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万和城娱乐~首页壶身圆形,其上点缀瓜子、蚕豆、白果、莲子等果实,辣椒为流,菱角为柄,蘑菇为盖。紫红色砂泥,细腻润滑。百果壶也称花果形壶,清代初期一代名家陈鸣远开创花果壶之先河,乾隆、嘉庆时期其成为流行壶式。制作紫砂百果壶要根据果实的颜色调制出各种不同色调的砂泥,民国初年曾有过批量生产,社会流传较多,但民国产品的水平与此壶相差甚远。
壶圆口,鼓腹,圈足,短直流。浅紫色的泥料中含有黄色颗粒,壶身光素,但各种细节一丝不苟,于细小处见精湛。清代茗壶自康熙、雍正朝起,不再以实用为主要功能,而是逐渐倾向于艺术性和观赏性。
壶圆形,平底,浅圈足。流及壶柄已残缺,壶盖保存完好。深栗色砂泥,细润光滑。壶身与壶盖以红、黄、绿、蓝等色珐琅彩描绘山石花鸟,纹样精细,生机盎然。器底以遒劲规整的楷书馆阁体书:“乙酉桂月臣僧宝诚进 邵邦祐制。”从此壶丰挺饱满的造型、纹饰的布局、双犄牡丹的画法等几方面分析,其具有康熙朝瓷器的典型特征。康熙中期以后,宫廷开始尝试在宜兴紫砂茶具上画珐琅彩。清早中期的乙酉年有顺治二年(1645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个年份。顺治朝还没有出现珐琅彩,乾隆朝已经不见双犄牡丹的画法,因而此壶的绝对生产年代应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宜兴胎珐琅彩是由宜兴提供紫砂素胎,于宫中造办处画彩烧成的。康熙末年制作的一批宜兴珐琅彩茶壶和盖碗均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壶形制古朴,轮廓周正,色彩淡雅,为故宫博物院仅存的一件康熙朝宜兴胎珐琅彩茗壶。
壶体为八道凹筋菊花式,花口,圆腹,直流,环柄,盖以卧狮为钮,狮前爪压绣球,狮尾兽毛清晰可见,雕工极细。壶盖内钤行书“水平”二字,壶底钤长方篆书“荆溪惠孟臣制”六字印章款。此壶胎薄体轻,砂质极细,小巧玲珑。
壶扁圆形,大口出唇边,短直流,圆柄,圈足。盖微鼓,圆钮。底刻篆书“邵亮生制”阳文印章款。栗色砂泥,上有黄砂点,砂质极细。造型小巧,做工精致。宜兴邵氏家族为当地制壶望族,从清初到晚清民国,前后有十几位壶艺家问世。邵亮生生卒年不详,从此壶的制作工艺手法上看,制作年代约为嘉庆时期。
壶直颈,扁圆腹,平底,短弯流,曲柄。紫色砂泥,质地细润,壶体光素无纹。此壶造型规整,沉稳端庄,制作精细,充分展现雍正朝宫廷紫砂器的天然泥色之美。
壶圆形,短颈,圈足。口、流、柄的高度一致。紫色砂泥,细腻光润。雍正时期宜兴窑向宫廷进贡的紫砂壶多是以造形、泥色取胜的素壶,光素古朴中更能显示出紫砂壶肌理的自然之美。
壶阔口,圆肩,扁腹,短直流,粗环柄。盖面突起浮雕的柿蒂纹。浅赭色调砂泥,布满白砂点,砂泥颗粒较粗,但粗而不涩。浮雕的柿蒂纹具有典型的晚明风格,明墓出土的紫砂壶和宜兴窑址出土的残器中多有柿蒂纹装饰的壶流或壶盖。此壶浮雕的柿蒂纹周边翻卷,有一定的厚度,使光洁素雅的壶体增添了圆雕的神韵。
壶直口,略呈长方形。器身方中见圆,圆中见长方。弯流,方柄,壸门足。出沿式盖,方亭式钮。壶为紫砂内胎,外髹黑漆,并以金彩绘画。壶身描金漆绘保存完好,盖上则大部分脱落。壶身四面所绘内容为山水楼阁图,壶柄和流上绘制梅花。以漆髹饰紫砂壶始于明代,清雍正年间吸收了漆画中重彩描金的技法,将壶体装饰得金碧辉煌。
此壶造型大气,构图饱满,描金漆画精美异常,富丽堂皇,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是故宫博物院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绘壶。
壶敞口,直颈,鼓腹,下部略收,圈足,盖微鼓,圆珠钮。口、足、盖上的三条弦纹线条流畅,壶流弯曲有致。砂质坚实,深紫色砂泥中掺杂细密的黄砂点,看似很粗,抚之极细。此壶形制古朴,不入妍媚,紫砂的泥色之美得以完美地展现,代表了雍正时期宫廷紫砂壶文雅脱俗的风格。
壶呈六方形,小口出唇边,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曲柄。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壶腹两面有委角长圆形开光,一面开光内印刻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云:“溪烟山雨相空蒙,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碗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冷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堤转。”另一面开光内泥绘烹茶图。紫砂壶胎呈黄色,胎质细腻,制作工整,当为皇帝御用。
壶扁圆形,小弯流,曲柄,圆盖微鼓有钮,圈足。砂泥呈紫红色,色调纯正,砂质细腻。壶腹一面刻松树山石图,另一面长方形开光内刻乾隆御题《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七言诗:“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做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隄转。”句末钤篆书款“乾”圆形印、篆书款“隆”方形印。此诗作于乾隆皇帝乘船游览江南的途中,时为乾隆七年(1742年)。
壶口微撇,粗颈,弯流,螭龙形长柄,硕腹,阔平底。圆盖,圆钮。偏黄色砂泥。腹两面各有一长方委角式开光。一面内刻乾隆御题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原诗见《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九),句末钤“乾”(圆)、“隆”(方)篆书印章款。另一面堆绘山水人物图:密林深处细雨濛濛,一股清澈的山泉顺流而下,通向茅屋的小桥上一老翁举伞匆匆前行,屋中的老妇正倚窗向外张望,小侍童忙着煮茶迎接主人的归来。这种生活场景被宜兴的工匠们以细腻的泥浆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紫砂壶富于生机。
壶圆筒形,直腹,短弯流,环耳柄,圈足,鼓圆盖。浅粉色砂泥。壶腹一面长方形委角开光内刻乾隆御题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句末钤“乾”(圆)、“隆”(方)篆书印章款。另一面堆绘庭院烹茶图。幽静的山间庭院中,堂屋内的主人和来访的高士谈兴正浓,琴童穿院而过取琴助兴。厢房内一侍童正对炉煽风煮茶。画面凸凹明显,纹样清晰,此壶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烹茶图紫砂器中最见功力的代表作品,为宫廷紫砂的标准器之一。“卧游书室”是乾隆皇帝游览江南时所乘游船之名。原诗见《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九。
壶瓜棱形,曲柄,短弯流,瓜形盖,宝珠钮,圈足。紫砂内胎,盖及腹部绘绿地描金粉彩莲花、蝙蝠、杂宝纹,通体以金彩为主,其间点缀红、黄、蓝等色,设色艳丽,富丽堂皇。圈足内为紫砂地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壶是先在宜兴烧内胎,进呈宫廷后由造办处再加工,工序为描金、彩画、书款。经如此过程,这件作品才算完成。瓷器装饰发展到乾隆时期出现奢靡绮丽的风气,宫廷紫砂器也深受影响,紫砂胎加彩极为盛行。此壶藏有一对,原存放于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内,是乾隆皇帝喜爱的御用紫砂精品。
壶菱花筋囊式,长弯流,曲柄。五出边菱花式盖,宝珠钮。底有“陈殷尚制”四字隶书印章款。深栗色砂泥,砂质极细,色调纯正。所谓“筋囊”就是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分成若干等分的出筋纹纳入精确规范的壶体设计当中。自康熙中期开始,紫砂壶的造型多取自植物、动物的自然形态,给人以优雅亲切之美感。款识中的“陈殷尚”是清初紫砂名匠,善于制作筋囊形茶壶和形制多样的文玩清供。
壶直口唇边,扁圆腹,短弯流,环形柄,圈足。盖拱起,上饰宝珠钮。紫砂内胎,外髹黑漆,上绘金彩大朵菊花,花儿竞相开放,花叶染为红、绿色,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底有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壶的紫砂胎和彩漆结合紧密,底漆乌黑莹亮,将金彩图案衬托得华美富丽。图案微凸,略高于黑漆地,使花纹更富于立体感。在紫砂胎上描金彩漆最需要解决的工艺是漆皮的剥落问题,一旦粘和不好就会成片地剥落。乾隆时期紫砂漆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壶制作精湛,展示了皇室用器精美绝伦的艺术特色。
壶口微撇,粗颈,硕腹,阔平底,弯流,螭龙形长柄,圆盖,圆钮。腹部两面长方形委角开光内一面堆绘乾隆帝御题诗《惠山听松庵用竹炉煎茶因和明人题者韵即书王绂画卷中》节选,原诗云:“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复事烹煎。品题顿置休惭昔,歌泳羶芗亦赖前。开士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笔拟龙眠。装池更喜商邱荤,法宝僧庵慎弆全。”此诗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作(参见《清高宗御制诗文集》),壶上只节选了诗的前半部。另一面堆绘烹茶图。此壶造型独特,制作精工,为乾隆时期宫廷壶的一种壶式。
壶圆形,鼓腹,平底。高架三叉提梁相交于壶体上方,曲中有直,直中有弯,勾勒婉转,信手而成。圆盖凸起,以太湖石为钮。砂泥呈黄色,质地细润。此壶提梁的造型与壶身浑然一体,使作品具有平衡性而又不失活泼。清中期以后,提梁壶多由单提梁改为双提梁,既增加了壶的稳定性,又体现出壶形的美观。
壶身呈筒式,平盖,高钮,短流,曲柄,圈足。紫红色砂泥,质感细润。壶身一面描金行书“平台留小啜,饮味待回春。”落款“乙未冬日,松岑先生大人清玩。介峰。”另一面描金彩绘山水楼阁。底镌刻篆书“杨彭年制”四字印章款。乙未年为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金彩装饰紫砂茗壶是清初以来为满足宫廷需求的时尚作法。此壶富丽工致,弥足珍贵。
壶圆腹,圈足,短流,曲柄有鋬。壶腹一面描金绘林石凉亭,上书“两峰插云”四字,另一面则描金篆书“生平爱茗饮”。壶盖描金绘流云纹。外底戳印篆书“阿曼陀室”双行四字款。壶的胎质细腻,呈紫褐色。署“阿曼陀室”款的紫砂壶是清代嘉庆年间制壶名家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与书画家陈曼生(17681822年)合作制作的紫砂壶。一般由陈曼生设计壶样,彭年、凤年兄妹依样成型,再由曼生在壶上题字刻铭,世称“曼生壶”。一般壶外底有“阿曼陀室”、“桑连理馆”等印记。
在紫砂壶上以描金作为装饰始于清康熙年间的宫廷用紫砂壶,是为追求富丽堂皇的效果所致。
壶广口,溜肩,短流,环柄,腹部饱满,阔平底,浅圈足。紫红色砂泥。腹部一面刻隶书“延年壶”,另一面刻行书“鸿渐于膳,饮食衍衍,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利”,署“曼生为止侯铭”款。盖内刻篆书“彭年”阳文款。壶底凸刻展翅飞翔的鸿雁,并有篆书“延”、“年”二字分刻于鸿雁颈项的两侧。延年壶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创制的18种壶式之一,称作“飞鸿延年壶”。
杨彭年(17721854年),活跃于清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代紫砂名师。他的壶式设计追求文化内涵,多与文人合作题诗作画,后世追仿者不计其数。
壶直口,垂腹,浅圈足。环柄、弯流均高于壶口。盖面凸起,上饰宝珠钮。足内钤“嘉庆年制”楷书款。此壶造型小巧精致,紫红色砂泥,质地细腻光润。款识的布局、书体与当时的官窑瓷器一致,为宫廷御用紫砂小壶的代表作品。
壶身圆筒形,分内外两层,内层壶胆可取出,内外壶间有腔体,注入热水可以保温。平盖,盖内钤椭圆形楷书“友兰”小印。壶腹刻行书“卢同七碗风生液,李白吟诗斗百篇。”落款“二泉”。底刻篆书“阳羡邵友兰制”圆形印章款。壶以紫红色砂泥制成,形制新颖,设计巧妙,内外胆口边严丝合缝,实用和美观集为一体。二泉即邵二泉,常与制壶名家邵友兰合作,清代道光年间两人曾为宫廷制壶,其作品以制器巧思而闻名。
壶扁圆形,短弯流,三叉交柄高提梁,卧足。圆盖,山影形钮。壶正面腹部镌刻楷书“山水之中作主人”七字,落款“子冶”。子冶即瞿应绍,字子冶,清道光时期制壶名家,是继陈曼生之后的又一壶艺书画家,他所制之壶时人称之为“三绝壶”诗、书、画合绘于一壶。
壶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壶身镌刻篆书“子孙宜”三字。底钤篆书“玉麟”印章款。姜黄色砂泥,滋润细腻。此壶造型方中有圆,给人以刚中带柔的感觉。
“玉麟”指黄玉麟(18421913年),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制壶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鱼化龙壶诸式,所制砂壶精巧而不失古意。
壶体为球形,半球形盖,圆珠钮。口、盖扣合紧密。腹一面刻绘山石花卉,另一面刻绘变体篆书诗文,落款为“右兄光毅铭,歧陶摹古并镌。”盖内与壶底分别钤篆书“寿珍”、“冰心道人”印款。砂泥呈铁褐色,包浆细润。壶体造型圆润丰满,浑厚稳重。“寿珍”即程寿珍。
壶方形委角式,方口,方足,短弯流,高提梁,方形盖,拱形钮。深栗色砂泥。器身一侧刻隶书“小楼一夜听春雨”,另一侧刻隶书“一片冰心在玉壶”,署款“南林氏”。盖内与壶底分别有“国良”、 “愙斋”阳文印款。壶的整体造型方中有圆,圆中见方,柔和工致。
“愙斋”即吴大澂(18351902年),号愙斋,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擅书法,精篆刻,绘画功力湛深。尤其酷爱紫砂壶,亲自设计壶式,与当时制壶名家合作制壶,所作砂壶常有“愙斋”款。此壶的款识“国良”指俞国良。俞国良是清末民国初年的制壶大家,其作品红大传炉壶于1932年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此壶为吴大徵与俞国良合作完成。
壶扁罐形,平口,腹上收下敛,小直流,环柄,平底。平盖陷于壶身,圆柱形钮。盖内刻篆书“匋斋”、“宝华庵制”印章款,壶底钤篆书“宣统元年月正元日”款。深姜黄色砂泥。造型新颖独特。“匋斋”指端方(18611911年),号匋斋,堂号“宝华庵”。清末湖广总督,金石学家。一生嗜好金石书画,对紫砂器尤其喜爱。根据端方的生卒年可断定凡带有“匋斋”、“宝华庵”款的紫砂壶的制作时间上限不早于光绪元年(1875年),下限不晚于宣统三年(1911年)。
公司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奇亿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5232077821
传真:400-822-4455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qzqsjy.com/