过瓷砖、陶器陈设、卫浴产品来表现,基于此,我们还可以从陶瓷室内陈设设计、陶壁饰品、陶瓷家具、陶瓷装置等方面进行拓展,使其能更好地与室内环境相结合。

  在室内陈设装饰环节,引入陶艺设计内容。在继承传统陶艺手法的基础上强调创新,创新陶艺在室内装饰中的形式:(1)墙壁装饰,如陶瓷版画、刻画的陶盘、压印的陶板、陶瓷浮雕等通过悬挂、粘贴、镶嵌的形式丰富墙面装饰效果。(2)顶部装饰,如以室内空间顶部陶艺灯具设计为主展开装饰形式研究。(3)地面装饰,如各种形状和图案的地面拼贴形式。(4)空间陈设,如通过创新陶艺家具、器皿、屏风、隔断等形式做带有主体性的作品陈设。

  实验教学条件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可与专业对口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教学实训中心的“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联系的目的,培养出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市场要求的专门人才。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陶艺实训中心配置有拉坯机、修坯机、抛光机、电窑等专业设备,有力地支撑了实训教学工作,实训中心除了满足室内、装饰、产品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还为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陶艺选修课、举办陶艺创作协会的条件。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高校陶艺教育可在建立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工作站的基础上创建工作室教学模式。学生经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在陶艺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开展陶艺专业技术学习,学习与实践内容兼顾到陶瓷材料、陶艺技艺、现代陶艺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等知识的学习与应用,通过展开知识的扩展,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作品的创新能力,达到教学凸显室内设计地域文化特点的目的。

  坭兴陶作为地方陶艺,初学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才能掌握其独特的工艺技艺与制作流程,我们可聘请行业专家、民间艺人和技艺大师为特聘教师,成立大师工作室,走进学校开展课程教学与研究。我国第二代陶艺教育工作者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施于人教授非常重视向民间艺人学习,曾多次聘请民间艺人到校内授课,在教学中很好地贯彻了传统技艺和现代装饰相结合、美术基础和陶艺专业相结合、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相结合、理论修养和陶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这是我国陶艺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丰富和完善教学团队,依托行业专家的技术指导、技术合作、资源共享、联合研究等方式,推进人才专项培养和产品技术的创新,将行业新思路、新观念带入课堂,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培养出具有扎实工艺技能的专门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课程结合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以赛促教”,实现“教 、学 、做 、赛”一体化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积极关注并参与学院、省级、部级举办的各项专业比赛,如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优秀毕业设计奖、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等奖项,通过结合具体的赛事,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坚持奖励保障机制,促使学生提交比较完整及富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作品的竞争筛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思,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投身创业提供了有利平台,对于能够通过课程项目转换成研究实物的陶艺设计类专业则更为有利。将北部湾陶艺与室内设计结合起来,设计专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研究、比赛中创作出的设计成果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可通过大学生创业园的形式将成果展现出来,以陶艺产品制作、休闲娱乐、成果展销等形式建立一个以“坭兴陶文化”为中心的创新产品体验区,将设计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室内设计相关行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和坭兴陶文化的传承。

  总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分布、地域资源、文化和经济环境等差异性显著,市场对室内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也有不同的侧重,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培养适应市场一线岗位需求、具有突出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办学环境优势等因素,制定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创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1]张志奇.中国当代设计需要“和而不同”[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5(8)

  [4]张玉山.陶艺与室内环境设计的完善结合[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5(7)

  [5]蒋炎.包豪斯的作坊训练与现代手工艺教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2)

  【基金项目】2016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立项课题“钦州坭兴陶在现代家居软装饰中的创新形式”(KY2016LX496)

  【作者简介】冀海玲,女,广西柳州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系讲师、工艺美术师。

  釉色符号。指陶瓷器物上使用的各种颜色的色釉、颜料。如色釉按大类有青釉、黑釉、白釉、黄釉、红釉、绿釉等;依色彩细分则更多,如青釉又可分为豆青、粉青、天青等,红釉可分为矾红、胭脂水、珊瑚红、霁红、钧红、豇豆红、抹红、郎窑红等。

  装饰符号。指陶瓷器物上装饰的各种纹样、图案等图形。如飞禽瑞兽龙、凤、麒麟、狮、虎、马、鹿、鸡、鹤、蝙蝠、喜鹊、蝴蝶等,如花卉牡丹、玉兰、桂花、荷花、梅花等,如植物瓜果松、竹、卷草、葫芦、葡萄、石榴等,还包括神话人物、宗教故事、历史事件等图画符号。陶艺在上述五类符号的共同作用下构成其感官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表达陶艺创作者的情感、思想等,而观者通过上述符号的分析就能理解、感受、联想到作者的思想感受。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陶艺设计也是利用陶瓷媒介传达创作者的思维信息,这一过程往往通过陶艺符号的选用、组合、转换、聚合来进行的。组合和聚合是陶艺的主要构成方法,组合是由“可加以切分的实体”构成的,而聚合则是一种混合形态,不能分割出实体。在陶艺设计中,组合就是一件陶艺作品的不同部分的并列,如容器造型中的口、颈、耳、腹、足等;而聚合则是同一部分的不同形式的混合,如容器造型中有圆型、椭圆型、方型等,陶艺的装饰工艺有釉里红、釉下五彩、古彩、粉彩、墨彩和新彩等。

  陶艺设计可认为是陶艺元素符号组合与聚合的一个求解系统,并且是个多解系统。通常陶艺家在设计前期工作的意象积累阶段,是有意识地应用格式塔心理学原型理论,做一些符号性的规整、分类、收集和研究,并在设计中采用构成的方法重新组合符号,为陶艺创作服务。而且采用了隐喻换喻等手法来表达设计者个人的创作意图。陶艺设计表现出的模糊性、交错性,使我们很容易地与模糊数学联系到一起。模糊数学又称Fuzzy数学,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Zadeh教授发表了《模糊集合论》论文,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Zadeh教授以现代数学集合论为基础,对经典集合论只能反映外延明确的概念和事物,而对那些外延不分明的概念和事物不能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用“隶属函数”这个概念来描述现象差异的中间过渡,从而突破了经典集合论中属于或不属于的绝对关系,用“模糊集合”作为表现模糊事物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在“模糊集合”上逐步建立运算、变换规律,开展有关的理论研究。模糊数学是以模糊、不确定性事物为其研究对象的,能够对看来相当复杂的模糊系统进行定量描述和处理的数学方法,陶艺设计则正是这样一个模糊系统,因此可以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处理其设计过程。

  在陶艺创作前陶艺家常常需要思考如何选用、组织有关陶艺元素符号才能更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所要体现的思想、情感;陶艺烧制完成之后观者通过感官分析陶艺的设计特点、符号的组成便能理解、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及情感,这是在陶艺创作、陶艺分析时经常遇到的场景。下面我们试着使用模糊数学来描述处理这两个复杂过程。

  先设所有陶艺设计方案构成的集合U作为论域,假定有一陶艺设计A,它的创作意图为A*,由于A的设计方案不确定,所以它是一个模糊集合。对A的任意设计方案x1,x2,x3,…,xn。如要对比设计方案之间的优劣关系,首先要研究x1,x2,x3,…,xn与A*之间的关系。对于任意的xi∈A都有一个数ui(0≤ui≤1)来表示xi(i=1,2,3,…n)与A*的接近程度,我们将用这个相近程度来作为xi隶属于A的隶属函数,于是有上式右端不是表示分式求和,仅是模糊集合的一种表示方式。因为A是一个模糊集合,它不具备明确的边界,那如何来选取符合创作意图的陶艺设计方案?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A的λ截集的概念来完成。A的λ截集给出定义如下:Aλ={xuA(x)≥λ},0≤λ≤1。A的λ截集Aλ就是相对于A的隶属函数值不小于λ这个确定值的元素x的集合。对于任意的x,都可以根据uA(x)≤λ,或uA(x)>λ来判定x∈A或x埸A,从而可知Aλ是一个普通集合,变动λ就得到了一个边界可游离变动的集合族,如图1。

  当λ的值增大时,说明与A*的接近程度越高,Aλ的边界就缩小,也就是符合创作意图的陶艺设计方案选取范围就越小。当λ的值减小时,说明与A*的接近程度越低,Aλ的边界就扩大,也就是符合创作意图的陶艺设计方案选取范围越大。

  在这里我们选用传世经典7501瓷进行实例说明。1975年,中央办公厅考虑主席年事已高,吃饭咀嚼很慢,北方冬天气候寒冷,厨房离用餐的地方距离远等因素,决定为制作既保温、防尘,又实用、美观的优质餐具。1975年4月,中央办公厅向江西省委下达任务,要求原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在三个月内完成用瓷的研制任务。这个任务是该所1975年的第一项任务,故称7501任务,其研制的产品称7501瓷。通过有关文献及资料表明7501瓷的设计过程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也是艰辛与复杂的,从面世的7501瓷我们也可以分析出它的设计思路,7501瓷的主要用途是解决用餐的保温、保洁问题,再为喜欢阅读的提供部分书房用具。所以当时研制的7501瓷以盘、碗、品锅、茶壶、茶杯为主,并配有相应的盖,还有书房用具中的烟灰缸、笔筒、笔洗等。器形以明代正德官窑瓷为范本,图案设计则充分考虑了的个人情趣,创作灵感全部来自诗词,每种图案都有其诗词来源。这是设计者紧紧围绕主席用瓷这一政治主题,同时注重实用性、稳重性、艺术性,并适应的审美情趣。所以7501瓷设计方案也是最能体现制作意图的方案,这可能也是7501瓷被称为“红色官窑”,受世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陶艺设计A可看成是由材质、器型、工艺、釉色、装饰五个分量所组成的向量,即A=(A材质,A器型,A工艺,A釉色,A装饰)或者A=(A1,A2,A3,A4,A5)。相应的陶艺设计x也有x=(x1,x2,x3,x4,x5),各个分量相应于A的各个分量都可以由统计结果计算其隶属函数uAi(xi)。假设求uAi(xi),其中xi即陶艺设计x的材质特点,它也是一个向量,例如x1=(x11,x12,x13,…,x1n)其分量可分别表示瓷泥特点,陶泥特点和混合材质特点及其他等特点。明材质、器型、工艺、釉色和装饰五者在陶艺设计中所占的权重。根据上面关u(x)的推导,有理由把u(x)作为描述陶艺设计x与A之间关系的一个的函数模型。同样以7501瓷为例,作为政治任务生产的7501瓷既具备官窑瓷器的造型美、工艺绝、不计成本等特征,而且在设计制作的各个方面几乎做到了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而今我们依照陶艺设计特点的数学描述,研究确定各分量之间的权重关系,就可以根据上述关于u(x)的推导,验证我们的函数模型,并通过这些设计特征的提取,进而做到鉴别线瓷。

  从材质上看尽管景德镇瓷器原料均是由高岭土、长石、石英制成,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不同矿源制成的瓷器品相会有所不同。如星子高岭、贵溪高岭、临川高岭、苏州高岭所制作出的瓷器品相都各不相同,有的发闷,有的偏灰,就是同一地区的高岭,因烧制温度不同,他们制成的胎质透明度也会有所差距。7501瓷的泥料是当时江西省委专门安排抚州地区提供的特好制瓷原料。其主要原料成分有滑石子(抚州东乡的高岭土,此土含铁量很低),长石以及石英。从器型上7501瓷以明代正德官窑的器型为蓝本,着重取其华美而端庄、秀丽而稳重的风采。

  [论文摘要]文章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过程为基点,对高职校企合作办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育人才的模式内涵进行了总结与思考,提出了凝练特色、提升层次、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陶瓷工艺专业建设途径。

  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着立足地方办专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以下简称江职院艺术系)于2006年设立了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培养区域急需的陶瓷工艺专门人才。在专业方向建设初期,采取传统学科体系结构的课程设置。虽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但是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割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能训练与企业应用的脱节。学生即使完成各课程的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在岗位实践中去应用它们,更无法覆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应用标准,达不到毕业生走出校门就是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动下,我们与陶瓷行业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一起,以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大环境为背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组建能力分层、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这种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总结和调整。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就是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的组建。该平台能够涵盖陶瓷工艺制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所涉及的核心能力与关键工作过程。包括: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陶瓷作品展示厅和学生作品销售门市;校外的陶瓷装饰集训营,以及在景德镇、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所建立的多间校外实训基地。

  其中,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近300平方米,内有拉坯机、燃气梭式窑、模具车床等多种设备和制作材料;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来划分和设定室内空间。能够实现从“泥料配置、釉料配置、装饰造型、模具制作、装窑烧制”等陶瓷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环节。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三维扫描仪、学生电脑、多功能一体机等设施,配置平面、立体设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能够承接花砖腰线图案设计、景观陶瓷设计等多个项目工作。学生作品销售门市主要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场地。在近50平方米的工作室范围内,由学生自主筹谋策划与接洽、自主搭配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全权负责店面的方式和氛围设计、作品的摆放与销售计划设计。而校外的综合装饰集训营则为合作企业内设的实训工作室,地点邻近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完成限定的综合装饰项目设计任务,使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陶坯雕刻、施釉上色、青花等综合装饰技法,了解装窑烧制的陶瓷产品整体制作过程。同时利用景德镇“瓷都”的优势,开展渗透式的专业考察和行业调研。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对景德镇的陶瓷行业、高校进行考察,使学生了解陶瓷工艺及造型特点,感受行业顶尖发展趋势及其辐射面,使认知、体验和实践三位一体。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各个项目工作室在能力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能力分层且优势互补:校内的系列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行业通用的陶瓷工艺基础知识、岗位核心技术能力以及跨行业职业能力。突出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育,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特别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具体化、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过程实施能力。校外的多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则主要培养学生面向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是校内项目工作室教学的有力补充。强调利用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氛围,促使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行业发展规律、职业岗位能力点相结合,在任务目标的要求下,积极地实践、参与、探究和创新。

  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的搭建,使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融合为一体;使一系列特色教学项目的实施得以融会贯通;使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呈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特征,为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先行条件。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本土经济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把真实的设计任务引入教学,并将由此衍生的学术成果投入商业运作,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为师生提供实战训练的机会。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学习和专业认知实习之后,马上进入将“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专业知识”融入其中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与实训。主要包括:建设“双师结构”项目教学团队、改革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

  1.校企共同组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项目教学团队。包括艺术设计类导师、陶艺大师、企业技术骨干等,分别负责项目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教学中,由陶艺大师或企业专家亲自授课,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座谈。通过行业大师的亲自传授与指导,在专业领域、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且具有亲和力,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成长。同时,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关联企业挂职,参与企业项目设计和产品开发推广,这样既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又利于新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2.设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实的、典型的项目任务的引入和承接,是陶瓷工艺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关键。在项目引入之前,项目教学团队就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分析。首先确定该项目工作与学生阶段能力培养的适应性,再将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学习内容、个性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处理,并设定对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强调通过教师的信任、尊重、鼓励和引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自信、主动地学习。在项目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一件能够代表自己设计意念的、与主题切合的产品,并能阐述设计思想和构造机理。同时分工合作完成作品推介、展览设计、场地布置等相关后期工作。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省内外多个项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碉楼旅游纪念品设计项目的承接和实施。

  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江门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碉楼文化中外闻名。以雕楼为题材的本土旅游业也随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成功申报而蓬勃开展,并带动了一系列的建设项目,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就是其一。这种特定的地区文化和习俗,往往就是支撑优秀设计的基础。获讯之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敏锐的市场触觉,迅速地联系商榷,开发设计本地旅游纪念品的项目。

  这一富含本土文化创造特征的真实经济项目的承接,使陶瓷工艺专业师生全面地参与到社会和市场的运作当中。首先开展的就是市场调研。在导师的带领下,陶瓷工艺专业学生对江门开平雕楼四大村落、立园等展开调研考察。了解雕楼文化,收集专题资料,分析主题,研究和构想多种新颖的设计方案。根据方案,结合各种工艺造型手段与技术,进行物化效果制作,最终把造型与传达糅合成一个整体。在此期间,导师根据学生创作的进程和需求随时提供必需的指引、帮助和解答。学生通过大量的整体与局部的试验,来丰富和实现造型,进而把握到自我独特的设计语言。经过多层次社会行业各类专家的投票评选,陶瓷专业师生所创作的碉楼工艺品在一系列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为打造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首要选择。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展专业教学的区域影响力。陶瓷工艺专业推行“逐步、递进”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制度,先后开展了陶瓷雕刻工、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美工等技能工种的鉴定考证活动。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特点,选择考取适合、实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逐步把行业企业的要求深化到项目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完成限定工作任务并达标之后,能够直接获得合作企业工种的高级岗位资格证书。还尝试与江门二轻联社等下属企业联合举办雕刻技能培训班,为关联企业的员工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提供培训辅导,拓宽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之路。

  4.形成帮扶政策,确保校企合作有效运作。为了更好地拓展专业教学在地区的影响力,陶瓷专业教师积极争取学院、政府和各界社会团体的鼎力支持,并促成相关的帮扶政策。例如:学院的各类设计项目优先考虑由陶瓷项目工作室来承接和完成。而完成的各类项目业务,可作为学院的科研课题进行立项申报。经院内外专家评定考核后给予相应级别的科研奖励。几年来,我们与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学校、文化宫、培训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安排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支援企业生产。并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对学生的生产及生活各方面进行管理,以确保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顺利进行。此外,校企双方还联合编写了《陶瓷工艺专业概论》《拉坯》等培训教材,联合开发多项新产品、定制产品等,逐渐形成校企互动双赢、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

  江职院艺术系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把工作室体制与项目教学融合为一体,把原有的学科课程结构转化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引导的优化创新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和模仿性设计转化为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性学习和创造性设计,最利于学生“工作流程中的关键性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校内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作为项目经理和项目指导,不仅要精心设计好每一条利于学生成长的项目实施路线,以及小步迈进的步阶,更要对每一次挫折都进行预计,甚至设计一些需要超越常规才能达到的远近目标,同时提供大量信息资料、案例范本帮助学生分析排解,推动学生在历练与体验中融合基础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和多角度的定义问题答案。在给予学生极大的艺术创造空间的同时,给予学生广阔的行动空间、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真实的博弈空间,使学生不仅体验设计过程,也更直接地体验设计的应用价值。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广东省教育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江职院礼品设计、陶瓷文化墙设计等系列项目。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设计大赛并连续荣获奖项。学院每年均举办学生陶瓷作品展览和设计大赛,参与者众,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力。

  陶瓷工艺专业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现象。例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陶瓷专项技能训练,而放松了学生在综合设计能力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专业面偏窄,专业能力偏于单一。虽然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但初次就业就进入核心技能岗位的毕业生比例不高。仍然有学生坚持把薪金待遇列为首要条件,宁愿选择并不对口但待遇高的实习和就业岗位,等等。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科学规划,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既重视培养学生专项职业技能的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建设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教学平台的建设,更重视二个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交叉融合,有效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共同提升。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尝试在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能力点,增设大区域范围内应用性强、能够对原有专业能力形成支撑的模块化菜单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多项选择。

  2.完善管理,确保项目工作室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与企业磋商,共同研究在企业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环境中,校企共同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形成良性的校企双重管理机制。例如:建立相对应的生态竞争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来进行深层次制约。由院内外专家组成督导组,从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社会声誉及专业影响等方面进行质量考核与评估。再如:建立项目工作室教学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畅通的师生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聆听建议和解决问题,促进项目工作室教学形式更为自由和开朗。

  3.提升层次,合理提高项目教学团队的职教能力与水平。应针对专兼职教师的不同背景和特长,设立合理的职教能力提升机制。例如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曾出现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特别是一些新进的高学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和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够熟练掌握职业能力分析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影响了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的现象。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则应强化下企业挂职实践的制度要求,尽快提高其职业经历和专项技能水平。而对于从企业引进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和聘请的技术导师,则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适当开展教学能力和技巧方面的帮扶与培训。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项目工作室教学机制,促使不同类型的人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和服务。

  4.强化特色,以特色优势拓展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首先要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势,从工艺技术、网络宣传、素质培养、思维训练等诸角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规划建设陶瓷艺术中心网站,研制教学课件,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开设全院性选修课程,使该平台成为不同专业学生发展个性、表现自我、乐于学习和实践创造的艺术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场所。其次要发挥江门五邑地区唯一的陶瓷专业技能鉴定考证点的优势,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陶艺制作技能培训和比赛;为陶瓷企业员工及需要培训的社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5.创新创业,促进部分学生创造性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创新创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发展理念。陶瓷产业更是新形式不断涌现,岗位内容及职业结构不断变迁。陶瓷工艺方向教学也要结合这种现状及时做出转变。加强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专业建设特点,与时俱进。在突出实践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职业定位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目标。

  我国的传统图案起源于距今六七千年的原始彩陶纹样。随着历史的进程,传统图案也反映着各个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思想、习俗和审美趣味。传统图案是把自然形象美组合、归纳,加以程式化的概括,使之成为一种装饰性的纹样,是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一种美术形式,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要想融入传统图案的精华,使学生的设计思想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就必须要解析中国传统图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含义,设计思路和手法,否则就不可能建立中西融合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

  偶然性是自然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源泉。如陶器的产生就是人们发现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器物上涂上黏土能够耐火而产生的;以原始文化为代表的绳纹和篮纹,是因纹样同绳索或筐篮的纹路相似而得名;对指纹的联想很可能是同心圆纹、回纹、漩涡纹等纹样产生的缘由。必然性是社会背景的产物。如阶级社会时期的器皿纹饰有等级内涵,青铜器纹样为代表的饕餮纹;社会繁荣时期佛教图案表现为造型完美,形象丰满,线条柔和、优美,突出写实与精神的刻化;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壁画艺术和图案艺术。

  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装饰多以单独和连续纹等构成,其图案特点为多样统一、对比调和、平衡对称,色泽单纯、明快、和谐。商周时期青铜器从艺术风格到制作工艺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纹饰题材多样,手法独特,结构严谨,纹饰造型夸张、凝练。春秋战国时期以青铜器、漆器为代表,纹样由单纯粗犷趋于成熟精工,由神秘奇特转向平实奔放,由严峻肃穆变为生动活泼。秦汉时期的兵马俑、画像砖、瓦当和铜镜纹饰,表现了秦代装饰的艺术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为传播,作为佛教符号的莲花,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之一。到了唐代装饰艺术显示出丰满、富丽、华贵的盛世风格。宋代的装饰艺术以写实风格为主,花鸟为最基本的装饰题材,其线条流畅,纹样简洁,典雅秀美。到了明清时期,吉祥纹样更为盛行,如“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图案,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条件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图案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龙纹图案:龙是天象的象征,同时也是皇权财富与尊贵的象征。从古至今,龙纹图在舟车、家具、陶瓷、玉器等工艺品中都广泛地被流传使用。

  凤纹图案:凤与龙一样都是先民虚拟的生物,是美丽和幸福的象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即有风的雏形,后来逐渐呈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成为美的艺术形象。

  瑞兽图案:中国传统瑞兽图案种类繁多,形象独特,它们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其中最具典型的有狮和麒麟等。

  盘长图案:盘长是佛教法物之一。明清时代广泛采用,含有吉祥之意,象征连绵不断。纹样有四合盘长,万代盘长、方胜盘长等,人们通常也称它为“中国结”。

  汉字图案:汉字的造字原理本身隐含着“图像”,“汉字图案”是将字型构成加以美化,它的艺术功能中常包含着文字的意义,如福、寿、喜等一类汉字。

  仕女图案:古时官宦人家妇女、历史中优秀女性和传说中女性人物成为绘画及工艺美术常用的题材,成就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花卉图案:中国借花卉植物寓意人格风范,或对理想生活的寄托。自秦汉时期起,花卉纹样便以简洁的形态出现在工艺美术装饰之中。

  传统图案是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和民族风格的结晶。它有别于其它任何民族艺术的特点,在世界美术舞台上独树一帜。这种传统精髓深深的植入中国艺术设计中,对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运用中国美学理念来熏陶,利用图形、文字、声音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从熟悉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方式人手,再辅之以理论上的解释,来弥补当前因现代商业化设计所带来的人文精神的缺失。现代高度商业化设计运用现代技术的“复制”手段,设计往往具有的是生产性而不是创作性,设计者在进行商业设计时通过各种理性化、系统化、广泛化的现代技术手段获得消费者的瞬间的。这种商业化模式影响到我们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偏离了原有的人文轨迹。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改来强调传统图案艺术精神,不但是适应设计市场化的趋势,也是对时下过于强调西方、日韩等文化偏颇的纠正,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回归。将传统艺术精神引入现代设计教学中,是引导学生具备个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设计理念的关键。设计者们更多的将目光到自己的本土艺术,从中得到启迪,使其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才是我们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

  现代艺术设计缺少对人文精神的表达,传统图案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缺憾。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设计思想,它将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的设计巧妙结合,可以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设计特征。具有的民族性的传统图案给现代设计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创作灵感,传统艺术精神愈来愈为创作主体所看重。从传统图案中提取其形的元素进行新的设计重组,与现代的设计元素巧妙组合。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的标志也都是采用了中周古钱币的图形作为标志,既表明了企业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又彰显了民族图形特色。中国传统图案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讲究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的构图方式,这些因素代表着传统美学观积极的一面,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设计。

  传统图案艺术的优势恰好可以弥补现代设计的劣势,将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更好的结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摸索和尝试。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注意强调两方面:一方面要注意把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强调传统图案在商业设计中的运用,要依据商品的性质、种类和产品的定位以及公司的企业文化来决定该不该用、如何用。只有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使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真正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传统图案艺术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现代社会虽然追求和向往传统文化带来的回归感,却不能对传统图案完全接纳、不加改变的应用,如果不顾及时代性而盲目地将传统形态搬到现代设计当中,也不会被大众接受。

  《雅》记载:“居中国之人,不能使其国以坚船利炮称雄于海上,其次又不能以其……于商场,而仅凭借其国初所出之瓷之声誉以相夸耀,至使寰球之人目其国为瓷国者则有司者之辱也。居瓷国而不通瓷学,又使寰球之人嗤其生长于瓷国……所以显名,则吾党之耻也。”中国是陶瓷古国,陶瓷文化延续几千年流传至今,代代相传,中国人的确应当懂得陶瓷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精髓,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对器物的欣赏和制作工艺的了解,而是应该真正去理解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陶瓷艺术的精神价值。由此观之,关于陶瓷艺术教育,清人早已有觉悟,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发扬中国陶瓷文化、继承陶瓷工艺技法、培养优秀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的核心力量。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历程,至今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根深蒂固的纯绘画教育体系;其二是陶瓷艺术市场的繁荣下陶瓷艺术教育的日益浮躁。陶瓷艺术教育必须关注自身学科与其它艺术类学科相关联,形成教育的综合性力量,从而达到学科自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以此来辅助并增加陶瓷艺术课程的魅力。纵观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创作风格始终无法在传统技法上有显著的突破,创作题材虽非千人一面却也大多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题材或图案搬前挪后,创新甚少,总结起来,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美术教育中这种不可撼动的对纯绘画教育的体系的“保护”。另一个原因便是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既可以让不断发展的陶瓷市场更加繁荣,亦可以让这种繁荣止步不前,陶瓷市场的繁荣与否取决于陶瓷创作者们作品的“有料”与否,而如今陶瓷艺术市场的状况也直接影响着陶艺教育教学。我们应正确利用艺术市场这个媒介,让它成为展现当代陶瓷艺术的平台而非追逐经济利益的手段。

  关于陶瓷艺术教育,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别是美术类高校应积极开办陶瓷艺术及陶瓷理论学科专业。陶瓷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开设专业的高校,除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几所美术类院校外,绝大部分高校包括若干艺术类院校都无陶瓷艺术专业,陶瓷艺术类人才极度缺乏,陶瓷艺术专业的开设亟待展开。

  在现今高校陶艺教育教学中,沿袭传统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坚持传统表现方法和审美理念的现象普遍存在,宏观上,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坚持,但从陶艺教育发展来看,这无疑也是一种因循守旧。现如今国家经济水平与日俱增,科研条件不断提高,而高校美术教育特别是陶艺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始终未能搭上改革的末班车,而在倡导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学习陶艺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较深厚的人文基础与悟性,而后者正是陶瓷艺术创新所需要的素养,更是陶艺教学中的核心体系。

  从材料技法上寻找艺术与市场的交集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更重要的,我认为,陶艺创作者和陶艺教育工作者应从思想观念和审美品位上加以提高,广泛阅读、积累理论知识等,再结合传统的工艺技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陶瓷制作技法的提高,更应着重于对学生审美品位、陶瓷文化等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内涵又不失时代特色的好作品,培养出即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陶艺新人才。

  有借鉴地传承是中国陶瓷发展得以生生不息、传承千年的原始动力。当代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正是取决于当代陶艺人对陶瓷自身价值观和对陶瓷文化根源的定性,而不是盲目地求多,求变,这并不代表陶瓷发展的兴盛,甚至有时一些粗制滥造的瓷器不仅会降低陶艺市场的整体水平。殊不知,源头上的水是最清澈的,而中国陶瓷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我们现今陶瓷创作和陶瓷教学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以及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中国陶瓷文化的本源上去探究和创新,挖掘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

  中国的陶瓷文化不仅蕴含着器物的器形美、釉色美、纹样美,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传承者,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应该深入到陶瓷文化的历程中,虽然不能还原那熊熊的窑火,也回不去历史原本,但我们可以透过几千年的窑火回溯陶瓷历史的长河,去寻找那隐藏着的陶瓷艺术文脉。

  数字化技术是现代产品设计的必要手段,它以计算机的软硬件为基础平台,结合数字化信息手段,支持产品建模、分析、修改、优化以及生成设计文档的相关技术。最初计算机技术只是应用在科学方面的计算,但是随着各学科的交叉,计算机技术中的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产品设计中。

  在陶艺设计上我们可以应用到的数字化软件有CAD、Photoshop、3DMAX、Rhin等。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各类图形技术为陶瓷艺术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创作空间,给整个陶瓷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应用与融合,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必将是未来陶瓷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向。

  广西有号称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钦州坭兴陶”,而在广西区内借助钦州坭兴陶的平台开设陶艺教学课程的高等院校不在少数,除了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钦州学院等传统的陶艺教育发达院校外,各类综合性院校也开始涉足陶艺的教学。但是通过调研得知广西区内高校陶艺教学的手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技艺教学。

 
 
公司名称:奇亿娱乐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奇亿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5232077821
传真:400-822-4455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qzqs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